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春秋笔法”的例子?

观政工部


春秋笔法是史书的标配,任何史书都需要用到春秋笔记。而谈到春秋笔法,当然是指孔子老师所说的《春秋》这本书。


据说这里面的每个字都有含义。那为什么要用春秋笔法呢?这是因为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比如《春秋》有的是写周王室,这是周天子,大领导的权威还是要维护的,所以周天子要是犯了错,不能直接写,要绕着弯写,这是为尊者讳。

先看一下春秋里,孔老子是如何玩笔法的。

春秋一开场,就写了郑国的一件大事: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鲁隐公元年》)

这是讲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弟弟。郑庄公是郑国的国君,却不受母亲喜欢。其母武姜想让小儿子段当国君,郑庄公隐忍了二十年,终于消灭了弟弟。

在这句话里,你能看出什么门道吗?
这里面就有春秋的笔法。

比如讲到“段”时,没有用共叔段的全称,也没有用弟字。这是因为弟弟没有弟弟的样子,不尊重兄长,所以直呼其名以示批评。

另外,用了“克”这个字,是因为郑伯跟段是兄弟争国,段割据一城,如同另一个国君一般,所以用克,不用征。

第三,称郑庄公为郑伯。是批评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没有教育好弟弟,反而放纵然后精心安排,把弟弟推到造反的道路然后消灭。

这里面就是有春秋笔法。

再看一例:

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这是讲齐、鲁、郑三军联合杀进许国。但这里面也是有春秋笔法的。比如使用郑伯、齐侯来称呼郑齐两国的国君姬寤生和齐僖公,这是批评他们侵略别人。

用“入”这个字,表示许国进行了抵抗。

再看一条:

九年春,齐人杀无知。(《春秋》鲁庄公九年)

这是齐国的一件大事,齐国的公子无知杀掉了齐国的齐襄公,自己当上了国君,不久后,

无知被大夫雍廪杀死。

在这条记录中,孔子在无知的名字前没有冠以国名或公子的字样,表示这个人死有余辜。

用杀这个字眼,而不是用弑,则表示,就算你把齐国国君之位坐暖了,把齐国后宫睡疲劳了,你还是一个大夫,干掉你这样一个大夫,杀没必要铺张成弑。

有时候,春秋笔法解释还不一样。

比如这一条: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春秋》鲁庄公九年)

这是齐桓公小白跟公子纠争位,公子纠失败,齐桓公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

这里的记录有什么玄机呢?

在《谷梁传》解释道:孔老师在这里又使用一个富含春秋笔法的动词:“取”。外国从鲁国获得东西,孔老师一般是不用取的,这次用取,是因为齐人很容易从我们鲁国人的手上得到了公子纠,还把他给杀了。有十户人家的小城,就可以容人避难,有百户住家的城邑,就可以隐藏犯有死罪的人,我们鲁国拥有千乘战车,竟然保护不了一个公子纠,这是我们鲁国的耻辱,是鲁庄公的耻辱。

《公羊传》则解释了孔老师的另一个春秋笔法,孔老师没有用惯常的公子来做定语,而是用了“子”这个高级别的定语来形容纠。表示别看你们齐国拥立了公子小白,别看我打了败仗,但我们还是尊重公子纠,认为他才是齐国君位的真正继承人。

这就是春秋的笔法。可以说,春秋的历史还是很有趣味的,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的专栏:《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点下面链接进入:https://m.toutiao.com/column/v2/index/column/landing/?column_id=1608197989693444

除了《春秋》这位祖师爷,那有没有其他的春秋笔法呢。也有的,比如《三国志》讲曹髦之死。我们知道,曹髦要去杀司马昭,半路上被司马昭的马仔杀死了。

司马昭就放出消息,说曹髦是要杀太后,半路被乱兵所杀。

那陈寿怎么写呢?他要是按司马昭的说法,那就是不顾事实,按真相来写,他毕竟捧的是晋朝的饭碗。

于是,他就一句话: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

反正这人是死了。

然后,他又记录:

【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而此儿便将左右出云龙门,雷战鼓,躬自拔刃,与左右杂卫共入兵阵间,为前锋所害。


在这里,他采用司马昭的说法。但是是用皇太后的嘴去说。用了一个引用。如果曹髦是真的出云龙门,为前锋所害,那直接写就可以了。陈寿这里采用皇太后的令,就是说,这个事情是他们说的,事情真相,我不好说。

这也算是春秋笔法的一种。也是曲线维护史家尊严吧。


脑洞历史观


春秋笔法说白了就是隐晦的表达作者思想与及褒贬,有话不直接说,而是旁敲侧击,前后应衬、左右对比,指桑骂槐。另外春秋笔法还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忌讳,而忌讳的对象是尊者、亲者、贤者;普通人是没有这个殊荣的。说到春秋笔法,最典型的就是每代开国皇帝都是真龙天子,刘邦、朱元璋两位的本纪最有代表,他们都是母亲梦遇天神孕育而生的。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的母亲在大泽中与神相遇,刘太公前往视之,见有蛟龙趴在她身上,不久后刘母就生出了刘邦,以此证明刘邦是真龙天子。原文是: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朱元璋小时侯贫穷无比,全家人一天之内饿死数人,连下葬都没有地埋葬,还是刘地主借他们的一块地葬了父母。《明史.太祖本纪》中记载到: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由此可见朱元璋也是真龙天子,是神授君权的。

刘邦进入咸阳后,他也烧杀抢掠了几天,住进秦皇宫里夜夜笙歌,奸淫无数宫女嫔妃,但是这件事没有记录在高祖本纪之中。刘邦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中将刘邦写成了仁义之师,他们在咸阳秋毫不犯,人民在路边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后来项羽进了咸阳,他烧光、抢光、杀光,无恶不作,所有的罪过都是项羽干的。其实关中人民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刘邦虽然也是一害,但是远没有项羽为祸惨烈,所以关中人民选择了刘邦而摒弃了项羽。

受孔子影响,后世文人都喜欢用春秋笔法来记史,该写的写,不该写的不写,该编的编,该改的改,该忌讳的就忌讳。比如白居易写唐玄宗好色,他不直接写唐玄宗,而是借用汉武帝来暗指唐玄宗,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纵观史书,春秋笔法是常用的写作手法,连以刚毅正直称著的海瑞批评嘉靖皇帝,都隐隐约约,闪烁其词,尽管言辞激烈,但最后还是说皇帝用心为政,一切还可挽回。


大秦铁鹰剑士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春秋》所用的方法是“笔”和“削”。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春秋》的删减。当时是奴隶的时代,各种战争,如果是直接危害到奴隶主的事情是一概不能记录到《春秋》里的。

春秋笔法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叙述方法以及技巧。是由孔子创造的,是通过文章的记述来表达作者的想法。

1.欲说还休,以少引多的作品中所渲染,抒写的人物逐渐接近主旨时。作者就不写了,即欲说还休。

2.不著一字,以无胜有,春秋笔法犹似画龙,见首不见尾,乃是神龙也。

3.烘云托月,以彼写此,不正面刻画作品的主要对象,而是通过渲染身边的人以及环境,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设想幻化,以虚写实要写眼前,却着墨设想未来,要写现实,却描绘幻化世界。


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汉武帝诏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的《春怨》

僖公二十八年冬,天王狩于河阳——《春秋》

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汉书》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

等等都是,就不一一举例啦。


生活中的胖子


对三国了解一点,说几点陈寿的春秋笔法:

1.陈寿在《吴主传》的评语的第一句中,表面上是夸赞孙权像勾践一样有奇才建立功业——其实是暗指他像勾践一样脸皮够厚能隐忍,心也像勾践一样够黑,故而在基业稳定之后杀害功臣。

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贻厥孙谋以燕翼子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2.陈寿写曹丕最早是在204年8月甄姬相遇,那么曹睿最早出生不过是在205年的上半年,而死在239年大年初一的曹睿,其实最多只是活满了三十三个周年,陈寿却说他当时是三十六岁。古代按农历&虚岁计算,出生便是一岁,过完农历年便又加一岁,那应该也不过三十五岁。

建安九年八月(204年),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斩之,鄴定。

——《武帝纪》

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鄴,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后妃传》

景初三年春正月丁亥(239年),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曹睿传》

对此,裴松之都看不惯了,马亲王也有一篇戏文《风雨洛神赋》述说此事——不过我们也不能太阴谋论说曹丕喜当爹,只能说陈寿春秋笔法高级黑了。

臣松之按: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3.再看看《晋书·宣帝纪》的春秋笔法高级黑,晋书的春秋高黑之处在于他会杜撰出一段段离奇诡异并与之前史书或者世情常理完全相忤的故事,所以表面上是夸,其实是在高黑:比如,说司马懿被曹操强令出山,司马不愿意便装病,曹操甚至派人刺探真实情况,后来是强制逼他出山的: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晋书·宣帝纪》

而事实上,司马懿他爹司马防是曹操当年洛阳北部尉的举荐人,司马懿他哥哥司马朗又很早就在曹操底下干活,河内司马家可谓对曹操有恩,再加上又是在曹魏地盘,还担心司马懿会跑到别的地方?你以为是诸葛亮诸葛瑾家里没势力,流落荆州扬州啊!

曹操是得二到什么程度才会派人刺探还两次强令司马懿出山的?

4.再看,从前史都知道,司马懿对阵诸葛亮,虽然最后拖死了对手,但在野战中从未占到过什么大便宜——但《晋书·宣帝纪》非要来杜撰两段来黑一黑——而之后的史评又说司马懿不敢打野战,摆明了是前后故意矛盾高级黑啊!

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知其必败,遣奇兵掎亮之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晋书·宣帝纪》

5.用胜写败黑完司马之后,房玄龄终于暴露了本来面目——人家皇帝的帝王之相,要么就是重瞳,要么是七十二颗痣,房玄龄倒好,给司马懿来了个狼顾之相: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晋书·宣帝纪》

6.房玄龄说了一大通司马懿的文治武功——克日擒孟达,卤城破诸葛,辽东斩公孙,韬光灭曹爽,武丘除王淩——终于来大黑了,司马懿杀曹爽家族太过残暴,弄得后代坚持听到司马昭弑杀曹髦那段终于听不下去了。

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晋书·宣帝纪》

7.房玄龄以胜喻败,真不知道生活在唐朝的他大黑司马懿因为什么?看看最后的评语:

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琅琅书香


我们走了一些弯路


清残孤梦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全真球迷


成王败寇,历史是胜利者写的,是当权者写的,又有多少人敢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写当权者的龌龊事呢!


桥南好


《海瑞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