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而不是其他几个季节呢?

恒实说


秋后问斩,其实是汉代以后律法中已经制度化的。

把这个上升为理论高度的是汉朝大儒董仲舒,把皇帝比作天子,皇帝所行之事,乃为天道。

其在《春秋繁露》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无疑成为皇帝的奉行的宝典,在汉代中,秋冬行刑,已经记入到刑法律典之中。

从此,朝代沿袭,"秋冬行刑"遂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财神么么哒


古代历史,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而不是其他几个季节呢?

这个问题,大概有几个方面原因。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来自影视方面了,看古装戏里面都这么演,就以为中国古代历史中都是“秋后问斩”,其实并非如此。

在早一些的时代,一旦定了死罪,基本上就是“斩立决”,没有这么多手尾。不过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冤假错案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就会出现今天的上诉,一审、二审、终审。即便是在古代,也会出现对死刑犯再三复核的情况,毕竟人命关天。所以后来就慢慢出现了一段缓冲期。而这个缓冲期开始也并不一定就是把死刑犯都集中到秋后处斩,而是集中到一个大家都比较空闲的时间里来进行重审、复核,最后确定死刑的那就自然是集中问斩,并不是简单地把死刑犯人都累积到秋后处理,这其中还是有不同的喊冤、各级干扰、上方抽查之类的工作要做。

所以“秋后问斩”实际上对死刑犯来说,相当于判决前的上诉期。

为什么不是其他季节呢?

因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古代防寒技术一般,到了冬天,基本上都是躲在家里不出门的,所谓之“春出冬藏”,并非单指动物冬眠,人的活动轨迹也差不多。春天出门或者开始耕种,秋天外出的就回家,家里也开始收割,春耕秋收。到了秋后,就是劳动人民最空闲的日子了,春耕前虽然也无事,但是天气好,可以到出去玩。而秋后初冬的闲,是真的闲。

我们不还有个成语“秋后算账”吗?很多劳资物品,生活用品,年初起就是挂账消费,到了年尾,秋收之后,手上有钱了,就把一年欠的钱都结了,这就是“秋后算账”。这个时节,手上有钱,家中有粮,时间大把,最适合做什么呢?

官员们开始清点复核今年的工作,该定罪的定罪,做好一年工作总结前最后的数据报表。所以“问斩”中的“问”——判定——就在这个时间段集中下来了。

而“斩”,是杀头,是公开行刑。为什么要有法场公开行刑?为了给老百姓——这些潜在的犯罪分子以威慑。而在秋后,正好是老百姓闲得发慌的季节,这样发动老百姓去“观礼”就更容易。

在古代,确实是要求去参观杀头的,必须去,接受法律威严震慑是老板姓的义务。

杀鸡给猴看,如果猴子要么种田去了,要么经商去了,杀鸡也就没有了意义。

而这些意识,于统治阶级而言,其实也是慢慢悟到并形成了这种集中杀头的惯例。选择秋后杀人,社会影响是最大的,不是到了后来,很多无知百姓把砍头当热闹看么?还流行人血馒头治肺痨?

愚民和吓民的工作是同时进行,卓有成效的。

至于那些历史根源文化说法,如《礼记·月令》记载: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还有董仲舒所编造的: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这些东西呢,其实只是一种理论参考,是将人的自身感受随着天气变化带来的萧瑟之气和杀伐进行关联,让我们都觉得有道理,其实并没有必然联系。

很简单的一点,那就是这些理论在西汉初就完成了,真正将“秋后问斩”常态化的朝代却是千年之后的明、清二代。

在残酷的时代中和早期王权下,统治阶级要办你,根本不在乎是否秋后。

明清二代,是人文、法律、包括刑犯的部分权益都相对地得到一点点重视,法制开始往完善的方面一点点进步,才出现了一个比较长的复审、上诉期。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对老百姓进行威慑,所以才会有大操大办、类似于集体婚礼的“秋后问斩”这种办事形式的慢慢形成。

法制不完善的时候没有,法制更完善的时候也没有。

今天的死刑犯顶多也就是有法定的上诉期,该在春天注射的绝不会给你拖到秋天。

不要因为满屏幕的清宫戏,就以为中国历史都是这样了。


梧桐树边羽


史墨千秋,小墨来带大家领略历史的魅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年的沉淀中也运生了各种各样的刑法。从古至今死刑都属于最重的惩罚,秋后问斩则是执行死刑的一种方式。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问斩要在秋后而不是春、夏等季节呢?让小墨来为大家解开心中的疑惑!

秦襄公为秋后问斩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这一说法最早出现秦朝时期,在《礼记·月令》中记载: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意思是:入秋了,外面的风有点冷清,清晨已经开始有白露,寒蝉也叫了起来,猎鹰已经把捕杀的鸟四面铺开像摆放祭祀品一样,这个月被判处死刑的也开始问斩了。

在古代,每个季节应该做些什么都有着极为明确的规定,国家春夏秋冬都有着要干的事情。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大好时节,因而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季节,有喜事的话大多都是放在春天,如果有什么大的封赏都会放在夏天,要处罚则便放到了秋天死刑就放到了秋后冬初。

此后的这一惯例便被慢慢流传了下来。

顺应天时以及确保的国家正常运转!

对于“秋后问斩”这里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先来看第一个。

1.顺应天时

在古代,人们由于科学文化的落后,不能对自然界中的四季流转做出合理解释,因而古人都认为人世间存在着支配万物的神皇。对于饥荒、旱涝、丰收等也都是上天决定的。因而,当时的古人便讲究做事要和迎合天意。

由此一来,对于刑犯的问斩当然也要契合时机,而秋后的凄凉与萧瑟则被人们认为是上天的暗示,因此“秋后问斩”也是顺应天时。

2.国家运转的需要

在古代被判为死刑的大多数都是男人,但在当时的农耕社会中,男人又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

一年之中春、夏、秋三季都比较忙,这个时候把他们抓去问斩,会对国家的生产造成较大影响,毕竟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大多都是源于老百姓所纳的税。

因而只有到了人们忙完秋才会处以死刑,这也便是“秋后问斩”的另一重要原因。

收笔:

秋后问斩是判死刑犯的时节,那午时三刻便是执行死刑的具体时间。

午时三刻转化为现在的时间便是中午11点到12点之间,此时艳阳高照,太阳正处于中间。在古人眼中,正午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可以以此来抵消刑犯的阴气。这个时候问斩还能使他们少一些痛苦,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中午刺眼的阳光容易使人昏昏欲睡。

对于死刑,中国从古至今都比较重视,人命大于天在任何时候都是人类的共识,从秋后和午时三刻两个时间中,也足以看出古人对刑犯的人文关怀。

大家好,我是小墨 ,每天都会为大家带来不一样的历史小故事。

关注 ,让小墨带您领略历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