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改造的老北京城牆、城門

上篇文章講到和平門、建國門和復興門不是老北京的城門,而是人為根據當時的城市建設發展和交通發展的需要,在老城牆上扒豁口修建的。但畢竟是民國以後的事,其實在清朝末年已經有了扒豁口改建城門、豁口之事。

朱棣1421年遷都北京至今已有六百餘年,經歷過明清民國等朝代,在明清朝最初的五百年裡,老北京的建築格局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但自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的清朝末年開始發生變化,八國聯軍不但破壞毀損了許多的園林建築,搶劫掠奪了很多的財產寶物,而且對老北京的建築格局也發生了極大的影響和破壞。影響到清朝末年間曾扒開過三段城牆,興建了在民間有俗名,但都沒有正式命名的三座城門和豁口。

一座是鐵路城門,這是清朝末年在外城牆開闢的城門。1900年12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大批的外國軍隊駐紮在天壇,為便於運輸軍用物資,法軍就擅自將京漢鐵路從盧溝橋的終點延長修到內城的正陽門(前門),並修建了正陽門西火車站。這段鐵路需要穿過外城牆才能進到內城內,於是在廣安門及天寧寺以北開洞穿過外城西牆,在穿越城牆的位置掏出了兩個方形門洞的城門,南側門洞通火車,北側門洞走行人。鐵路在蓮花池由北轉向東,在外城西城牆的護城河上通過架設的鐵路橋,穿過外城牆南側門洞,經西便門內,再沿內城牆與護城河向東行,經宣武門外至正陽門西月牆處,到達正陽門(前門)西站。雖然是正經的"鐵路城門",但是從來沒有被正式命名過。

清朝末年改造的老北京城牆、城門

1909年從西看的方形鐵路城門(右為鐵路門,左為行人門)

另一座城門在當時的"水關門"位置上。那時有一條流過北京內城和皇城的玉河,由於玉河水需要向南穿過內城牆匯合流入南護城河,所以河水在穿越城牆的地方設立了一道名為"水關"的閘門,緊挨著南城牆的地方有一座南御河橋。當時東交民巷是車水馬龍、人流密集使舘區,為使館人員出入前門火車站提供方便,清政府東交民巷使舘區工部局1906年在原東水關處拆除了南御河橋,在原內城牆水關處的券洞下所修建了一條讓玉河水流入南護城河的地下暗河涵洞,把原玉河水穿越城牆的水關券洞擴大加高,並在門洞內安置兩扇鐵門,同時在城牆內玉河上面加蓋了便於車輛行人通行的與地面平齊的水泥板路,這樣就成了人們俗稱的"水關門",地址在現在正義路南口處,也同樣沒有正式被命名過。

清朝末年改造的老北京城牆、城門

玉河原水關門

清朝末年改造的老北京城牆、城門

1917年改造後的水關門北面

(遠處是開挖的人行水關門和填平的原南御河橋,以及玉河地下涵洞)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還同意在正陽門(前門)設立東火車站,曾在左安門西邊1裡外城牆上扒開一個"豁口",奉京鐵路從此穿過。經過今龍潭湖到東便門,再向西經過崇文門到正陽門東火車站。

北京以後陸陸續續扒開過了多段城牆,不過也都沒有一個以"門"命名,僅是以所處的地名加豁口形象地稱呼。

民國期間,曾經的軍閥等幾屆政府,除了開通了和平門,害怕破了"風水"招惹災禍,誰也沒有輕易地在城牆上扒開豁口。

解放後為了適應城市快速發展的需要,改善市民的交通民生,在老城牆上開挖了多處"城豁子"。

1951年,開闢了東直門北小街、陶然亭、勁松豁口;1952年,又開闢了武定侯、左安門東、宣武門豁口;1953年開闢了永定門、陶然亭、雍和宮、范家衚衕、東總布、東直門、廣安門豁口;1954年又開了白紙坊、費城門豁口;1955年開了朝陽門、安定門、廣渠門北城牆豁口;1956年又開了龍潭湖城牆豁口等。

1968年隨著地鐵的建設,老北京的城牆拆光了,連帶著老城牆的城門樓、豁口等實物也都消失了。遺留下眾多的城門、豁口地名成了歷史曽經存在過的證明,實實在在地昭示了老北京城牆、城門的變化。

(老照片取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