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加九锡?历史上有几个加九锡而未称帝的?

电量百分之九点一


什么是加九锡?这个问题很好,我先来解释一下“九锡”。

“九锡”是九种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则、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

车马,指金车,八匹黄马,赐给有德行的人。

衣服,指衮冕之服,加上配套的赤舄(xì 鞋)一双。 赐给能安民者。

乐则,指定音、校音器具。赐给能使人民欢乐的人。

朱户,指红漆大门。赐给受人崇敬的人,

纳陛,指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赐给能进善言的人。

虎贲,指虎贲卫士所执武器,戟、铩之类。赐给能退恶者的人。

弓矢,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赐给能讨伐不义的人。

斧、钺,指一种用来劈砍的长兵器。是军权和国家统治者的象征。赐给能诛有罪的人。

禾巨鬯,指供祭礼用的香酒。赐给孝顺的人。

这就是九锡,一般是天子赐给能干的大臣等人的一种最高礼遇的殊荣。

历史上不少牛人都被加过九锡,第一个被授予九锡的是西汉的王莽,初始元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开中国历史上以受“九锡”之礼作皇帝的先河。

建安十七年,曹操接受汉献帝加九锡,虽未称帝,但其子曹丕建立新朝。

之后曹魏赐司马昭九锡,后其子司马炎灭曹魏,建立晋朝。

九锡”从这时起也就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后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从前朝受九锡,然后建立的新朝(分别是宋、齐、梁、陈)

杨坚从北周接受九锡,建立隋朝。李渊从隋接受九锡,建立唐朝。王世充要求隋朝皇泰主杨侗给予九锡成功 ,后自立国号郑。

孙权被曹魏授九锡 。桓玄被东晋授九锡。

公孙渊、诸葛亮也曾被授予九锡,但是拒绝了。

司马懿、司马伦、司马冏功、陈敏、石勒、石弘、谯纵、元澄、尔朱荣、侯景、刘裕等都被授予九锡,但是没有称帝,不过是权势较大。

接受九锡的人,不一定都篡位称帝了,篡位称帝的人,也不一定都接受了九锡。不过,如果接受了九锡,那么篡位称帝就比较容易。加九锡本意是对保国安民、教化人民、和睦百姓、忠于国家的人一种封赏。但后面慢慢变质,不过九锡还是很美好的词,我们应理性看待。



雨凉念秋有虚堂临水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加九锡

我们在读历史时,经常会看到“加九锡”的说法。九锡就是九赐,皇帝授予功臣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等。九锡与一般的赏赐是不同的,这是天子赐予大臣最高规格的赏赐。

但是后来,“加九锡”的含义变味了,成为臣子谋权篡位过程中必经的一道程序。为什么皇帝的“加九锡”赏赐,会与臣子谋权篡位联系在一起呢?这就得从王莽说起了。

第二,王莽的“加九锡“,开篡权新模式

大家知道,王莽是西汉的掘墓人,篡夺皇位,后来建立短暂的“新朝”。王莽在篡位夺权过程中,是一步一步加码的。他很擅长利用民意,为自己造势,大搞个人崇拜。

他先是鼓动一群党羽,威迫朝廷,给自己一个“安汉公”的头衔;而后,他又鼓动八千多人上书太后,要求朝廷授“宰衡”的称号。而后就是搞“加九锡”,就是得到皇帝的最高奖赏。一旦得到“加九锡”的特权,就说明其地位不过超越三公,也超越众诸侯王。因此,后世的篡权者很多步王莽之后尘,在篡权之前,先搞加九锡这一套把戏。

第三,曹操加九锡

加九锡只能说无限接近于篡权,但并不是所有人加九锡就能称帝。

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有篡位之心。当时的尚书董昭拍马屁说,从有人类以来,没有哪个臣子对国家的功劳超过曹操,他提议朝廷应该晋升曹操为国公,加九锡。不过,此举遭到一些正直人士的强烈反对,其中包括被曹操视为左膀右臂的尚书令荀彧。

后来荀彧之死,与反对曹操加九锡是有关系的。荀彧的死没能阻止“加九锡”决议的通过。建安十八年,朝廷封丞相曹操为魏公,以冀州十郡作为其封地,称为“魏国”,并加九锡。尽管曹操生前没有称帝,但他一死,他的儿子曹丕就取代汉室,自立为皇帝了。

第四,两晋时期加九锡的权臣

到了西晋,有一个著名的“八王之乱”,其中一个王是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整倒皇后贾南风,禁不起权力的诱惑,也学着王莽、曹操的样子加九锡,迈向篡位的重要一步。不久后,司马伦就逼迫皇帝司马衷逊位,自己当了皇帝。司马伦称帝,是“八王之乱”中导致局势失控的重要事件,司马冏与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伪帝司马伦,最终司马伦垮台,晋惠帝司马衷复辟。

司马冏与司马颖两人因勤王有功,同时“加九锡”,这也为“八王之乱”持续动乱埋下伏笔。

在两晋及十六国时代,加九锡的权臣不在少数,有些后来当了皇帝或王,有些则没有。比如石勒在当皇帝前就曾加九锡;东晋初的“王敦之乱”,权臣王敦也加九锡;东晋最著名的权臣桓温在晚年逼迫朝廷授予“加九锡”的赏赐,但谢安、王坦之等朝臣故意使出“拖字诀”,结果桓温直到病死,也没等来加九锡的赏赐。


君山话史


九锡者: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见《礼记》。

车马:指大辂,兵车戎辂;配黑马八匹。

衣服:衮冕,配赤舄一双。

乐县:定音、校音器具。

朱户:红漆大门。

纳陛:其一指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其二指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减陡。

虎贲:执戟卫士三百人。

弓矢:彤弓矢百,玄弓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斧钺:特别的仪仗斧。

秬鬯:专供祭礼用酒。

起初的九锡,是中国古代帝王赐给诸侯、大臣中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显示功臣功劳巨大,特别赐予其非同凡响的物质及荣誉,以彰显其功。最初的九锡确实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挽周室于危亡,所以周惠王以天子之尊赐齐桓公九锡,以酬报其大功(这几件东西也不值多少钱,正好周室当时也穷得叮当响,搞了这东西,里子面子都有了!)。

齐桓公获得九锡后,为显示不敢居功,退回了弓矢和车马,只接受七锡,各国心悦诚服。晋文公击败楚国,护持王室,并平定王子带之乱,使得周室安定,所以周襄王赐其九锡,晋文公退回弓矢、车马、斧钺、秬鬯,接受五锡,以示不敢与齐桓公之功相比,更为低调,晋也继齐之后成为诸侯霸主。

先秦春秋时期,九锡还是正常的赐予有大功的臣子的之高荣誉,和后世完全不一样。

汉武帝时,就议论过九锡,但是没有实际授出过,功高权大如霍光者,也没有享受到这一殊荣。直到王莽,才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完全被赐(或者说自己硬要的)九锡的大臣,而王莽的九锡,将乐县换成了珪瓒,珪瓒即玉柄酒器。而王莽加九锡之后,便篡夺了汉室江山,自王莽起,加九锡开始与篡位联系起来,成为权臣改朝换代的代名词。

历史上加九锡的有:西汉授王莽、东汉授曹操、曹操以东汉名义授士燮、魏授孙权、魏授司马懿、魏授司马昭、晋授司马伦、晋授司马冏、晋陈敏自加九锡、前赵授石勒、后赵授石虎、后秦授谯纵、北魏追授元澄、北魏追授尔朱荣九锡、晋授桓玄九锡、晋授刘裕九锡、宋授萧道成九锡、齐授萧衍九锡、梁授侯景九锡、梁授陈霸先九锡、东魏追授高欢九锡、北周授杨坚九锡、隋授李渊九锡。此外,东吴授公孙渊九锡,但是被拒绝并杀吴使,蜀汉李严权诸葛亮受九锡,被诸葛亮严词拒绝。共计二十三人,另两人拒绝。

其中未篡位称帝者:曹操(其子篡汉)、 士燮、 司马懿(其孙篡魏)、 司马昭(其子篡魏)、司马冏、陈敏、谯纵、元澄、尔朱荣、高欢(其子篡东魏),计十人。

最后,说明一下:九锡,锡字念ci(赐)。





伯虎42


接受未称帝
※曹操被东汉授九锡,其子曹丕建立曹魏。
※士燮被曹操借东汉政府的名义授予九锡六佾。
※司马懿在诛灭曹爽及其党羽后被曹魏授九锡,后其子司马昭被曹魏复授九锡,其孙司马炎建晋朝。
※晋惠帝司马衷复辟,大封功臣,齐王司马冏功居第一,封为大司马,加九锡。
※西晋陈敏自加九锡。
※后秦姚兴册封藩属谯纵为大都督,相国蜀王,加九锡礼。
※北魏孝明帝元诩追加元澄九锡。
※北魏节闵帝元恭追赠尔朱荣假黄钺、相国、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晋王,赐给九锡。
※东魏元善见追赠高欢为相国,进爵齐王,备九锡殊礼,后来高欢之子高洋篡位建立北齐。
拒绝接受九锡的名人
※东吴授曹魏附庸公孙渊九锡,试图拉拢,但公孙渊怕孙权远水救不了近火,杀封赏来使。
※李严劝诸葛亮受九锡, 被诸葛亮严词拒绝。

带志逐梦


第一位是想必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枭雄曹操,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统一中原,扫清乌桓等异族的曹操,雄心壮志,他离统一天下就差一步。赤壁之战大败,却未伤及曹魏根本,这时的曹操可谓志得意满,汉献帝“主动”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邺城,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虽然曹操在世时已经是帝位的实际控制者,但他却始终没有称帝。

拥有“九锡”的大臣,相当于拥有了和皇帝一样的身份地位,比如西汉的王莽是有史料记载以来第一个接受“九锡”赏赐的,但是最终王莽走上了篡位的道路。史书上曹操也接受过“九锡”赏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未称帝便病逝了,最终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
九锡之物有着象征意义,是天子用来表彰品德高尚,能力不凡,功劳卓著的大臣。而得到了九锡的大臣,不但拥有和天子相近的装备,还拥有和天子相近的权力,身份相当于“副皇帝”。后来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于是乎“九锡”成了篡位代名词。
一般来说,九锡是篡逆的代名词,如王莽、曹操、司马昭都受过九锡。其中王莽直接代汉为新,而曹操和司马昭的儿子都直接废帝而登上皇位。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登位称帝的开国皇帝都受过九锡。

那年的路人甲


加九锡是古代天子对大臣的最高赏赐之礼,“九锡”通俗来说就是“九赐”,是天子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礼记》记载道,这九件东西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 、乐县。

九锡之物都有各自的象征意义,是天子用来表彰品德高尚,能力不凡,功劳卓著的大臣。加了九锡的大臣,不但拥有和天子相近的装备,还拥有和天子相近的权力,身份地位相当于“副皇帝”,地位在各诸侯之上。最开始的时候,“加九锡”并没有篡权的意思,直到王莽篡汉之后,“加九锡”就开始变味了。

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第一个接受九锡的人,而王莽最终也篡汉称帝了。王莽的九锡之物与《礼记》所载的物品略有不同,它们分别是:车马、衣服、秬鬯、朱户、纳陛、弓矢、斧钺、虎贲 、珪瓒。不同之处是“乐县”换成了“珪瓒”,珪瓒是古代的玉柄酒器。

后面曹操接受的九锡之物与《礼记》所载的相同,但加了珪瓒,严格算起来是十件,但将珪瓒算作秬鬯的副品,就是说酒杯和酒算作一件,所以仍是九锡。后世的人加九锡,也是依照曹操的九锡之礼来。

被赐予九锡的人往往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权臣兴起往往伴随着是皇权的衰弱。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无非两种方式:革命和禅让。而用加九锡就是以“以受禅代替革命”的手段而已。

从王莽开始演起,经过后来者的发扬光大,遂成为一套固定的流程模式,那就是“清君侧-当权臣-受禅”三步曲,最后一步受禅还会假装多次谦让一番,堪称一部活灵活现的表演大戏。

在皇权衰微时,九锡就成了权臣要篡权的象征之物。权臣自然不好意思直接向天子开口索要加九锡,这个时候通常是趋炎附势的心腹下属揣摩主子的心思,然后向天子奏请加九锡的事情。这时天子虽然心里明白赐九锡的后果,但又不敢不给,毕竟自己只是个傀儡皇帝,权臣弄死自己就跟玩一样的。

天子赐九锡,权臣通常自然会接受的,但是吃相又不能太难看,毕竟还是要面子的,天下人都看着呢!于是权臣开始表演个人秀,推辞几番:“哎,老臣羞愧,德行浅薄,受不起这等至高的礼节待遇。”虽然天子心里一脸鄙视想:“你就别装了,大尾巴狼”,但是表面上要配合演戏,顺势劝说权臣接受,不然就是自己的诚意不够,性命难保。最后,权臣几次推让后才接受了九锡。

这里说明一下,其实加九锡没有跟篡位称帝没有互为必要的结果联系。接受九锡的人,不一定都篡位称帝了,篡位称帝的人,也不一定都接受了九锡。不过,如果接受了九锡,那么篡位称帝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就看加了九锡的人做不做了。

自新朝王莽到唐朝李渊,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都接受过加九锡;宋,齐,梁,陈四朝的开国皇帝都曾受过九锡之礼,于是“加九锡”慢慢演变成了篡逆的代名词。

那么历史上有谁加九锡而未称帝?

曹操,后面曹操的儿子曹丕才篡位做了皇帝。司马昭,后面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篡位建立了晋朝。简单来说就是这两个人其实可以篡位但是没有必要,而是交给自己的儿子都完成最后一步篡位建立新朝。


叨说历史


所谓“九锡”就是“九赐”,即天子赐给臣下九种天子规格的礼仪和器物。

“锡”和“赐”是通假字,典出《诗经.鲁颂.泮水》“既饮旨酒,永锡难老”,今天太原晋祠有个“难老泉”,旁边就有这四个字的题字,“锡”就是这么个用法。《春秋.公羊.庄公元年》:“锡者何?赐也”,也是同一个意思。

“九锡”包括哪些呢?

《资治通鉴》里胡三省注“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斧钺,九锡秬鬯”,《汉书.王莽传》具体解读,为“綠韍衮冕衣裳,瑒琫瑒珌,句履,鸞路乗馬,龍旂九旒,皮弁素積,戎路乗馬,彤弓矢,盧弓矢,左建朱鉞,右建金戚,甲冑一具,秬鬯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戶納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賁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嗇夫”,即天子规格的车马、服饰、随从、礼乐、器物、仪仗、府邸、颜色、威刑……等等,因为历朝历代的“天子体制”有所不同,所以九锡的具体内涵一直是有“微调”的,但“一切向当时的皇帝规格看齐”是基本原则,目的就是凸显这名获赐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众不同的权威和地位。

臣下或诸侯最早受“锡”似乎是齐桓公,他因为葵丘之盟,受到周王赏赐“彤弓矢,大路”,即朱漆的弓箭和天子专用的兵车这两项天子仪仗,但按照《左传》的记载,鲁国因为是至亲,一直享受着可以演奏大半套《周颂》的特权,这也应算在“四锡”里。总体上,东周虽然穷到姥姥家,但对于可能导致权威下移的“锡”很慎重,晋文公帮助周天子复位,也只获得不在九锡范畴的4块小封地,他请求天子规格的“隧葬”(这个连九锡都不敢包含在内)被堵了回去,秦穆公平定西戎,也只获得300面战鼓的赏赐。

第一个生前接受完整九锡的,是汉末的王莽,他为了揽权制造图谶,以安汉公名义成为“假皇帝”(代理皇帝),并以此为由要求九锡,以便“假的也跟真的似的”——然后就弄假成真了。王莽受九锡是汉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平帝死后不久的事,这也是九锡的开端。

从王莽算起,中国历史上有27个生前获赐九锡的:王莽、士燮、曹操、孙权、司马昭、司马伦、司馬冏、司马越、陈敏、张茂、石勒、石虎、石遵、乞伏乾归、谯纵、桓玄、侯景、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洋、杨坚、李渊、王世充、钱镠、徐知诰(李昪),有四个谋求九锡未遂的:桓温、秦桧、韩侂胄、魏忠贤,有六个被加九锡但拒绝了的:公孙渊、诸葛亮、司马懿、司马颖、张骏、朱全忠(朱温),此外还有不少死后加九锡,或死后加九锡但被本人遗嘱或家属谢绝的,例子较多,不一一列举了。

不论是否接受,生前加九锡的情况有多种。

第一种是真的有篡位之心,又可细分为“只想实惠、不求虚名”,或“自己做周文王,儿孙再做周武王”的,和“先当假皇帝,找个机会当真皇帝”两种,前者如曹操,后者如刘裕他们几个;

第二种是权臣,但并没有自己当皇帝野心的,比如司馬冏、秦桧、韩侂胄,他们谋求九锡是为了压制朝内竞争者,而不是威胁皇权;

第三种是天高皇帝远的藩镇或附属国,为拉拢而给的顺手人情,如三国时远在岭南、隔着吴国的士燮被曹魏加九锡,远在辽东、隔着魏国的公孙渊被孙权加九锡,而孙权也被曹丕加九锡,五代十国时远在浙江的钱镠被五代君主多次加九锡,也是这个意思。

而死后的九锡,则一般都是皇帝或皇室的亲支近派,为表示荣宠而加,因为死人是不会和活人争地位的。

因此加九锡的虽多,但一般只有第一种加九锡者中的一部分才会在后来成为帝王(曹操这样的也终究把九锡和称帝的机会留给了儿子),生前胁迫获得并接受九锡并最终称帝的,也就只有王莽、司马伦、石勒、石虎(大赵天王,相当于皇帝)、桓玄、侯景、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高洋、杨坚、李渊、王世充、徐知诰15人,此外,接受大国封赐的九锡,但最后也称帝一方的,有孙权、乞伏乾归(秦王,相当于皇帝)、谯纵三人,拒绝接受大国封赐的九锡,但最后自己仍然称帝的,有公孙渊、朱温两人。


李厚何


加九锡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九锡里的锡通“赐 ” 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其德可行者赐以车马,车马是金车大辂、兵车戎辂、黑马八匹。


能安民者赐之衣服,这衣服指的是衮冕之服,为王之吉服。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山、龙、华虫、宗彝5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4章花纹。共9章。冕就是电视上皇帝们戴的前后都有珠子的帽子,这种冕皇帝一般都是登基或者祭祀的时候才戴,一辈子也戴不了几次,电视上演的每天上个朝都戴这玩意,有点扯。

使民和乐者赐乐县:乐县是定音、校音的器具。



民众多者赐朱户:就是红漆大门。



能进善者赐以纳陛:纳陛就是是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就比如大家都去银行,别人走的贵宾通道就是纳陛,

能退恶者赐虎贲:守门之军虎贲卫士三百人。


能征不义者赐之弓矢:红色的弓赐矢百,黑色的弓赐矢千,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能诛有罪者赐斧钺:斧钺大家都了解,代表的是军权和国家权威。


孝道备者赐秬(jù)鬯(chàng):这是一种专供祭祀用的香酒。

所以想要受赐九锡,你必须要做到德可行、能安民、使民和乐、民众多、能进善、能退恶、能征不义、能诛有罪、孝道备。这就是圣人啊。受九锡者,其地位仅次于皇帝,远高诸侯勋贵,受礼者也将会成为全天下的楷模。所以九锡之礼,皇帝从不轻易加人。历史上加九锡的人,几乎都是将皇帝架空的权臣。比如王莽、曹操、司马懿、司马伦、桓玄、高欢、杨坚、李渊等等。


守仁读仁


什么是加九锡啊?

其实九锡就是九种礼器,是皇帝赐给有功之臣的,分别为: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

加九锡荣誉相当之高。


在古代,“九”字代表着最高的含义,如九五之尊代表皇帝,所以“加九锡”,不论地位上,还是在荣誉上,仅次于皇帝一步之遥,稍微抬一步脚,就到了皇位之侧了。

最开始,“加九锡”并没有篡权的意思,直到王莽篡汉之后,“加九锡”的意味就变了。

到了三国时代,董卓加了九锡,无恶不作,祸国殃民,后来被杀了;曹操也加了九锡,位极人臣,张扬跋扈,丝毫没把汉献帝放在眼里。

之后,刘备也按捺不住了,大骂道:“曹贼,臭不要脸!”,骂完之后,刘备也加了九锡,可是汉献帝不在他这儿,刘备只得自己给自己加了九锡。

刘备更不要脸。


李严曾劝说诸葛亮加九锡,他给诸葛亮去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丞相立功无数,何不加个九锡玩玩?”

当然,李严不怀好意,这明显是个坑。

诸葛亮多聪明的人啊,一下子看出了他的险恶用心了,这是要把他架在火上烧烤啊,于是很快回了封信:“现在不是时候,等哥拿下了整个天下,别说加九锡,就算加十锡,我都不会拒绝的!”

诸葛亮果然人才也,这一席话义正辞严,又有些俏皮,既巧妙地化解了尴尬,又消弭了刘禅的猜忌之心,可谓一举两得。


说了这么多,为何加九锡成了篡权代名词了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加九锡”往往不是皇帝的意志,而是小集团的意志,如汉献帝,早已沦为傀儡了,为了保住小命,当然是曹操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了。

历史上有哪些加了九锡,但最终没做皇帝的呢?

曹操算一个,虽然儿子曹丕做了皇帝,但他没做。

司马昭算一个,他的儿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董卓算一个。


一半秋色


都别抢,我来答。

九锡(xi,又通赐),是指皇帝赏赐给功勋大臣和诸侯的九种礼器或待遇,分别是:

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juchang)

其原型来源于周代的“九命之赐”,指官爵的九个等级,“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礼记·王制》)”,周以后,九锡似乎就变成国君赐予礼器以显示荣誉的象征了。尤其在汉代时,九锡之礼的发展逐渐成熟。

加九锡之礼后位在诸侯之上

第一个接受九锡之礼的就是王莽,当时他的权势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巅峰,当时朝野上下无不以王莽马首是瞻,长安儒生学者极力拥戴王莽,因为他替这些人修建住宅,据说当时有四十八万人联名上书要求赏赐王莽,百官也联名上书要求赐予王莽九锡之礼。

五年正月,袷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余人,征助祭。礼毕,封孝宣曾孙信第三十六人为列侯,余皆益户赐爵,金、帛之赏各有数。是时,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圣帝明王招贤劝能,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赏厚。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忠臣茂功莫著于伊、周,而宰衡配之。所谓异时而兴,如合符者也。谨以《六艺》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宜于今者,为九命之锡。臣请命锡——《汉书·王莽传》

当时王莽的地位已经被加封到前所未有的“宰衡”,即“咸曰,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大宰,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汉书·王莽传》)”,意思指王莽功劳可比周公、伊尹,所以合称太宰,此时王莽的地位已经在百官诸侯之上,皇帝之下,权倾朝野。

但这不够显示对他这个圣人的尊宠,于是一群人又上书要求给王莽加封九锡之礼,以示尊宠,“宰衡位宜在诸侯王上”,因此王莽成为了第一个加封九锡之礼的人。这为他篡位夺权创造了非常有利的舆论条件,其实这个九锡之礼并没有什么权力,它象征的一种无以复加的荣耀,从另一方面来说,能够加封九锡之礼的人一般多是权倾朝野的人物。

如后来的曹操,司马懿家族,都是加封过九锡之礼的人。拿曹操来说,汉献帝给他加封的特权从“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再到“加九锡之礼,封魏王”,曹操的权势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巅峰,没有办法再往上加封,也没有办法再赏赐了。

作为一个臣子,这是无以复加的荣誉了,再要有所进步,那就只能篡位自己当皇帝,享用天子礼仪了。这就像唐朝的李世民也是一样的,他功劳很大,但是李渊不愿把他册封为太子,所以封他了一个天策上将,还让他自己开设天策府,自置官署,且兼太尉、司徒、尚书令、秦王等等身份于一身,已经达到封无可封的地步。

加九锡之礼是权臣的标志

但是一般来说,皇帝不会轻易的加封臣僚九锡之礼,因为皇帝知道对臣子太过尊宠,这只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历史上那些接受过九锡之礼的基本上都是权臣。从王莽开始,一直到杨坚、李渊这些人,无不都是大权在握,权倾朝野。

如杨坚篡位之前就控制了朝政,被加封九锡之礼,然后顺利的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丁未,发丧。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而听焉——《隋书·高祖》

当然,历史上也有加九锡之礼而未称帝的,如曹操就是其中一个,曹操迈不过心里的那道坎,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不敢称帝,只能遗憾的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另外就是司马懿父子,司马懿是直接拒绝了曹芳加封给自己的九锡之礼。

十馀上,诏乃许之,复加九锡之礼。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此乃历代异事,非后代之君臣所得议也。”又辞不受——《汉魏春秋》

此外他的儿子司马昭也被加封九锡之礼,但是他也学到老子的那一套,也玩起了不接受的态度。

夏六月,进封高都公,地方七百里,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又固辞不受——《晋书》

其实这就很尴尬了,也是一个信号。一般来说,这种至高荣誉臣子做梦都想要,但是司马懿和司马昭两人都不接受,这其实象征着臣子的权力已经凌驾于皇帝的权力之上。以前是皇帝想给就给,在司马家族这里是,你给我我还不想要。

更有趣的是司马昭还上演了九次推让的典故,曹髦不得已之下九次加封他,这不是让曹髦难堪吗?其实说明九锡之礼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司马昭通过拒绝九锡之礼的方式宣告了曹魏皇帝被彻底架空了。

不然皇帝给的赏赐你敢不要,而且还是反复九次,这不是让皇帝脸上一点面子都没有吗?

封帝为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焉。九让——《晋书》

但是司马昭的权力虽然达到了巅峰,却并没有做皇帝的命,直到司马炎时才成功篡位。另外还有一个人也曾拒绝过加封九锡之礼,那就是诸葛亮。李严曾经建议诸葛亮加封九锡,但是被拒绝了,他认为应当消灭曹魏以后在加封。

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回答:“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魏,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诸葛亮集》

九锡之礼主要流行于汉代到唐代之间,唐朝及其以后,皇帝既没有兴趣加封九锡,臣子似乎也对九锡不感兴趣了。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