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刺激战场不带你上段位


上能劝谏皇帝,下能鼓舞将士,长孙皇后的存在为李世民免去了后顾之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皇后中,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堪称贤惠的楷模,她孝敬公婆、礼待丈夫、劝谏帝王、鼓舞将士。

长孙氏小字观音婢,是隋朝大将长孙晟的小女儿,算得上是出身于名门望族。此女自幼聪明伶俐、循规蹈矩,加上她相貌出众又才华斐然方圆百里都知道长孙将军家有一个貌美的女儿,于是上门提亲的人几乎踏破了门槛。可长孙家族对待这个幼女的婚事十分郑重,他们千挑万选才选中了李渊家的次子李世民,而后两人订婚。长孙氏八岁那年父亲病逝,她与母亲、兄弟一同迁到舅父家中居住。

一朝嫁入李家门,贤惠淑德人称赞

五年后,十三岁的她嫁给年龄相仿的李世民,二人从此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长孙氏嫁给李世民时李渊已然称帝,恰逢李渊原配窦氏去世,后宫无人照看一片混乱。她进宫之后尽心侍奉丧偶的公公李渊,让他在三子明争暗斗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儿女侍奉的人情温暖。她此举得到了他人的称赞。

玄武门之变时李氏三兄弟算是真刀真枪的干了起来,李世民为策划此事昼夜不寐,长孙氏看丈夫受累也是心疼不已。为了给丈夫助力,平时身居宅院的她走到人前,她帮助李世民激励士兵,给了他们极大的鼓励。笔者觉得她这样的行为很好的帮助李世民激励士气,一定程度上免除了他的一些忧虑。

入主正宫仍简朴,劝诫帝王留芳名

玄武门之变使得秦王李世民荣登大宝,他登基七日后妻子长孙氏便被立为中宫皇后。本已经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后,可长孙氏依旧勤俭持家,她不穿绫罗绸缎也劝解身旁的人要节俭生活。她带领命妇、公主亲蚕,去世之前还流泪告诉太宗皇帝不要大办葬礼。对待后宫宫人她赏罚分明,教育子女她尽心尽力,将后宫治理的井井有条的她让皇帝全心全意治理国家。

有一次皇帝气冲冲的回了后宫,嘴上还喋喋不休的说要杀了某个人。长孙皇后问其缘故,原来是大臣魏征惹了皇帝不痛快。随后她穿上朝服对皇帝说:陛下得此能说出忠言逆耳的忠臣,妾身恭贺陛下。这时李世民才知道皇后的意思并茅塞顿开的说:“差点误了大事”。

李世民朝廷上有献忠言的重臣,朝堂下有层层把关的贤皇后,尤其是长孙皇后的存在让他少了后顾之忧。

长孙皇后一直以来都有哮喘,贞观八年时她旧病复发卧床不起,两年后驾鹤西去,享年三十六岁。太宗皇帝对爱妻的死深感悲伤,赐谥号文德。

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她从未做过任何坏事,对待所有人都是礼遇有加,她的存在为李世民安定朝邦做出了贡献。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

醉爱侃足球


长孙皇后出身好,容貌好,性格好,手腕好,名声好,结局也好,堪称完美,笑傲华夏皇后圈。

李世民的和睦家庭

614年(大业十年),年仅12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不久,李渊在长安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册封长孙氏为秦王妃。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育3子(李承乾、李泰、李治)、4女(李丽质、城阳、李明达、新城)。

武德九年,随着秦王府与东宫的局势越来越紧张,长孙氏与房玄龄“同心影助”,共同辅佐李世民。李世民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带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门埋伏,长孙亲自为将士们分发盔甲,勉励众人,将士们都感激万分。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成功诛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后,被唐高祖立为皇太子,而长孙氏也被册拜为皇太子妃。

唐太宗登基13天后,就将自己的妻子长孙氏册立为皇后,立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长孙无忌进封为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追赠自己的岳父长孙晟为司空、齐国公。

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敞因为贪污被免官,唐太宗看妻子面子经常命人送绢给他,供他开销,又让他以宗正卿的官衔退休。

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与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等人谋反,按罪当斩,但长孙皇后流着泪向丈夫求情说:“安业之罪,万死无赦。但他早年将我和母亲赶出家门,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杀了长孙安业,世人必然会认为我是仗着陛下的宠爱报复兄长。”唐太宗念及妻子处境,长孙安业免于一死,其它主犯全部被诛。

634年(贞观八年),太上皇李渊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使者,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亲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异宝。长孙皇后为唐高祖梳头,为他戴上冠冕,并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头发都全白了。”虽为皇家人,亲切如同百姓家。

有一天夜里有人前来奏报有急变,唐太宗立马穿上盔甲,抱病在身的长孙皇后坚持要一同前往,宫人纷纷劝止,长孙皇后说:“陛下如此震惊,我又如何能够安心养病?”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避嫌

628年(贞观二年),长孙皇后反对哥哥长孙无忌担任要职,就对李世民说:“我身为一朝皇后,尊贵已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汉朝的吕霍外戚正是前车之鉴,希望陛下千万不要任命我的哥哥为宰相。”唐太宗没有听从妻子的意见,坚持给了长孙无忌高官厚禄,于是长孙皇后私下让哥哥主动辞去这些职位,唐太宗最终不得不答应,只加封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

632年(贞观六年),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下令准备的嫁妆比长公主多了1倍。长公主出嫁时,御史大夫韦挺曾上奏批评这种奢侈之风,唐太宗竟然“顶风作案”,此举招惹了魏征。

魏征认为长乐公主嫁妆比长公主多1倍不合礼法,于是进谏劝止,唐太宗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感叹道,今天才知晓魏征果然是于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作为臣下能够秉直上谏,这份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下旨赏赐魏征20万钱与400匹绢,并叮嘱说,我希望将这份敢于直谏之心保持下去,认为不对的就直说,不要因为君臣之礼而有所讳言。

长孙皇后的律己

636年(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重,李承乾为母亲的病情十分忧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为母亲祈福,但长孙皇后拒绝了,说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变的。何况赦免囚犯是国家大事,怎么可以因为我一介妇人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李承乾把这件事告诉了房玄龄,朝中大臣十分感慨。

崇尚佛教本是唐太宗所不为之事,但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回妻子的生命,还是破例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废弃寺庙,希望佛祖保佑妻子早日康复。

长孙皇后弥留之际,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没有什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著的时候对国家没有什么功绩,死后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就死在后宫立政殿,时年36岁。此后,李世民到驾崩也没立过皇后。

李世民悼亡妻

长孙皇后盛年而逝,唐太宗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一双儿女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抚养儿女的皇帝。

历代皇后谥号都只有一个字,等到皇帝死后谥号确定下来了,再合在一起。如唐高祖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谥号即为“太穆皇后”,但长孙皇后开始就是谥曰“文德”二字,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仅“德”字不能表现出妻子的完美,只有加上最心的“文”字算是最高礼遇。

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为祭祀长孙皇后时用的庙乐。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却还是毫不避讳建起层观,站在观上望昭陵,甚至还拉着大臣一起怀念妻子。由于魏征的婉言提醒,层观虽然拆除了,但他对爱妻的思念并没有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他公然向大臣倾诉自己在丧偶之后,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的悲苦情境。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天宁阁


长孙皇后,以贤惠端正、大度睿智,而留名史书,她是长孙无忌的妹妹,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妻,更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所以,她是一个拥有着大格局和眼光独到而同时又温婉贤惠的女性。

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盛极一时,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的雄功伟绩,除了他的治世能力与一批文臣武将以外,也与他的发妻子长孙皇后的大力辅佐,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有了长孙皇后在背后的忠心支持,李世民才成为千古一帝。

李世民不但自己名垂千古,但他还有个名垂千古丞相——魏征。但这个魏丞相,有一次,却差一点被李世民给杀掉。

因为魏征常常因为一些政事儿,在朝堂上直言真语,与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而不知道转弯。这天,他又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与李世民大起争执,双方闹得很不愉快。退朝之后,李世民仍然满腔怒火,回到后宫,还愤愤不平地说,“总有一天,我非杀了这个乡巴佬不可!”

“这个乡巴佬是谁?”长孙皇后听到后,赶紧问。

“除了魏征还有谁?他总是当着众臣的面顶撞我,让我难堪下不了台!不杀了他难消心中之气!”李世民非常生气地说。

长孙皇后听了,没说什么,便立即退了下去了。

过了一会,长孙皇后换了一身上朝的礼服,又来到李世民面前,并且一边行“三叩九拜”之礼,一边向他道贺。

“你这是什么意思?”李世民被弄得莫或其妙。

“恭喜我主是千古明君!我听说只有明君之下才会有忠直敢言的臣子,现在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就是因为陛下的贤明啊。您能令天下万民爱戴,他才敢于这样做啊?!这天大的好事,我怎能不庆贺呢?”长孙皇后说。

“啊,哈哈……原来如此呀!”李世民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有杀掉魏征,并且又重用了他。

可见,直脾气的魏征差掉让李世民杀掉;而长孙皇后用自己的贤良睿智,救了魏征一命。从这件小事,我们就可以看出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她高风良节,深明大义,还贤良淑德,就像史书对她的评价:矝尚礼法,贤哉长孙,母仪何炜。


超能博士


长孙皇后(601~636)13岁嫁给李世民,一生育有三子四女,用《百家讲坛》的观点,长孙皇后不但是良母,还是丈夫的贤内助,她贤淑、优雅、智慧、大度,几乎就是一个毫无瑕疵、浑身上下闪耀着神圣光芒的完美封建女性。

长孙皇后真的是这样一位杰出女性吗?翻检史籍就会发现,贤妻良母说言过其实,点赞的那么多,小编就不凑那个热闹了,奉送一个差评,理由如下:

长孙皇后母仪天下,首先必须要自觉维护“夫为妻纲”的封建教条,收拾起娥眉善妒之心。自己嫁了个花心大萝卜甘作牺牲罢了,却有意无意成为帮凶,这就有些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意思了。

房玄龄是唐初著名的妻管严,因为他的国家重臣,李世民打着关心下属生活的幌子,其实是想安插一个眼线在房玄龄身边。以房玄龄的政治智商岂能看不出其中缘由,以老妻吃醋为由婉言谢绝。长孙皇后立即秉承李世民意旨拿了杯“毒酒”去作房妻的思想工作,赤裸裸地威胁对方:“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

房妻不为所动,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房妻并没有死,因为酒杯中装的只是老醋而已。这则故事真伪如何没有人说得清,反正房玄龄妻子“吃醋”的坏名声传了一千多年。

与房妻相比,长孙皇后显得可悲可笑可叹可怜。

在《旧唐书》的记载中,长孙皇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子李承乾的奶妈向她抱怨“东宫器用缺少”之时,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批评教育:“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表面上,长孙皇后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儿子,储君李承乾去奢取俭,实际上却是姑息纵容,“所应用物不为节限”。结果导致李承乾“数亏理度,侈纵日甚”,到后来干脆密谋发动宫廷政变,被废为庶人。李承乾走到这一步,与长孙皇后失败的教育有莫大关系。

为使自己流芳百世,成为后世妇女效法的楷模,长孙皇后自觉担任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编撰了一部《女则》维护“夫为妻纲”。

然而知易行难,文章作的漂亮,并不能代表事情敞亮。

贞观六年,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姑表兄妹成为夫妻,亲上加亲)。爱女出嫁,长孙皇后“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长公主是永嘉长公主,是李渊女儿。按制度,皇帝姐妹、女儿出嫁,嫁妆不能厚此薄彼,长孙皇后明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偏偏执意而为就不得不怀疑她言行是否一致了。幸亏魏征苦谏:“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

李世民一琢磨,这么作确实会授人以柄,于是“以其言退而告后”,长孙皇后这才不得不改变初衷。

长孙皇后异母兄长孙安业“好酒无赖”,凭着国戚的身份“位至监门将军”。后来居然与人谋反,事陷被捕,李世民准备将之处以极刑。史称深明大义的长孙皇后干涉司法公正,为之求情,枕头风一吹,长孙安业“遂得免死”。

不可否认,长孙皇后为贞观之治确实做了许多事情,但刻意夸大其历史作用就言过其实了。一个连儿女、亲属都无力约束的女人,政治上又会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唐风宋月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的父亲叫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长孙皇后还有个哥哥叫长孙无忌,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长孙皇后的舅舅叫高士廉,是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孙子,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排名第六。

长孙氏原来是北魏的宗室之长,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被赐姓为长孙,长孙家出了很多的名将。

长孙氏生于公元601年,长孙晟在公元609年病逝,长孙氏与长孙无忌(长孙晟第四子)被异母哥哥长孙无宪(长孙晟第三子)赶至高家,不过高士廉对这对兄妹很不错。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好朋友,高士廉也觉得李世民不错,于是在公元613年,将十三岁的长孙氏嫁给了十六岁的李世民,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氏成为秦王妃,李世民常年征战,长孙氏十分孝顺李渊,李渊因为李玄霸早夭,所以就将长孙氏之子李泰过继过去,封为卫王。

秦王李世民军功过大,对太子李建成有威胁,同样也受到李渊的猜忌,但是长孙氏就常入宫中,孝顺李渊,缓和李渊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再加上其他大臣对李世民的支持,李渊并没有对李世民下手。

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多次陷害李世民,均没有成功,两边的矛盾越来越大,长孙氏与长孙无忌,还有其他大臣一直支持李世民,李世民终于在武德九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世,过了几个月,李渊禅让给李世民,长孙氏就成了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与很喜欢读书,经常与李世民一起读书讨论,而且十分有见解,李世民对长孙皇后也十分敬重。长孙皇后还劝哥哥长孙无忌要让位,魏征等人有时候的劝谏让李世民太过难堪,长孙皇后就多次出来宽慰李世民,李世民气就消了。

长孙皇后也时常提醒李世民要施行仁政,所以说,贞观之治,也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长孙皇后,那就是真正的母仪天下。

可惜的是,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重病,之后好转,贞观九年,因为生母与李渊的病逝,长孙皇后又病重了,在贞观十年病逝,终年三十六岁,谥号为文德皇后,文与德都是美谥,这个就是对长孙皇后最好的评价,之后李世民再没有立皇后了。

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治就是后面的唐高宗。


历史简单说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结发妻子,李世民登基以后她被封为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贤内助,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之一。今天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长孙皇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 温良贤淑,也有勇有谋。

长孙氏出身显赫,她13岁嫁给了李世民。当时隋炀帝奢侈腐化,民怨沸腾,天下起兵反抗者无数。

李渊、李世民父子也趁机起兵。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一直跟随李世民,并对他忠心耿耿。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李世民为次子,虽然战功赫赫,但被封为秦王,长孙氏为秦王妃。李渊的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李世民的家庭充满矛盾。李世民兄弟的母亲窦氏没等到李渊称帝就已病逝了。李渊称帝以后,后宫无主,妃嫔争宠,儿子之间的斗争更为严重。李世民一直跟随李渊南征北战,为打下大唐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

相对来说,大哥李建成则要逊色得多。但是李建成是嫡长子,他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弟弟李元吉和他走得很近,而且他们还同李渊的妃子等人结成联盟,想办法陷害李世民。

李渊的妃子常常在李渊耳边说李世民的坏话,结果李渊听信她们,逐渐同李建成、李元吉兄弟走得近,而渐渐疏远了李世民。

长孙氏深知,丈夫要成就大业,妻子必须要助其一臂之力。他小心翼翼地伺候公公,将家庭里的关系搞好,并且把众妃嫔和妯娌之间的关系都处得十分得体。她这么做,深得李渊满意,也为李世民缓解了危局。

公元626年,李氏兄弟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时候,不仅哥哥长孙无忌亲自到最前线,连长孙王妃也抛弃女儿柔弱的形象,亲自给秦王的将士们打气。

李世民一举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李渊三天之后就将李世民册封为太子,当年便退位让贤,让儿子接替了他的皇帝之位。

二、 深明大义,管理后宫井井有条。

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氏就被册封为皇后。长孙皇后兢兢业业管理后宫,给丈夫一个温馨的家,不让他为后宫的事情操心。

长孙皇后和皇帝关系非常好,她也不要求专宠,反而让李世民有更多机会去亲近其他妃子,广泛地开枝散叶。她对待后宫嫔妃以及宫女等,态度都十分温和,宫中上下关系都处得很好。

哪个妃子或者宫女遇到难事或者身体不舒服,长孙皇后都会亲自去慰问,甚至还将自己的物品送给她们。宫中上下都对她十分爱戴。

长孙皇后还十分注意控制外戚的势力,他的哥哥长孙无忌在李家父子打天下的时候,一直跟随李世民,忠心耿耿,而且他跟李世民十分要好。

长孙无忌文武双全,玄武门之变中,他冲锋陷阵,战功赫赫。李世民即位以后,多次想提拔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觉得家人已经有皇家的财粮供应,如果再让哥哥担此大任,恐怕外戚势力会变大,会招来不好的结果。

长孙皇后见说服不了李世民,就亲自找到哥哥,说明原因。长孙无忌只好向李世民辞去有实权的职位。

三、不干涉政事,及时劝谏、矫正李世民的错误言行。

长孙皇后不像很多后宫的女人一样,对权势有着很大的欲望,她一直不干涉朝中大事。她知进退,也懂得在太宗做事不妥的时候及时劝诫。

魏征是有名的谏臣,他总是直言不讳,每当唐太宗李世民有事情做得不妥,他总是当面就斥责,毫不留情。李世民对魏征也是又爱又恨。

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太宗就想多给她嫁妆。因为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生的女儿,太宗对她格外疼爱。

但这是不合理法的。因此魏征就建议太宗不能这么做。太宗从感情上有点不服,他将这事跟长孙皇后说了。没想到长孙皇后听完之后对魏征大为赞赏,夸他是个贤能的大臣。

长孙皇后还派人送来许多布匹和银两送到魏征的府上,表示对他的嘉奖。太宗见皇后这样,也就完全宽心了。

还有一次,太宗在赏鸟,恰巧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说他,就赶忙把鸟藏在袖子里。魏征知道太宗把小鸟藏在袖子里,就故意不走,太宗一直也不敢把鸟拿出来,这样就把鸟憋死在袖子里了。

所以,太宗有时候实在忍受不了魏征这个人。长孙皇后知道了,说有魏征这样的大臣,是皇上的福气!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太宗不但消了怒气,而且更加敬重长孙皇后。

四、生命最后时刻仍以国事为重,令人缅怀。

长孙皇后30多岁的时候就病倒了,但是她仍然不忘以太宗为重,以国事为主。

太宗和太子都十分挂念她的病情,用了最好的药仍然没用。后来没有办法,太子对她说,也许行善积德可以让母亲长寿,既然用药已经不见好,应该尝试一下大赦天下,大修佛寺。

长孙皇后听完后费力地说,这样做不可以的。大赦天下是国家的事,哪能因为她一个人生病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呢?大修佛寺就更没有依据。

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若是只靠行善积德,我长孙皇后一辈子做了很多好事,如果要灵验也该灵验了,所以她阻止了太子的做法。

再后来,长孙皇后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她从容地对太宗说,她死后葬礼要一切从简,不可奢侈浪费。

太宗不得不听她的,含泪答应。公元636年,长孙皇后不治而亡,终年36岁。

皇后去世后,太宗失魂落魄。他甚至在大臣面前失声痛哭,因为他失去了一位贤内助。太宗亲自为长孙皇后撰写碑文,还在宫中修建了层观,以便想念长孙皇后的时候,就登上层观远望长孙皇后陵墓的方向。

而在她去世后李世民执政的十数年间,他再也没有立皇后。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长孙皇后于李世民,就是如此。长孙皇后深知家庭的经营、环境的改造源于自身的修养。不管是当太子妃还是当皇后,她担当着为人妻又为人臣的双重身份,对内以一已之德经营好家庭,免除丈夫的后顾之忧;

对外,她又用自己的才干和勇气,冲锋陷阵,替丈夫化解危机和困境,并及时修正丈夫前进道路上的不足。长孙皇后用一生将逆袭的传奇演绎到了极致!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她应该算是历史上最温柔贤惠美貌端庄品德高尚律己律人的典范了。

想比明代贤后马皇后,她更加美貌,出身更高,更有学识。

在李世民玄武门事变之前,她才十几岁,就很善于打好和李渊后宫以及建成、元吉家的妻妾的关系,给李世民不少助力。

在李世民后宫中,她懂政治,但是从不参政。

她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甚至对自己的儿子李承乾要求也很严格。

她从不嫉妒,可以容纳李世民的一切女人,还主动给李世民选美。

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她腰带里时刻带着毒药,就是害怕李世民一旦驾崩,她要服毒自杀,以免自己成为吕后。

但那时,李承乾还很小,那么李承乾交给谁辅佐才够放心呢?

就算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感情用事,没有做出违背礼教的事情。

对于曾经虐待过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她的选择是长跪不起,为他们求活命。武则天的做法则是将哥哥们贬谪致死。

我有点怀疑,她这样的一生,是不是律己变成了自虐,压抑过甚,才会在36岁的盛年过世。

她活的太痛苦。而正是这样,她才赢得了李世民所有的爱。

我不知道她此生是否幸福。也许我觉得古代女人太惨,而她却乐在其中。


实梦阁


长孙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祖籍洛阳,生于长安。她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母亲是北齐一个王爷的女儿。长孙一族在北魏孝文帝时被赐姓,属于皇室宗族,因此,长孙皇后出生很高贵。

李世民登基为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长孙皇后从小就爱看书,当了皇后以后也是整天手不释卷,哪怕宫女给她梳妆打扮的时候,她都要手捧一本书来看。她博古通今,经常和李世民一起讨论历代王朝的兴亡得失。但她从不插手国家政务,只是从旁劝谏。在牵扯到具体事务时,她就闭口不谈。李世民有时强迫她发表看法,她都以沉默回应。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李世民两人关系非常好。长孙无忌很有才干,为李世民夺取太子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视他为心腹,让他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待遇无人可比。李世民还想让长孙无忌担任尚书右仆射一职,这个职位就相当于宰相,但是却遭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长孙皇后认为,自己身为皇后,家族已经荣宠至极,不愿再让哥哥掌握大权,以免遭人猜忌,对朝廷不利。但唐太宗却坚持要重用长孙无忌,他认为长孙无忌文武兼备,是朝廷的栋梁之才,应该委以重任,为国家出力。长孙皇后拗不过丈夫,就私下里找到哥哥,命他辞去官职,不可掌握大权。

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维护大唐江山,长孙皇后可谓是用心良苦。她不仅妥善处理后宫事务,约束家族子弟,还奖进忠良,勉励大臣,魏征就曾经被她奖励过。

魏征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名望,主要是源于他敢直言进谏。所谓忠言逆耳,想要一个人听他不愿意听的话并且修正他的行为是很难的,谁都喜欢听好听的,何况是一代帝王。但问题是,好听的话多数都是在逢迎拍马,好听但不好用。一个国君若是只喜欢听好听的。那他周围就会有很多谄媚小人整天吹捧他,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而唐太宗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名望,就在于他能听进去逆耳忠言。

长孙皇后还维护了另外一名贤臣——房玄龄。房玄龄是贞观年间著名的大臣,他善于谋略,和杜如晦一起被称为“房谋杜断”。有一次他因为过错,被唐太宗免官。长孙皇后就劝太宗道:“房玄龄侍奉陛下的时间最长,颇有计谋,一向都很谨慎。如果他只是犯了小过错.就给他机会,不要放弃他。”

可见,长孙皇后对唐太宗的影响力。

但是由于长孙皇后体弱多病,因此虽然备受宠爱,却还是没能陪太宗走完一生。公元636年7月28日,长孙皇后病逝,年仅36岁,葬在昭陵。唐太宗悲痛万分,不仅亲自送葬,还撰写了碑文。事后,唐太宗长期沉缅于悲痛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为了能经常看到长孙皇后的陵墓,唐太宗还命人在宫里修建层观,整天站在上面眺望妻子的坟墓悼念她。





历史有妖气


文德皇后即长孙皇后(601年至636年)母亲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父亲长孙晟是隋朝有名外交家、军事家,长孙晟曾袓父长孙稚是北魏上党文宣王,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三子,长孙一族原为拓跋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学习汉族穿汉服、讲汉语、改汉姓作为皇室宗族,拓跋氏的旁支宗族被赐姓长孙。名未载,小字观音婢,祖藉河南洛阳,宰相长孙无忌的妹妹,陵寝昭陵,追谥文德顺圣皇后(天宝八载)。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听闻唐国公家二公子仪表堂堂就与李家定下婚约,长孙皇后十三岁时兄长长孙无忌觉得李世民天纵不凡便依着婚约把妹妹嫁给了他,刚刚新婚燕尔的他们在经历母亲去世、舅舅被贬依然互相鼓励,不离不弃,李渊留守太原时年仅十七岁的长孙氏把家务锁事打理得井井有条。长孙氏出资建玄中寺,使李家的声望和自己的贤名颇受赞许,隋恭帝杨侑多次改封李世民长孙皇后也随着丈夫身份多次变化。

618年长孙氏再次随着丈夫身份的变化为封秦王妃,李渊也是对这个儿媳非常重视,打着将李泰过继李玄霸的名头,将李泰封卫王、上柱国。

武德九年(626年)隐太子和唐太宗的争斗到了白热化,长孙氏毅然决然支持丈夫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甚至还携带毒药亲自到城门去鼓舞士气,我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算喝一杯血酒也是可以的,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就是封锁消息了,这下长孙皇后再去见那些后宫嫔妃,就不是平日里蓄意讨好的态度,练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成者王,败者寇问顺我者倡逆我者亡的果绝了。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仅仅13天就封自己的嫡妻长孙氏为皇后,下旨封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唐太宗可以说是对长孙皇后非常信任,即使有些朝政上的事,也会问问这个妻子的意见,长孙皇后每次都会以牝鸡司晨回避这个问题。

在长孙皇后在世的十年间,她和唐太宗两人夫妻关系很好因此长孙氏一族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长孙氏也会充当丈夫身边那些朝臣们的保护伞,她经常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劝柬自己的丈夫要做一代明君。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立政殿,年仅36岁,李世民称她为嘉偶、良佐建观而望陵只为离自己妻子近一点。

小结:翻开历史书会发现真正的文德皇后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她在不遗余力支持自己丈夫发动兵变看着丈夫和兄弟们的感情破裂,表现出来的果敢和狠毒,是超乎我们所想象的。但是她只是明白自己的丈夫不肯久居人下郁闷的心情,她支持自己的丈夫,也是尽了一个妻子责任,之后十年他们有共同携手,共创贞观长歌。

也许史书对她的评价只有数语,道尽了她一生的传奇:矝尚礼法,贤哉长孙,母仪何炜。


柠檬颜笙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13岁就跟了李世民。在李世民的夺位过程中,曾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给将士发兵器,勉慰诸人。册封为皇后之后,能及时匡正李世民的一些过错,并保护大臣。她在皇后位上深明大义,多次请求李世民少给外戚权利,从不干预朝政。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谥号文德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之一!

李世民对她是宠爱有加,夫妻俩是极其恩爱。有个例子: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斩,却因为她的求情,李世民饶过了他,而长孙安业后面竟然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

她死后,李世民还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为祭祀长孙皇后时用的庙乐,可见李世民对她的爱意。

要说她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对儿子们的教育问题,太过溺爱,导致后面李世民在选接班人上出的那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