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以后“白名单”校外培训机构价格一路涨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以来,经营门槛一再提高、要求一再从严。但与培训机构同样感到非常不适应的还有付费家长。由于办学成本提高,转嫁到家长身上,使得学生的课外补习费用不断攀升。

专家认为,“堵式减负”很难让渴望孩子获得升学优势的家长情绪得到疏解,要尽快将治理重点转移到需求端上,多措并举、疏导提质,真正把补习热降下来。

今年2月份以来,全国各地分批次公示了当地的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培训需求仍旧旺盛,有资质尤其是被列入“白名单”的机构招生价格出现了普涨。对此,经营者理直气壮,教育部门束手无策,家长们欲哭无泪。

有关专家认为,“堵式减负”很难让渴望孩子获得升学优势的家长情绪得到疏解,要尽快将治理重点转移到需求端上,多措并举、疏导提质,真正把补习热降下来。

涨价、囤课、占坑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以来,经营门槛一再提高、要求一再从严。从中央到地方,政策明确了“不得一次性收费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生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从事学科培训的教师须有教师资格证”等一系列细则。

在江苏某地级市,当地晚报2月份做了一次调查发现,大部分“白名单”培训机构已经涨价或正在酝酿涨价。市民王旭算了一笔账:“1对1产品每个年级提价10元每课时,比如,原本初一年级1对1单课时费用为110元,提价后为120元。”除了涨价,还新增了一项综合服务费,每人500元,“按照每周两节课来算,加上综合服务费,一年要增加1500多元”。

多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行动开展一年半以来,全国共整顿27.3万所违规机构,完成整改率已达98.9%。各地教育部门通过办学许可证把监管的主动权掌握到了手中,扭转了过去工商部门管不好、教育部门管不了的窘境。

线下凉凉,线上火爆

在严管线下的背景下,线上培训日趋火热。咨询机构L.E.K.近日发布《2019年中国教育市场投资展望》认为,中国消费者已形成“在线优先”心态。从增长空间来看,国内超过85%的用户愿意为在线产品增加额外20%至25%的教育支出。

推进弹性离校以来,多地依托学校开设多种兴趣培训班吸引了大批学生。南京市近期推出弹性离校升级版服务,赤壁路小学过去只有100多个学生报名弹性离校,增加到700多个。江宁实验小学放学后,60多个校内社团举着牌子领走2000名学生,场面壮观。

培训机构在整治过程中也举步维艰,涨价只是其洗牌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之一。

“堵式减负”,治标不治本

有关专家认为,部分培训机构破坏教育秩序,加剧教育焦虑,助推了培训热,但从整顿效果来看,市场供给端趋于规范的同时,在需求端,家长渴望孩子获得升学优势的愿望仍然强烈。

如果不通过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少家长的教育培训需求,培训热会长期存在。而在培训价格高企的背景下,无证无照或有照无证的机构必然会伺机反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开设重点班、组织“秘考”选拔学生、以校外培训机构“统测排名”作为升学依据等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避免课外辅导学习替代中小学日常教学。同时,要不断改善学生评价体系,让单一评价变成分期、分权的评价体系。

南京市教育局初教处负责人建议,一方面要优化校内供给,探索重构学校课堂体系,在标准化课程基础上增加丰富多样的课程,满足家长对儿童全面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发挥教育部门的主导作用、学校的主渠道功能,引导家庭看清需求,推动全社会教育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