“五胡乱华”发生的真实历史原因是什么?

奇缘言语


据说司马懿和他几个兄dai“司马八达”用光了司马家几代人的运气。司马师、司马昭脑子已经

开始不好了,司马炎已经宛若智障。到了司马衷,完全就是个弱智。而历史终于出现了个笑话。司马家又出了个八个人才。史称“司马八废”。

因为有一个智障皇帝,还有一个黑、丑、胖但是很有钱的泼妇。白痴皇帝的几个哥哥弟弟叔叔伯伯看不下去了,想干掉这两人。但还有几个哥哥弟弟叔叔伯伯口味比较重,就起兵反对。于是司马八废就干了起来。最后杀来杀去。赢家司马玮是个彻底的重口味。和那个黑丑胖把持了朝政。

可是八废把一个国家废了。来自西边的游牧民族(陕甘川交边地)氐族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流氓。这个流氓在想啊,中原那么有钱,以前我们只是去抢一圈就回草原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占有中原呢?这样就 不用年年都要抢了,何况中原那么多美女。于是氐族领袖李雄看准了时机占成都,称“成都王”;史称成汉。

其它各族一看,氐族的这个试点很好。中原人说话又好听,又有钱。还不会打仗。那还愣着干嘛,抢他娘的吧。

于是匈奴、鲜卑、羌族、羯族、全都来了。但是各族又惧怕匈奴,毕竟这以前是草原的王。于是匈奴不懂谁也不敢瞎搞。

这个时候,匈奴那个认了刘邦做爸爸的单于刘渊病死,他的儿子刘聪就没那么多讲究了。派了他手底下的一个无产阶级翻身做主的典型份子石勒,南下攻晋。

腐朽堕落的封建主义怎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对手。于是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攻入落下,杀智障皇帝等宗室、大臣、官员、百姓三万人。正式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大幕。数十年间,前后建立的国家有二三十个,比较有名的有十六个。称作五胡十六国。

这数十年间。汉族被活生生的杀成了少数民族。

人们渴望的汉族大救星并没有出现,因为他们在江南求仙问道,那有空来管北方百姓的死活。

于是北方的汉人智能自救。这时武悼天王冉闵出现了。

冉天王一出手便灭了石勒全族。

于是对五胡说:

你想灭我汉族,我便灭你五胡、

一则《杀胡令》

汉家的热血流了 两千年

然而两年里,几乎没有下过马。

一直在战斗、战斗、战斗。

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五千年来做到这一条的只有他一个人。

终于他被天龙八部里的那个慕容复的祖宗捅了刀子。

一招“斗转星移”偷袭了天王。

天王终究是败了。

再后来,一个汉人书生只身过江,他叫王猛

他没有天王的武力,他走的是曲线救国

他洗脑了一个王,叫苻坚

终于,前秦建立,五胡停止了对汉人的杀戮,开始通婚

再后来一个拓拔宏的男人再次想要征服汉人。

他在想,武力征服征服不了,那就吸收吧。

我把汉族融合进我鲜卑族。

这是个笑话

“和孙家人对波”?这是个冷笑话

和汉族玩吸收,这也是个冷笑话。

后来,鲜卑就没有了后来。。。。


骆闽


为什么有战争呢,打打杀杀有什么好

西晋时期,我国账面人口2400万,加上漏掉的,全国人口3500万左右。这点人,还没当代的北京天津人口多。国土面积算500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7,也就是一平方公里只有7个人,如果算1000万平方公里,那人口密度只有3.5

出了城镇村庄,想见着人,都难啊,全是原始荒野无人区

想吃粮,种地呀;想吃肉,打猎呀

地,有的是;野味山珍,豺狼虎豹兔子野猪,也应有尽有

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打仗?

要我说,都吃饱撑的

可惜,就特么打起来了,一打还好几百年

前秦苻坚,休养生息十几年,国内生活富余,可谓安居乐业。可383年战败后,全国立马分成大大小小十几块:羌族建立后秦,鲜卑慕容家建立南燕后燕东燕,还有什么南凉北凉后凉……互相攻伐,他们都想干嘛?除了都想做老大,想不出别的由头了

自然界的马群,虽然牧草丰富,但还是要打出头马

或许,这一点,人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

五胡乱华,真实历史原因,中原势弱呗,抢劫正当时

这些胡族有的想做皇帝,有的想抢一票,毕竟比起种地打猎,抢来的还最方便

以上,随便瞎嚷嚷,喜欢的朋友点个赞呗,转发也行啊


灵石蕴珠宝




“五胡乱华”的发生有着强烈的环境背景,竺可桢先生通过物候学的研究复原了距今5000年来中国环境变化史,与历史事件对应,我们惊奇的发现,每一次北方民族的南下,都与环境恶化变冷事件相吻合。而盛世大一统王朝基本都处在环境温暖舒适的时代。



五胡乱华时期也是中国5000年来环境最为寒冷恶劣的时期,中原地区频发自然灾害,北方草原地区生活条件急剧恶化。北朝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记载:“三月上旬及清明节桃始花为中时,四月上旬及枣叶生、桑花落为下时。”与现在相比较,当时春季物候推迟了十天至半个月,即春季温度比现代低,这显然是寒冷期的现象。

除了日常寒冷以外,一些极端气候事件,如霜雪等也是在不正常的时间频发。如 嘉禾四年七月(235.8.2-8.31),南京一带陨霜;泰始九年四月(273.5.4-6.2),洛阳一带陨霜;咸宁三年八月(277.9.15-10.15),河北中部至山东中部暴风寒冰及陨霜等等。

所以,这种气候上的恶化势必影响到人群的生活,北方太冷了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只能动用武力南侵,向西向东都没有向南暖和。这种由于变冷导致的北方民族入侵在北宋、明末都是典型的例子,试问如果生活优越,吃饱穿暖谁会愿意去拼命、打仗呢。


北大炉炉


五胡乱华是中国古代最黑暗,最为凄惨的时代。在那个年代,匈奴、羯族、鲜卑、氐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群起而攻之,对汉族进行打击,进行杀戮。尤其是羯族,对汉人更是公开的杀戮,屠杀,将女子做成双脚羊。在杀戮下,北方汉人在几十年内大幅下滑,最低下降到只有600万人,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而提到五胡乱华,不得不提,或者说始作俑者的,就是曹操。

三国混战多年,导致大量中原汉人被杀。曹操曾经写过一句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见一斑。

在黄巾起义前,东汉有着5600万左右的人口,但是到了三国末期只剩下800万左右的人口。

其中,192年,由于食物缺乏,长安十万人口,两年后几乎人口灭绝,据《三国志》记载: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令人毛骨悚然。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曹操内迁胡人充实人口,以至于许许多多南匈奴等族群涌入北方,甚至达到了“关中人口百余万,戎狄居半,匈汉杂居”的状况。面对这种情况,曹操想出来的对策就是将这些胡人分为五部,并且分别挑选贵族为帅,同时还派出了汉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

在中原兵强马壮时,这种安排是合理的,但凡有不从者,可以迅速剿灭,比如乌丸族造反称王,曹操就以张辽为先锋,大破之。

后来西晋司马炎篡位,传位时却犯了迷糊,居然传位于著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司马衷,造成了太后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八王之乱共历时十六年,使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国力急剧下降,引发胡人觊觎之心。

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建立汉政权。永嘉三年(309),汉政权两次进攻洛阳,被西晋击退。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随即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 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所以五胡乱华的原因是多重原因的集合体,其既有三国混战造成中原人口大幅下降的客观原因,也有曹操默许胡人内迁的执政失误,再加上司马炎迷迷糊糊传位给白痴皇帝,偏偏又遇到贾南风这么个泼妇。结果问题来了一个总爆发。

可怜的是五胡乱华,死难汉人无数,北方汉人几乎死绝!直到魏太延五年(439年)五月北魏灭北凉,北魏统一了北方,西晋末年以来135年的十六国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超级无敌小草


八王之乱导致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亡国,使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导致中国北方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一一五胡乱华时期。

公元29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继位当了皇帝,称为晋惠帝。惠帝非常傻,有一次,他在花园里听见蛤蟆叫,便问随从:这叫的是属官家,还是属私人的?当时发生灾荒,百姓饿死的很多,惠常知道后却问道:他们干吗不吃肉粥?

这样的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只能由别人代管,于是便引出了八个宗室王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连年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首先是从宫廷内开始的。起先,

外戚杨骏和杨太后父女合谋,挟持晋惠帝,掌握国家大权。公元291年,晋惠帝的妻子贾南风联络楚王司马玮,杀了杨骏和他的亲属、党羽、让汝南王司马亮来辅政。可是,这种作法遭到其他王的反对。阴险的贾皇后便指使司马玮杀掉了司马袭,然后她又杀了司马玮。于是,大乱从宫廷延伸到诸王之间。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起兵,杀了贾南风,第二年又废掉晋惠帝,自己做了皇帝。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联合起兵,杀掉了司马伦,扶晋惠帝复位。

此后,各王为了控制中央政权,进行了大混战。在混战中,司马冏、司马颙、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义相继战败被杀。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入朝专政,毒死了晋惠帝,另立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历时16年,使社会经济曹到严重的破坏,把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激起了各族人民的起义,各少数民族贯族也乘机起兵,西晋的统治在战乱中瓦解。中国开始陷入长达300年的战乱和分裂的劫难之中。


神舟六


之所以会发生“五胡乱华”的事情,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西晋王朝出现了“八王之乱”。西晋王朝是三国名将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所建立的王朝。



司马炎在建立西晋王朝之后,做了件影响着后来的历史进程的事情,一件就是大肆分封诸王并让诸王掌兵;另一件则是解除天下武备。也即是说,司马炎的这一做法使得天下兵马全部掌握在了诸王的手中。

司马炎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在汲取曹魏被司马氏篡权的教训。因为,曹魏政权在曹丕时期就大量削减宗室,等到司马氏篡权时,曹魏竟然没有人能站出来阻挡了。



然而,司马炎却生了一个傻儿子,并且立这个傻子做了太子。而西晋的重臣贾充,又将自己面丑心黑的女儿贾南风嫁给太子做太子妃。而司马衷竟然在贾南风的帮助下蒙混过关,得到了司马炎的认可,将皇位传给了这个傻子。

晋惠帝司马衷傻,但他的儿子皇太子司马遹却并不傻。皇后贾南风由于没有为晋惠帝生下儿子,因此,对于太子司马遹她并不放心,一心想要除掉司马遹。贾南风设下奸计诬告太子谋反,而后又秘密杀掉太子。随后,赵王司马伦又以谋害太子为由除掉了贾南风。进而,司马伦又废掉晋惠帝自立。

于是,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司马伦,司马伦兵败被杀。之后,司马冏,司马颙,司马颖,司马越,司马腾等等开始了互相残杀。并且,司马越与司马腾竟引来鲜卑,匈奴等人马,造成中原涂炭。



八王之乱长达十六年,造成流民无数。其中,羌氐人李特,李雄等率领流民进攻略阳进入巴蜀建立成汉政权。而匈奴人刘渊勾结成都王司马颖,在司马颖兵败后乘势而起,建立汉国,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傅斯鸿


关于“五胡乱华”,整个北方汉族几近被屠尽,随后百年间,各个胡族在中原建立数十个国家,陷入无尽纷争的这段历史。很多人把原因归罪于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极大消耗国家实力,以致于让胡人乘虚而入。但事情真相确实如此么?

早在八王之乱发生之前,当初光武帝刘秀就在中原迁入了大量的胡族。换句话说,我们把“五胡乱华”归罪于西晋经历“八王之乱“后的国力下降,但西晋终究会衰落,它不可能永远都那么强大,更不可能永远压制着中原的胡族。换句话说,这些胡人早晚都是要作乱的,那么就根本不能怪“八王之乱”,而是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些胡人要作乱。

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当时汉族对胡人的压迫,胡汉矛盾越发的膨胀,最终引发悲剧。从光武帝刘秀迁入胡族开始,在中原地界,胡人就被汉人当成低等人,女的世代为婢,男的世代为奴,形成一个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而通过努力获得一些成就的胡人,也不得不依附在汉族王侯上,成为其附庸品。如果说西晋足够强大的时候,还可以用军队镇压住这种矛盾,但是等“八王之乱”一发生,再加上八王引入胡人势力来争夺皇位,最终使得胡人有了足够反客为主的实力,继而引发“五胡乱华”这种悲剧。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三观粉碎机


很多人都说,近代史告诉我们了一个永恒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其实,这样的道理一直体现在历史的各个阶段。五胡乱华虽然是兄弟民族之间的纷争,但终究也阐释着只有强大才能平安的道理。

游牧民族与农耕文化之间的斗争,曾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将匈奴击溃,稳定了北方。但随着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天下陷于纷争,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开始乘虚内迁。

事实上,自汉代以来,就不断有胡人向中原内迁,而且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由于统治者内讧,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晋朝国力急剧衰退。

自公元304年至439年,北方游牧民族在内迁的同时,先后继建立了十六个分裂割据政权,这些政权主要右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民族政权所建立,故称五胡十六国,这一阶段也被称作“五胡乱华”。

在此期间,十六个少数民族政权相互厮杀,彼此取代,使得北方大乱,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五胡”占据着北方,企图南下吞并汉族政权,但由于实力相当,一时间又难分胜负,使得当时出现了大动荡的局面。

所谓导致“五胡乱华”的真实原因,其实就是中原王朝内讧,落后与游牧民族,使得对方趁虚而入,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有战争就有杀戮,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而且,兵役、赋税等负担,终究要落在百姓身上,因此,当时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另外,由于游牧民族始终奉行着崇尚强者的传统,以胜利者的姿态对被征服者实施奴役,与传统中原文化所崇尚的执政理念不同,因而也出现了许多不符合封建礼法的作为。

正由于社会混乱、礼法混乱,同时造成了大动荡,故而史学界称这段历史为“五胡乱华”或“永嘉之乱”,也常用五胡十六国来代指这段历史。总之,出现这一历史悲剧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西晋的无能和腐败。


碣石樵子


对于大一统的西晋王朝来说,历史多归咎于“白痴皇帝”司马衷和皇后贾南风,更有将责任归于司马家得位不正的。但如果翻看整个西晋王朝的历史,我认为最大的责任应归罪于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

必须承认,司马炎是一位好皇帝,导致后来八王之乱的乱世局面有些甚至于是因为他当时的德政、仁政,但细细看来,的确是他的这些政策导致了后世的乱局。

政策一:大肆封王。

因为司马炎得位于篡曹魏,因此他认为自己篡位那么容易,是因为曹家族人稀少,实力单薄,所以才让自己轻易得手。出于巩固司马家强大的势力,拱卫皇权的目的,他选择了大肆封王,让诸侯王拥有了一定势力。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封王最多的皇帝。

政策二:大肆裁撤军队

在完成大一统后,司马炎为恢复民生,大肆裁撤军队。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问题是他裁撤的都是朝廷直属军队,而不是裁撤诸侯王的军队,这直接导致朝廷武力缺失。试想如果有一支强大的朝廷武装,诸侯王也不敢那么随意动。事实上,去读八王之乱的历史,大家会发现朝廷的军队就几乎没怎么被提到过。

政策三:实施宽容的少数民族政策

虽然司马炎上任伊始就被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叛乱搞得焦头烂额,以至于统一全国的进程被拖后了十几年,但司马炎一直推行着宽容的少数民族政策,这是西晋前的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在宽容的少数民族政策之下,如刘渊等匈奴将领投奔到司马炎帐下,很多北方少数民族都真心拥护晋朝,甚至一些北方草原民族主动来投,让大片的北方草原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国行政版图。

这还是一项仁政。其实自三国开始,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们看三国的时候,会发现有不少少数民族将领,所以这是大趋势。但司马炎执政后期实在太荒淫,死太早,没有将融合继续。天下一旦大乱,那些归附求生的胡人生存比普通百姓更困难,还地位低下,且还没完全适应晋朝的农耕生活,自然第一时间也来作乱。

政策四:推行“占田制”

占田制本身还是一项仁政,促进了耕地面积的增加,让无数百姓分到了田地,后来的“太康盛世”也多得益于司马炎的这项仁政。但问题是,这项制度太像打土豪、分田地了,最受伤害的是豪门大族与官吏,而自汉以来,豪门大族在田产上的优越感全失。司马炎活着当然压得住,死了,又是立一个无能皇帝上台,自然蠢蠢欲动,有机会自然作乱。

总之,最应该为后来乱世负责任的,应该就是晋武帝司马炎。

至于立“白痴皇帝”司马衷,这罪过并没有那么大。所谓的“白痴皇帝”多也是后世的矮化,仅凭一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充其量只能说明司马衷没生活常识。以司马炎的聪明,还不至于真立一个白痴当皇帝,他又不是没有儿子可选。

至于贾南风乱政,充其量也不过是加速了乱世的到来,将中央政府实力空虚的弊病提前暴露于人前,让八王敢于作乱而已。


化雨堂


五胡乱华的教训就是,作为统治者,你可以统治自己的臣民,但来自域外的民众,可以暂时归顺,就像汉武帝,你能够收留匈奴难民,但不可能收服它们的心,它们总有翻盘的想法,当本土势力弱化的时候,就是外来势力造反夺权的时候。

收留难民可以,但汉化,特别是语言文字必须统一,否则,分裂的隐患必然存在。

原本汉人势力强大,但黄巾起义后,加上三国时期,进来的匈奴势力只有曹操进行过打击,更多时候,汉人更多时候都是窝里斗,没有打击进入的异族势力,铸下大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