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战役呢?如何评价这些战役?

咚咚每日心理学


1948年6月的豫东战役第一阶段,华野陈唐(陈士渠、唐亮)兵团出敌不意、攻克河南省会开封后,面对蒋介石多路大军的增援,粟裕再次展现“艺高人胆大”提出了“弃城打援”计划,把开封留给行动最积极的邱清泉兵团,在国民党四路兵团25万大军的合围之势下,“硬生生”的吃掉了正在迂回支援开封徘徊不前的区寿年兵团,在突围时还顺带重创了黄百韬兵团,这一战役让蒋介石赔了夫人又折兵。

1948年,蒋介石在中原战场集结了数十万大军控制了开封、郑州、商丘和南阳等城市,以及陇海路东段、金浦路和平汉路南段交通路线;而解放军在中原战场东北部的鲁西南只有13个纵队,包括粟裕华野9个纵队和中野4个纵队,而且两大野战军兵力比较分散。比较靠近鲁西南的国民党部队正是邱清泉兵团,其任务是阻击华野主力渡河南下并试图寻机决战。


粟裕的原作战计划是华野与中原的四个纵队南北夹击围剿邱清泉兵团,但兵力过于分散能用的兵力只有六个纵队,而且国民党中原战场兵力过于集中,打援兵力也不足,而邱清泉兵团为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火力过于密集,鲁西南地区地域过于狭窄不利于大兵团作战,粟裕经过权衡利弊后认为围歼邱清泉兵团时机尚未成熟,把眼光投向了国民党兵力较薄弱的河南开封,而且距离开封最近的陈唐兵团只有一日的路程,因此粟裕当机立断提出了“先打开封,后歼援敌”作战方案,这也贯彻了粟裕的作战理念之一,即“哪里的敌人好消灭就消灭哪里的敌人”,苏中七战七捷就是例子。

此时的蒋介石判断华野很有可能在鲁西南地区与邱清泉决战,而鲁西南地形不利于华野而且背靠黄河,根本不适合开展大兵团作战,蒋介石的军事才能与粟裕相比就一目了然了。1948年6月陈唐兵团出其不意、兵不刃血轻取开封、全歼守敌三万余人,而开封也是解放战争以来国民党第一个丢失的省会,蒋介石为此暴跳如雷,亲自上阵指挥,调集了25万大军直奔开封,并命令邱清泉兵团做为先锋部队直取开封,又命令区寿年兵团由龙王店方向迂回支援开封,企图对开封的华野主力形成合围之势。

面对国民党大军的多路增援,粟裕发现了敌人的破绽,即龙王店方向的区寿年兵团畏首畏尾,害怕掉进粟裕的“围点打援”而行动迟缓,这一战术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曾经吃过多次亏,例如杨得志指挥的清风店战役就是用了“围点打援”战术,因此粟裕大胆提出了“弃城打援”计划,即命令陈唐兵团主动撤出把开封让给来势汹汹的邱清泉兵团,并与第十纵队和两广纵队组成阻援集团,引诱区寿年兵团与邱清泉兵团逐渐拉开距离;以原来开封阻击邱清泉兵团的华野第一、四、六纵队和中野第十一纵队组成突击集团、围歼区寿年兵团。

粟裕提出的围歼区寿年兵团计划时,刘邓、陈毅及邓子恢等人并不看好粟裕的决定,认为国民党此时的兵力已经过于集中,围歼区寿年兵团代价太大,搞不好很容易被敌人“包饺子”。当时华野面对的情势确实如此,在陇海线侧边的龙王店的区寿年兵团被四路大军已形成合围之势,即东有黄百韬兵团、西有邱清泉兵团、南有胡琏兵团、北有刘汝明兵团,国民党五大主力就有两支(胡邱两大兵团)。


但粟裕的这一大胆计划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敢想他人不敢想之仗、敢打他人不敢打之仗”。1948年7月,粟裕趁区寿年兵团立足未稳发起了进攻,瞬间给予了分割包围,经过六天的战斗,在国民党重兵合围下“硬生生”的全部围歼区寿年兵团六个师,令蒋介石暴跳如雷,而兵团司令区寿年也被活捉了。

区寿年被活捉后对粟裕的“火中取栗”敬畏有加,并建议粟裕尽快撤军以免被包抄。但粟裕就是粟裕,极端转型就是快,用兵总是让外人意想不到,不会放过对手露出的任何破绽,1948年7月上旬,粟裕把眼光投向了正在东进行军中的黄百韬兵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吃掉黄百韬兵团整编25师后,再悄然撤离战场。整个豫东战役,粟裕歼灭国民党一个兵团、两个整编时及六个旅,总歼敌人数九万余人,再创解放战争一个战役的歼敌记录。


赛门军略


1950年11月29日凌晨,一个浑身是血的土耳其士兵跑进了美军第2步兵师师部,报告说隶属于“联合国军”总司令部的土耳其旅刚刚遭受灭顶之灾,5000多人的一个旅只剩下不到两个连的建制。美军师长凯泽少将半信半疑,因为就在昨天,这个土耳其旅还兴高采烈的报捷,声称消灭了大批“敌军”并英勇守住了阵地,后经美2师情报官核查,原来被打死打伤的全都是溃逃中的南韩军队。



重创土耳其旅的正是志愿军第38军114师,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发起总攻之前,第38军主力奉命穿插敌后三所里和龙源里地区,彻底封闭当面美军退路以便围歼之。而土耳其旅驻防的戛日岭正挡在114师的穿插路线上,38军军长梁兴初决心夜袭解决该敌,以尽快到达指定穿插位置,我军仅用两小时战斗就拿下戛日岭主峰,随即猛扑三所里。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首批入朝部队是第四野战军的精锐,连“志司”都是以四野第十三兵团部为基础组建的,然而他们迎来的军事主帅却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老总,性格和作风都确实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在第一次战役中,作为曾经的四野王牌第一纵队,38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打好,彭总是骂了娘的,全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准备打场翻身仗。



(38军军长梁兴初)

第38军113师338团山地强行军145华里,先敌五分钟抢占三所里高地,不仅美军第2师师长凯泽呆若木鸡,也震动了“联合国军”的整条战线,如此大后方关键部位的丢失,意味着清川江北岸地区的美军第2师、第24师、第25师、英军第27旅、南韩第1师和土耳其旅残部、全部陷于志愿军的包围圈之中,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紧急下令所有部队南逃,目标是半岛蜂腰部最狭窄的顺川及肃川地区,连远在日本的麦克阿瑟也停止了记者“吹牛会”。

美军的重型机械化部队必须依赖公路,因此由价川经三所里再到顺川的公路成为生死交通线,为了逃出合围圈,美军集中所有的陆空火力倾泻在三所里高地上,试图不顾一切冲破38军阻击线,于是一场硬碰硬的战斗打响了。在北方,志愿军第40军、第39军、第50军和第66军等20万大军正全力压缩正面之敌,彭总也给第38军发来一道严厉的命令:“给我像钢钉一样钉在那里!”



(松骨峰战斗)

于是,第38军所属的第112、113、114共三个师的干部战士,与南逃美军展开了殊死搏杀,尤其是位于龙源里东北的“松骨峰高地”,成为两军争夺的焦点,这就是我们小时候读过的课本《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史原型。到11月30下午1时,美军已经连续组织了五次冲锋,坦克、重炮和空中火力已经将山头削下去一层,志愿军战士仍然死战不退,在逃跑和救援之敌的南北夹击下,伤亡几乎殆尽但阵地却岿然不动。

黄昏时分,追杀的志愿军主力部队到达战场,从各个方向开始围歼敌人,被切成一个个小股的美军开始四下逃命,并拼命向天空中企图解救他们的飞机摇晃着白毛巾,聪明的志愿军战士也如法炮制,陷于懵圈状态下的美军飞行员只能向司令部报告:完了,他们完了。

(第二次战役要图)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我军取得超出预定计划的胜利,共毙伤俘敌36000余人,其中美军24000余人,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翻车身亡,缴获与击毁各种炮1000余门、汽车30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200余辆,并成功将战线推至“三八线”两侧地区,也成为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最大的一次失败。是役,四野王牌第38军与装备和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的美军强强碰撞,打出了赫赫军威!

1950年11月30日夜,已经连续六昼夜没合眼的彭总给38军发来电报:“此战发挥了三十八军优良的战斗作风,尤以113师行动迅速。。。战果辉煌,望克服困难,鼓起勇气,继续全歼被围之敌,并注意阻敌北援,特通令嘉奖”,彭总意犹未尽,亲自在电报结尾添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万岁军”一战封神,从此名震天下。

(电报原稿)


度度狼gg


历史上有很多“硬碰硬”的战役,但今天,在这里,我只想提一个,一个了解之后能让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澎湃,潸然泪下的战役—石牌保卫战。

1943年5月湖北宜昌,一个位于长江南岸的小村落—石牌注定要被载入中国史册和世界战争史册,石牌是湖北进入四川的长江航道要塞,在那个时候想从湖北进入四川陆路是不行的,只能走水路,而想要走水路,就必须要拿下石牌要塞,打通航道,只有如此日军才能趁机攻陷重庆,彻底消灭中国军民的抗日之决心!所以中日双方均知道石牌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国军在此构筑防线,而日军则摩拳擦掌,准备一举拿下石牌。



于是石牌保卫战爆发了,进攻石牌的日军主力是在中国未尝一败的第三,第十三师团,防守石牌的主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第18军,而防守石牌最中心地带的就是胡琏率领的第18军第11师,请大家记住这支部队,记住这位将军,因为在不久后这支部队将会感动我们每一个人。

决战前夜,胡琏将军写下遗言及多封诀别信。他在信中盼望父亲保重身体,对自己结发爱妻,则直截了当地交待后事:等儿子们长大,都要去当兵报国。然后带着11师全体将士对天起誓:“决心至坚,誓死不渝。生为军人,死为军魂。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并把指挥部迁移至前线,以表决心!后来陈诚问他守住石牌有无信心,胡琏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胡琏和11师全体将士就是带着这种必死之心走上石牌前线的。



石牌保卫战打响后,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和数倍于己的日军的疯狂进攻,11师将士们没有一个退缩,双方士兵你攻我守,战事持续两天后,双方均死伤惨重,然日军凭借装备和人数上的优势,连续突破11师防线,而11师将士还是没有退缩,所以战役打到后期,双方士兵已经相隔越来越近,甚至已经近到双方士兵能彼此看到对方脸庞,近到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到仗已经打到无法再开枪的程度了。

于是11师将士们在胡琏将军的指挥下全体上刺刀,与日军陷入肉搏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就此爆发……

于是,这场决定中日战争胜利的战役,抗战重大军事转折点,被西方军事家誉之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战役在进入到最关键,最激烈的时候,战场上的枪炮声突然戛然而止了!

是战役结束了吗?是日军胜利要进军重庆还是国军艰难守住石牌呢?都不是,相反的,这安静的三小时将决定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整整三个小时,石牌战场没有一丝的枪炮声,整整三个小时,11师的将士们在和日军进行硬碰硬的肉搏战!

整整三个小时,两军在一个小小的小山岭上刀对刀的对刺,敌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付出同等血肉之代价!中日双方反复拼杀,日月星空都为之黯然失色!

据曾经参战的老兵回忆:“当时日本人一群一群地冲上来,中国人迎头扑上去,搅在一起,用刺刀拼。两军在反复互相冲杀,阵地前沿两军的尸体好像金字塔那样堆着。”

《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写在这场白刃战中战死的少年:“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橘园里吸着小口的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就这样,三个小时后,战场彻底安静下来,1500名中国士兵静静地躺在中国最美的山河之中。他们三小时前还曾英勇地战斗,此时却安静、腼腆的躺在那里,像睡着了一般,只不过他们永远不会再醒来。

中国军队的阵地没有丢失,败退的是日本人!

石桥保卫战我们赢了,而包括11师在内的一万余将士将长眠在此,他们的英魂将继续守护着这个地方。

一寸山河一寸血,向国军英烈们致敬!


咸鱼闲聊


只有最最针尖的部队碰上最最麦芒的部队,这样的的战役,才能称为硬碰硬。

虽说这样的战例也为数不少,但我的选择是国民革命军第五军与日军第五师团两支王牌部队之间的昆仑关战役,基本打成了五五开。



战役结果是第五师团的21旅团及骑兵第五联队基本全军覆没,旅团长中村正雄被炮弹开膛而死。第五军方面也是伤亡惨重,算是惨胜,就连新22师师长邱清泉也受伤退出了战场。昆仑关之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第一次攻坚取得的胜利,象征意义非常重大。

第五军为当时唯一一个机械化军,军部配属有两个战车团,装甲车搜索团,汽车团和重炮团,绝对是蒋介石的心头宝贝,平常根本舍不得用,战役打响前临时从湖南衡山调来驰援,并且摆在了正面攻击昆仑关日军的位置,可见蒋的求胜决心。



据守昆仑关的日军,先是骑兵第五联队和21联队的一个大队,他们顶不住郑洞国荣誉一师和戴安澜200师的猛攻而请求所谓战场指导,第五师团长派来增援的21联队主力被打的弹尽粮绝,甚至开始用竹子做的扎枪战斗。

再接下来就是21旅团长中村正雄亲率中村支队前来增援,他本人及他的大部分部队终究没再能活着走下昆仑关。



第五军为这次打出中国军队声威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全军五万多人损失超过三分之一。昆仑关中国将士用鲜血换来的的胜利,给整个桂南会战的整体垮掉带来了一抹亮色……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司马砸光


司马砸光


说到“硬碰硬”的战役就不得不提二战东线战场的库尔斯克会战,作战双方兵力兵器的密集程度堪称历史之最。以德军一方为例,在80英里的正面上集中了3000辆坦克和突击炮,1800架飞机,要知道在1941年德军闪击苏联时三大集团军群上千公里的进攻正面也不过才有3580辆坦克和1830架飞机,足见这次会战的程度将会多么激烈。


如果说德军的兵力兵器已经算是非常密集了,那么跟苏军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在苏联官方的记录中这样写到:“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部队在兵力和物资方面超过敌人两至三倍”。苏军的参战兵力达到了190万人,5000辆坦克,25000门火炮以及2700架飞机,组成了22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5个坦克集团军和6个空军集团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也才投入了1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外加几个坦克军,根本无法同库尔斯克会战投入的兵力相比。当然这些还没有将战略预备队算计在内。


尽管苏军拥有巨大的数量优势,但是德军仍旧占有素质上的优势,苏军的人员、坦克、飞机的损失都远远的超过了德军,尤其是坦克的损失几乎是德军的三倍。但是这场大决战却没有真正决出胜负,由于意大利局势的恶化,希特勒临时终止了在库尔斯克的攻势以抽调兵力前往增员意大利。不过就战略上来说,胜负已然决出,德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却一无所获,而苏军则成功的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他们的兵力兵器可以快速的得到补充,而德军却无法恢复如初,对于德军来说如果不能大量歼灭苏军主力则意味着失败!


小小狼王


历史上“硬碰硬”的战役,应该以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战役为最。

这场战役中,美军的军事装备足够硬!

这场战役中,中方的战斗意志足够硬!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爆发,此战,美军调集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

要知道,当时的志愿军,守卫上甘岭高地的只有两个连,200多人!如果你计算一下,就会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每人头上都有近一万发炮弹,可想而知,上甘岭上的志愿军战士有多么艰苦。

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轰炸中,为了躲避美军炮弹,志愿军纷纷躲进坑道之中,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战士被强大的冲击波震得磕破牙齿磕破舌头,有一位17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

炮兵轰炸过后,我军开始和美军交火,一开始班长让全班全部压上去,打退了美军4次冲锋,但全班就剩一个人了。后来为了减少伤亡,我军在与美军正面交锋的战士改成了一个三人小队,伤亡一个补充一个,这种战术下,大大减少了美军炮火造成的伤亡。仅仅一个上午,美军攻击部队七师三十一团的二营、三营损失均超过了70%,损失极为惨重。

在这惨烈的战场上,守卫上甘岭的1连和9连,不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武器消耗也很大。发射了近四十万发子弹,投掷手榴弹、手雷近万枚,打坏10挺苏式转盘机枪、62支冲锋枪、90支步枪,占全部武器的80%以上!

直到地面阵地几乎全丢,我军仅剩数十人转入坑道,我军后方才知道上甘岭危急,于是15军的45师,44师才发起反攻。

即使是主攻的45师,也根本谈不上优势兵力,到10月20日,崔建功师长汇报部队伤亡已超过3500人,一三四团和一三五团总共只剩下二三百人,一三四团团长张占元表示还能组织机关和勤杂人员继续战斗。

45师有一位战士,就是我们熟知的黄继光,这一战,他和两位战友一起爆破敌人机枪堡,战友牺牲了,他也受伤,最后他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壮烈牺牲。

因为兵力不占优势,我军决定放弃表面阵地的不断争夺,而是与美军进行坑道作战。战役进入第二阶段。补充部队进入坑道,全部听从八连连长李宝成指挥。

坑道作战中,我军白天要承受敌人猛烈的炮火,晚上则是主动和出击,每天都要承受一个班的伤亡,到后来45师的师团两级机关几乎连勤杂人员都用光了。坑道中的补给也是大问题,当时我军是谁能送一个苹果进入坑道,就是二等功。

坚守坑道的八连,成了我军的特功八连,永远的英雄部队。

在战役第三阶段,我军开始反击,九十一团八连王万成和朱友光抱着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其中的王万成,就是《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成“向我开炮”的原型。

20日,高守余一个人守在6号阵地,用手榴弹、爆破筒独自裹伤而战,击退了韩军六次冲锋,没有任何支援,从天亮到黄昏连续作战,只吃了三颗糖果。

还有一位新战士胡修道,全班牺牲后他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

上甘岭战役,美军伤亡15000人,而我军伤亡11500人,在巨大的伤亡和志愿军顽强的意志之下,美军选择放弃继续进攻。

永远铭记共和国英雄们!!


历史知事


硬碰硬战役,在我军史上我认为是上海战役,它是我军第三野战军主力对国民党军重兵据守的城市攻坚战。

上海当时是中国的工业、商业中心,是否能够完好的占领这个大城市是一个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其当时的环境相当复杂,美英军舰还仃靠在黄浦江,又要使上海城市𣎴受多大损坏,对上海如何作战的方案等问题的考虑因素而制定了相应的战略部署。当时上海在蒋介石的直接部署下,企图依靠长期筑成的各种工事部署8个军共25万多人进行防守,当时汤恩曾放豪言“上海工事是攻不破催不毁的钢铁阵地,他要让上海成为斯大林格勒第二。”并下发“十杀战令”。

而我军的任务是既要将敌军消灭,又不把城市打烂,明确指出“对上海采取完整接收”。上海战役将是我军面对的一次极具挑战的城市攻坚战,经三野指战员商议后,制定了全新的进攻战略“瓷器店里捉老鼠”,并让大炮休息,让炸药包靠边。兵分两路,采取钳形攻势,用轻武器进行攻坚。采取“快速攻进,勇猛穿插,迂回包围”战术。国共两军精锐,摩拳擦掌,做殊死搏斗。

在争夺战中,敌我双方伤亡都比较惨重,歼敌15万人,我军伤亡3万余人,战斗结束后,上海市内并没有停水停电。

所以这是一场硬对硬的战役,在我军未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下完胜敌军的战斗。






热血铸春秋


首先,向真正的英雄们致以最高的敬意!


喜峰口战斗!第二十九军战士毙伤日军六七百人,取得了长城抗战以来第一次胜利,给日军以打击,大大鼓舞了民心士气。

淞沪会战!抗战初最大的一场硬碰硬的战役,同时中国军队也付出了相当惨痛的代价,整个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伤亡30万人,阵亡15位将军,抵御日军三个月之久,毁灭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幻想!

8000虎贲常德保卫战!战役结束,余程万部57师三十几人生还!

衡阳保卫战!方先觉部第十军坚守衡阳47天,以1.5万伤亡的 代价换取日军7万人伤亡!

台儿庄战役!包括藤县保卫战,临沂保卫战!

临沂保卫战,老冤家庞炳勋张自忠冰释前嫌,打死打伤日寇6000余人,挫败了日军由津浦路和临沂两路夹击台儿庄的计划,奠定了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基础。

藤县保卫战,邓锡侯部22集团军122师川军将领全体殉国!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战役之,日军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垮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参战人数110万人,日军亦有30万人参战,在武器装备皆不如对手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奋勇作战,给日本军队极大杀伤,日军伤亡在4万以上,中国军队伤亡20万人。

昆仑关战役!中方近30万人 , 日方近10万人!中方伤亡14000余人 日方阵亡5000余人,伤亡共万余人

百团大战!发生于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1940年8月20日,由彭德怀、左权领导发起,共集结了八路军105个团,历时5个多月,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向日军发起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进攻战役,战果辉煌。


怪兽仙僧


说到“硬碰硬”的战役,就不得不提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

1939年11月,日军发动了桂南会战。其中日军的第五师团兵分三路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防线,南宁告急。广西的军队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报告蒋介石将远在湖南的机戒化部队第五军调往桂南战场。

日军的第五师团是甲种师团,号称“钢军”,其师团长为今村均。而从湖南赶来桂南迎击日军的第五军是国民党军的机械化部队。其军长为黄埔一期毕业的杜聿明,该军下辖第200师、新编第22师、荣誉第1师,总兵力约54000余人。

1939年12月3日,防守高峰隘的桂军第31军第135师遭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损失惨重,南宁以北的战略要地昆仑关被日军占领,收复昆仑关的重任就落在了第5军的肩上。第5军的部署如下:



郑洞国的荣誉第一师第二团和第三团乘着黑夜向前推进,分别推进到老毛岭及600高地。邱清泉的新编22师分成两个纵队,利用天黑向黄盛岭、茅岭一线推进,以协助荣誉第一师歼灭昆仑关、九塘、八塘之敌。机械化步兵师第200师则在战车和重炮的掩护下,向昆仑关日军的主阵地发起攻击。

中日双方的军队在昆仑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呈胶着状态。据守昆仑关的日军修筑了坚固的据点,并形成了交叉火力网。负责主攻的第200师伤亡很大,而负责阻敌增援的邱清泉新编第22师的压力也很大。

中国军队对昆仑关的进攻一直在持续,日军在昆仑关的战地也越来越小。第5军每攻占一个山头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阵地上到处是交战双方的尸体,昆仑关战场犹如一个屠宰场。12月23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身先士卒,结果被第五军击毙。到12月31日,第五军在炮火的支援下,对昆仑关发动了总攻,最终收复了被日军占领的昆仑关。

昆仑关战役是中国的精锐部队第五军对日军的甲种师团第五师团,中国军队伤亡16000多人,消灭日军5000余人,是一场恶战和硬仗。战后第五军回到后方休养,直到1942年被蒋介石派往了缅甸战场。


历史军魂


我觉得应该首推吴起河西之战!河西战役发生在公元前389年,当时的秦国秦惠公出兵50万进攻魏国,想要夺回在之前战争中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在这场战争当中,其实吴起完全可以利用魏国强大的国力拖垮秦国的,因为秦军出动50万人,秦国本身又是穷国,只要拖他个一年半载的,秦国肯定会被吃穷的。但是呢,当时的魏国并没有这样做,魏将领吴起请命带领50000名没立过战功的魏武卒出征(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战斗经验同样不足),双方在阴晋这个地方公开交手。在这场战场中双方没有任何取巧之处,也没有所谓的什么偷袭粮草、半渡击之等等,完全就是在一个空旷的场地之上互相捉对厮杀,公平交手,最终吴起带领的50000魏军硬碰硬的击败了当时秦惠公率领的50万秦军。

关于吴起指挥的这场河西战争,我觉得这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光凭实力打仗却没有任何取巧的战争,从那以后,人类的战争艺术开始得到提升与改变,没有任何的仁义与公平,只有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比如同样的战争发生在三国时期,陆逊就阴险得多,故意不跟刘备交手,就是为了拖时间,耗尽蜀汉的粮草,拖垮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