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封神时代”是什么时候?有什么历史吗?

园园熊


约公元前1044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今天家喻户晓的大事:武王伐纣。

此时,在九天之上、云霄之中,凡人目光难以企及的深处,封神位面第一高手昊天上帝命令阐教掌教元始天尊座下十二弟子拱手称臣。称臣则需兵解,众仙不愿,故曰“杀罚临身”。

元始是个护犊子的老师,在与昊天上帝进行利益妥协之后,选阐教、截教及人道三教共计三百六十五位成神代替十二弟子,制成一榜,就是“封神榜”,凡榜上有名者,无论是否情愿,皆需身死道消,以灵魂入榜而受封神之厄。

此时正逢人间成汤已失民心,气运归于西岐。改朝换代之际,正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之时,正好借此人道大数,使365位上榜之人各为其主、浴血厮杀,以完成封神之战。

封,即封印,而不是册封。

因此两场战争实则是同一场战争,人间称“伐纣之战”,仙界称“封神之战”。

《史记·殷本纪》记伐纣之战前后:

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比干)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悬之大白旗。杀妲己,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而封殷后为诸侯,属周。

这段话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如下几件事,可与《封神演义》参照:

1、八百诸侯归周;

2、比干剖心,殷臣外逃;

3、牧野之战;

4、纣王自焚;

5、妲己之死;

6、大封功臣。

然而其对牧野一战的记载简直堪称惜墨如金,通过《周本纪》的记载可约略还原: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

西周大军推进迅速,纣王仓促之下,但仍然凑了七十万人列阵迎敌。但人数虽众,却大部分都是临时拉来的奴隶俘虏凑数。纣王的大军无心应战,反而希望周师赶快攻入朝歌。在周军高昂的士气、严明的纪律及强大的进攻下,纣师大半倒戈,转而攻击纣王一方。武王挥军进击,纣王七十万大军崩溃如山呼海啸。

牧野一战,西周消灭并收编了纣王的全部抵抗力量。纣王逃回朝歌,穿上天子冠冕,登鹿台自焚而死。

在伐纣之战中,周师士气如虹,牧野一战而灭其国,前后所持续时间,仅止一夜罢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间天上所有能影响战局的势力,都使劲维护并帮助西周,正是: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更高层次的战斗,即封神之战,其实从昆仑山姜子牙七十二岁下山就开始了。

那时是武王之父文王姬昌在位,姜子牙八十岁时时来运转,在渭水畔、皤溪旁为周室所聘,任右灵台丞相,君臣有辅,龙虎有依,秣马厉兵,准备东进。

随着兵伐崇侯虎打响反纣第一枪,阐、截两教门人或是自愿、或因人为,纷纷下山,保纣或保周。

申公豹或许是元始天尊派出的间谍,又或许是他确实痛恨姜子牙,总之他开始了三山五岳的奔走,遍请高人,一句“道友请留步”坑了多少修真之士、世外高人!

各为其主,便必然互有杀伤,然而总的说来,是阐教捡了便宜,截教吃了大亏。阐教好比软刀子杀人,长此以往,截教身上之肉会越割越少,终于这种对截教的恶毒算计激怒了本来高居幕后的截教通天教主,他一怒之下下山,先摆诛仙阵,再摆万仙阵,造成滔天杀孽,单是这两阵就为封神榜贡献了接近一半的人头。

万仙阵被破后,眼看封神榜完成在望,通天、元始、老君共同的师父鸿钧老祖现身,带走了小徒。

从此阐教一家独大,元始得封神之功,姜子牙享将相之福。

封神故事自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