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济公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李亚东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缘,是浙江台州人,南宋高僧。他能诗善文,医术高明。清《天台县志》中记载:“济颠,邑人,父李茂春,高宗李驸马之后,隐于天台。母王氏,梦吞日光,生师。扶危济困,举止癫狂。

济公其家族世代信佛。他的父亲年近四旬才得子,认为是多年诚敬感动上苍,因此济公一出生便央求国清寺的主持为他取了俗名修缘.但没想到的是,济公却因为看破红尘而选择在国清寺出家,可以说是与三宝缘深。

济公的师傅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佛学造诣十分精深。济公是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但确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撰写了《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被《净慈寺志》、《台山梵响》所收录,可以说是一位多才多能之人。南怀瑾曾评价济公的诗作:“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

济公以癫狂渡化世人,大家都听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是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济公在清朝由乾隆皇帝钦定为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即是“降龙罗汉”、“迦叶尊者”。

济公圣训:

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

不礼爹娘礼世尊――敬什么  兄弟姐妹皆同气――争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

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

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赌博之人无下梢――耍什么  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

冤冤相报几时休――结什么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么

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虚言折尽平生福――谎什么

是非到底见分明――辩什么  谁能保得常无事――诮什么

穴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  欺人是祸饶人福――卜什么

寿自护生爱物增――杀什么  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南宋开禧二年(西元一二0六年)的五月十六日,济颠端坐圆寂,留传诗偈一首:"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来,依旧天青水碧。"济公死后,就葬在杭州西南大慈山虎跑泉处,当地建有二层楼高的济公塔院。


且听风吟品鉴历史



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济公在历史上是存在的。济公,原名李修缘,南宋高僧,后人尊称为“活佛济公”,又称月引流光。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



因其在世之际,常乐善好施,劫富济贫,为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讨公道,为他们打抱不平,并且其有过去封建社会大多数人们没有的美好品德,比如他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给当时的老百姓留下了极为深刻和美好的印象。

当时他被称为济公活佛,可见其对人们的贡献就不一般了,据说,活佛会医术,常常悬壶济世,诊疗那些没有金钱医治的穷苦百姓,以至于后来被大家称为圣僧,大家应该也知晓了他的专利―伸腿瞪眼丸。不管你是什么疑难杂症一服一个准好。


那么为什么李修缘会和寺庙和尚扯上关系呢?据史料记载: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但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寺庙方丈为其取得俗名修缘。意味其与佛门结下缘分,以此明示。

但其在当时个性比较鲜明,于现在来说也是看破红尘,在大婚当晚撇下结发夫妻不管自己云游四方。在现在来讲可谓是不厚道不靠谱。自己也说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学我便成魔。



可见李修缘是追随着自己的内心,一辈子也是无忧无虑地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一直坚持了下去。总的来说,李修缘的人生是成功的。


易水不寒


济公是我们台州天台人,他是真实存在的,他的俗家名字叫做李修缘。他是南宋时期的高僧,一开始是在国清寺出家,后来是在灵隐寺出家。他是禅宗第50祖,杨岐派第六祖。



后来他从灵隐寺离开,后来居住在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


济公的法名叫做道济,别称月引流光。真正让老百姓怀念他的,是因为他精通医术,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所以老百姓称颂他为济公。

因为老百姓喜欢他,所以开始演绎他,济公后来就变成了一个神话传说,周星驰曾经也演过济公的电影,那里面的济公就变成了降龙罗汉。济公最有名的是这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知常容


关于活佛济公,历史上确有此人。

济公是浙江台州人,他生于公元一一四八年,圆寂于公元一二零九年,一共活了整整六十一岁,在当时算得上长寿。他的原名叫李修缘,和普通的和尚不一样,他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

这和电视剧中所演的一样,在南宋时期杭州灵隐寺有一个疯癫和尚,是罗汉转世,虽然是个和尚但他并没有遵守清规戒律。不戒酒肉,更加不注重形象,衣服破破烂烂,看起来整个人疯疯癫癫,其实是一个得道高僧。道义自在人心,他邋遢的外表并不能掩盖他内心的善良。济公扶困济贫,经常施法惩治地方恶霸,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正如歌词中所唱“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这就是济公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形象。

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济公剃度出家的地方确实是在杭州灵隐寺,并且生平事迹并不能按照常理去揣摸。三人成虎,济公的事迹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变了味道,他这一生的事迹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颇有一丝神话色彩。事实上济公是一个性格直率,而且颇有几分才华的得道高僧。他从师于灵隐寺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关于佛学造诣颇有自己的见解,关于佛教的清规戒律也不是十分看重。他喜欢游山玩水,正如现在的世界那么大,困足于灵隐寺怎么甘心。他曾经踏遍了浙江,安徽和四川等地。虽然衣衫不整,出行神出鬼没,没有规律。但乐善好施,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


四十五度历史


破鞋、破帽、破纳垢衣,扬善除恶,百姓拥戴。佛在心中天地为怀,佛法无边,普照沧海。

道济和尚的一生,概可以通过以上一句盖棺定论。

传说,南宋浙江十八年,浙江绍兴台州的永宁村,虽未入夏而满池荷花开。国清寺主持见天有五彩祥云在永宁村上空氤氲徘徊,觉得天降异像,必有圣贤大能降世(古代,望气是一门大学问,并非迷信科学可解释)。于是兴然而往永宁村,又见村头村尾,满池荷花绽开,更确定了其心中猜想。最后,他驻足在李茂春家门口,敲门便贺,“阿尼陀佛,贫僧国清寺主持……,见天降祥瑞于永宁村,便随祥瑞而来,料定施主今日必得贵子。”



就这样,李修缘未生而与佛结缘,并被法空主持赐名修缘,并且留下约定:了却世俗日,皈依我佛时。

言下之意他断定,李修缘天生便是我佛的弟子。

李修缘自小便天资聪颖过人,常具凡人所不具有的灵动,看待问题,别具一格,李茂春夫妇皆认为乃是其与佛修缘的缘故。

后来,李茂春夫妇去世,李修缘便赴约国清寺,拜法空主持为师,取法号道济。道济和尚入佛,却不被佛法清规戒律所束缚。其认为,修佛乃修心,心净既见我佛,所以在先后参详了址园寺,观音寺的佛法诸意后,别出心裁,决定持戒不持口,以我心见我佛。一句话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道济和尚最终在杭州灵隐寺定位,因为也只有灵隐寺的我佛有教无类,大肚能容济公如此惊世骇俗的和尚。

之后,道济和尚就开始放飞自我,貌似乞丐,酒肉穿肠,却是一个心持我佛,悬壶济世的得道高僧。他时常劝人行善、教人行善良,自己行善。他教乞丐奋发自强,重新做人,以至台州之内无乞丐。他治病救人,时常自己穿梭于山野之间,遍寻药材替人治病。他的事迹有很多,永远说不完。



很重要的是,他真实存在。道济和尚用事实告诉我们,佛法修的并不是神,而是心。后代禅宗以其佛法思想无边,认其为禅宗第五十世祖。


不书


中国的民间故事里,有一位神通广大的道济和尚,被人尊称为济公。据说他是降龙罗汉转世,疯疯癫癫,不戒酒肉,却又扶危济困,惩恶扬善,降妖救人,普度众生。

那么济公是否真的存在呢?

济公确实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然而关于他的那些神异故事,却是不存在的。传说中关于济公的种种故事,只有“圆照井运木”本是济公的传说,其余众多事迹,往往是民间艺人、小说作家取自其他高僧,如南北朝的志公禅师,唐朝的金地藏等等。

历史上的济公,乃是宋太祖赵光义的驸马李遵勖的后人。他大约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也有人说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圆寂于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

济公原名李修元(或李修缘),据说十八岁时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拜瞎堂慧远为师,法号道济。

道济喜食酒肉,行事疯癫,有人告到慧远处,慧远看出道济根器不凡,于是为他辩护道:“法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耶?”于是道济又被人称为济颠。

据说济颠医术精湛,常常治病救人。明清以后,民间说书人爱说济公的故事,于是关于济公的传说越编越多。

民间故事中济公常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头坐。”其实并无证据证明道济禅师曾说过这句话。这是流传于民间的一句俗语,元杂剧中常常出现,后来被民间艺人安到了爱吃酒肉的济公身上。在另一些故事中,明末张献忠以屠城为威胁,逼迫破山和尚吃肉,破山和尚坦然食之,并引用了这两句俗语为自己辩护。

这两句话成为很多人喝酒吃肉的借口,许多佛门中人对这种现象不满,于是编出了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另外历史上还有一位僧人,也是济公的原型之一,那就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宝志禅师。宝志也是疯疯癫癫,有很多神异的传说,人称“志公”,传说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擅长预言。在很多方言中,“志”与“济”发音相似,民间艺人又分不清南朝宋和南宋,便将志公与济公合而为一。



梦露居士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莲碧天。 ——道济临终偈语

历史上的济颠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小说戏曲中关于济颠的故事非常多,但是和历史上的济颠关系不是很大。

《大清一统志》中的道济

济颠的俗名叫做李心远,字湖隐,号方员叟,是宋朝人。李心远十八岁在灵隐寺落发为僧,法号道济。因为道济“疯狂不饬细行,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人以为颠也”,故称“济颠”。读书有限,只在《大清一统志》中看过关于济颠的比较详细的记载。

天台人,李氏子,初就灵隐落髪。狂嗜酒肉,人称济颠。后依净慈,火发寺燬。济行化严陵,以袈裟笼罩诸山,山木尽拔,浮江而出。报寺众曰:木在香积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葢六甲神也。濒湖居民食螺已防尾矣,济乞放水中活而无尾。——《大清一统志》原文没有句读,引用中的标点是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加的,有错无处请指正。

《一统志》寥寥数字,确实将济颠的出身、性格、事迹等等交代的一清二楚。

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历史上的济颠是天台人,现在的浙江天台山永宁村还有济公故居。济颠是在灵隐寺落发出家。

在净慈寺居住期间,有大火烧寺,济颠用袈裟护住众山,拔起树木,引水灭火。事后告诉寺庙说:拔掉的树木都在香积井里。这时,正有六个男人将树木从井中取出来,后来众人才知道这六人是“六甲神”。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得出济颠的法力高强,且已经有一定的神位——要不然能指示六甲神去捞木头?

小知识:六甲神,是传说中六位男性神仙,分别是:甲子神将王文卿,甲戍神将展子江,甲申神将扈文长,甲午神将韦玉卿,弯辰神将孟非卿,甲寅神将明文章。

与六甲神对应的是六丁神,当然是六位女性神仙了,分别是:丁卯神将司马卿,丁丑神将赵子任,丁亥神将张文通,丁酉神将臧文公,丁未神将石叔通,丁巳神将崔石卿。

书中还记载了济颠的慈悲心肠。济颠居住地的居民喜欢吃螺尾,济颠不忍,将百姓吃剩下的螺要回去,用法力让其复活,只是再活过来的螺都是没有尾巴的。

以上是《大清一统志》的记载,二三小事,我们基本可以整体的认识济颠这个人物形象了。

《大清一统志》没有提到的是道济的修佛之路。道济在灵隐寺落发,他陆续参访过国清寺之法本一空、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拜入虎丘山慧远门下,求佛之路并不容易。

道济坐逝于嘉定二年,享年六十,葬于虎跑塔。相传后来又传说道济去世后,有人在六和塔遇见道济和尚,并留下书信:

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犹觉骨毛寒,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遭。

仔细品品其中意味,很是深刻啊。

道济与五百罗汉

后世将道济奉为罗汉,却是在五百罗汉之外。五百罗汉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五百罗汉的本土化也是一段漫长的历史。五百罗汉形象众多,这就注定了能够设置罗汉堂的寺庙,其寺庙本身规模不会太小。道济是五百罗汉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罗汉,可见道济的地位是很高的。又有趣的是,仔细研究一下这些罗汉,我们会发现济公一般不进罗汉堂,大多是在寺庙的走廊或者是房梁等地方,对此民间也是有说法的,相传济公出人上任迟到了,所以没有赶到罗汉堂。


古代哲学思考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 一把扇儿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由游本昌老师主演的1985年版电视剧《济公》的主题曲,将济公的形象形容地惟妙惟肖。儿时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一直把济公当作一个神仙,跟《西游记》一样只是一个神话故事而已。后来,发现还真不是那回事,济公不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而且更有才。世人皆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后面两句。

据史料记载,济公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在父母双亡后,济公出家为僧,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取名道济,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济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他在嬉笑怒骂中,道尽世间真理,他实则是一位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后人也叫他为济癫和尚。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从而涌现了一大批关于他的神话故事,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长期认为他是个“神仙”,而非凡人。

济公不仅是一位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济公,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总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他是人不是仙。他虽然仙逝,但却在世间留下了一段有一段的传说。

世人皆知济公活佛口头禅:“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但很多人却不会知道济公活佛所说的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密探零零发


济公的原型确实有历史的存在,但对于原型究竟是谁,是存在不同看法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济公的原型不是生活在南宋,而是南朝宋时的宝志和尚,“济公”乃“志公”之误。

我们今天采用主流的说法。

主流观点采信的最早关于济公的记录是南宋高僧释居简撰写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按辈分来算,释居简是济公的师侄辈,《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就是他为济公的舍利塔撰写的志铭。

通过这篇舍利铭,可以得出关于济公的不少信息:

济公法号道济,又号湖隐、方圆叟,他本是天台都尉李文和的远裔,出身贵胄。

道济剃度于灵隐寺,拜佛海禅师为师。

道济狂疏狷介,颠狂处世,有晋宋名士的气质。

道济救济下民,救度有情,不阿附权贵。

道济喜好旅游、文墨、美酒。

道济于嘉定二年五月十四日圆寂于净慈寺。

道济的舍利晶莹,有高僧大德之风。

道济是一位颠僧、奇僧、异僧,佛教典籍、寺志、方志多称“济颠”,民间称“济公”。他性耽林泉,嗜酒如狂,神通顽世,一生充满了传奇神异色彩,是备受中国人爱戴的疯和尚。

济公颠狂醉酒、玩世随意、违背僧戒的态度和行为,使他一直徘徊于佛门正统之外,不被正统佛教认可,他的种种行迹只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济公充满情趣、救渡众生的菩萨情怀却赢得了下层民众的拥戴,被誉为“活佛”,成为传唱度最高的僧人之一。随着传唱度愈来愈高,佛门才逐渐审视济公其人其事,开始借鉴俗文学和民间传说中济公的生平事略,将其写入僧传、禅宗灯录、寺志中,济公得以光明正大地回到庄严的佛堂,得到僧俗四众的尊奉。


麻辣一加一


济公在历史上真实存在,《济公传》里的故事,既有济公本人之事,也有把其他高僧故事合成附会的成分。一直到民国时期,依然有济公式神奇僧人存在。
第一,济公的原型。

看过电视剧济公的朋友都知道,济公的法号叫道济,道济和尚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僧人,当时还是赵构在当皇帝。道济是天台人,俗家姓李,后来进入净慈寺出家为僧。据说为人行为癫狂,不守戒律,喝酒吃肉,百无禁忌。这些在电视剧和小说里面都有充分表现。后来净慈寺遭遇火灾,在重修寺庙需要木料的时候,道济和尚利用神通,把绍兴山上的大木头从寺庙香积井里运输出来,这个在游本昌版本的济公传里面也有体现。根据杭州净慈寺志记载,道济和尚73岁的时候坐化,临终之前写了一首偈子: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诗里面的禅机足够人品味良久啊。这还不算完,后来有位和尚偶然在六和塔下面又遇见了活着的道济和尚,道济和尚又留下了一首诗:

忆昔面前当一箭,至今尤觉骨毛寒;
只因面目无人识,又往天台走一番。

第二,济公传里的故事整合了其他高僧事迹。

济公传里面有很多济公和尚大显神通的故事,其中整合了不少其他高僧的事迹。最典型的一个就是南北朝时期宝志和尚的故事。宝志和尚民间俗称志公,所以有人说济公就是志公的谐音,这个就有点武断了。宝志和尚的奇闻异事特别的多,他在齐武帝时期因为示现神通,被皇帝关押在大牢里,可是人们却在闹市中看见他招摇过市,等到狱卒赶回牢房查看,和尚又端坐在监狱里面,分身多处,进出自由,皇帝也拿他无可奈何。梁武帝尊重佛教,对待宝志禅师礼遇有加。后来宝志禅师留下了很多和修行有关的诗歌,收留在景德传灯录中。

第三,一直到民国时期,依旧有济公式的神奇僧人存在。

历代高僧有成就者不乏其人,民国时期有一位金山活佛,就是一个济公式的神奇和尚。他俗家姓董,是陕西人,法号妙善。妙善和尚深具神通,他用完的洗澡水有治疗疾病的功效,经常被善男信女瓜分带走,疑难杂症一扫而光。后来逐渐有了活佛美名,人们都称之为金山活佛,妙善和尚的本名反倒没人记起。后来金山活佛云游四方,在缅甸仰光圆寂。和尚圆寂的方式极其传奇,一位居士邀请他在家居住,晚上请他冲凉,和尚说要好好冲一冲,以后就不用冲了。结果后来打开浴室发现,金山活佛竟然以站立的姿态坐化!镇江人对于金山活佛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据说金山活佛经常在夜晚一个人来到山顶,高声念佛,他念佛的方式特别独特,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念的是:谁念南无阿弥陀佛!在铁锤看来,这句念佛融合了净宗和禅宗两种意味,禅宗有念佛是谁的话头,净宗则是一句南无阿弥陀念到底。谁念南无阿弥陀佛?谁在看这篇文章?

我是铁锤,对脾气就关注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