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食记:那些消失的美食

我是大师公,可以叫我百屁知---百老师,美食圈口业从业者,专职造口业。

儿时我的最爱,不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这三个巨头,而是在崇文门金伦大厦里面的一个快餐,叫乐吉士。除了常规的汉堡(有口蘑片在里面的,也不算特别常规),薯条以外,他家最有名的是红烩牛肉饭,万吃不厌,在醇厚的红色番茄浓汤里,炖煮着牛腩,土豆,洋葱,胡萝卜。炖菜里除了番茄的酸味,还有一股特殊的香气,现在想来应是罗勒一类的香料,在这味道的映衬下,小孩都不爱吃的胡萝卜也变得美味可口了。乐吉士消失不见后,又改名依次变身成为了乐爵士,乐杰士,罗杰斯,口味和卖的东西越来越不一样了,就再无尝试了。现在偶尔能找到类似的味道,还要去宜家,原来是红烩茄子,现在还是红烩牛肉饭,神似,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旁边的米饭一定是要拿碗扣出来的,弄得我小时候在家吃饭,也要这么做

高中时,学校靠近王府井步行街,总能路过新东安,就是现在的APM,楼上有一家大磨坊面包店,说是面包店,更像小型的西餐厅,店里把面包给你再加工以后变成餐点。总是感觉饥饿的高中时期,我没少和当时的玩伴去吃,点餐时会叫我们“先生,小姐”,常点的是金枪鱼牛角面包,烤的外皮酥脆的牛角面包,内里空气感十足,黄油的香气随着热乎乎的面包散发出来,外热却内冷,里面夹着混合生洋葱和蛋黄酱的金枪鱼罐头,配上西红柿,生菜,柔和却又肉感十足,配上一杯咖啡,那时会加很多的糖和奶。随着我们的高中生涯结束,它也消失不见了,我怀念他,不仅仅是美味,因为当时只有在下学后,只有在大磨坊,我们才能暂时摆脱孩子的称呼。

热和冷,酥和嫩,味觉的冲击感

王府井地区消失了很多真正的好吃的,还有一家在旁边华龙街的烤肉店,叫做牡丹峰,隐蔽的不起眼,却有着我觉得这辈子吃过的最好的烤肉。原料自不必说,牛肉紧实,牛舌不是那种薄如蝉翼的,而是厚厚一片,像人的舌头摊开般大小薄厚,菜单里也并没有那些花了呼哨的各式牛排和特殊部位。最特殊的还数他的蘸料,纯黑色的,像浓稠版的可乐一般的酱汁,甜甜的,还有咸鲜味,配合滋滋冒油的肉,甜味大大的增添了肉的鲜美,配合起来,要的就是吃肉的厚重感,不像现在很多小料里面有醋,主要是解腻。他家另外一个绝活就是生脍牛肉,可以生食的牛肉切成丝,配上韩式辣酱,白醋,梨丝,白芝麻简单的拌起来,单吃可以,配上石锅拌饭一起吃,酸甜咸辣,汇聚在一起更美味。牡丹峰在我大学时,也消失不见了,致使我之后的几年,几乎没在碰过烤肉。

烤肉,最喜欢的“篦子”是这种可以给肉“纹身”的

最近消失的就是在南二环,景泰桥西的满朋轩了,清真馆子,主营羊蝎子,我最好他家的羊尾锅,酱香扑鼻,热腾腾的吃着,解馋不腻。应了相声里那句,什么最肥,羊尾油最肥啊,他家的烤羊尾油也是一绝,再点个芝麻酱烧饼,剖开,把两串羊尾油往里面一怼,用手拿着烧饼夹住了使劲一撸,本来就芝麻香气十分艳俗的烧饼,又增添了十分的油星,一咬下去,市井气在你嘴里爆炸开来,炸的你七荤八素,老北京粗话脱口而出,牛逼,倍儿棒!他家的清真炒菜和小吃也很不错,羊油麻豆腐,羊油的肥腻和麻豆腐的酸味,配合的恰到好处。醋溜木须,炒的牛肉和鸡蛋,浑然一体,酸爽可口。糖卷果上来时,内外皆热,绝不是微波炉打的,红枣和山药做成的小圆饼,外面裹着蜜,还要再沾白糖,不能再甜蜜。而一向人声鼎沸,无论时冬立夏,中午晚上都要排队的满朋轩,突然也消失了,原因众说纷纭,而我并不在乎原因,只在乎消失的结果。

羊尾油,无论是涮还是烤,都是顶级肥美

陪我吃乐吉士的是母亲,吃大磨坊的是高中玩伴,吃牡丹峰的是一任女友,吃满朋轩的是现在的她。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吃过的美食,有的像身边那半熟的人一样,慢慢的消失了,店铺和感情,都需要经营,也都可能经营不善。有些还在你我的生命中陪伴着,但要不珍视,无论是人和美食,却随时可能溜走。

口中的滋味消失了,可以寻觅他处,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虽天天上演,却失而不可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