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明朝外地军队还有数十万,为何不去救驾?

官馨思

这个问题得分两个小问题来回答:第一,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明朝到底还有多少军队?第二,这些军队为什么没能来就崇祯皇帝?

北京城

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勤王路上磨磨蹭蹭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六,崇祯皇帝终于下定决心要征调吴三桂入关勤王,“始弃宁远,征吴三桂、王永吉率兵入卫”,而此时李自成已经率领大顺军进入了京畿地区。在此之前,崇祯皇帝和满朝大臣对是否召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关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直到火烧眉毛了,崇祯皇帝才决定放弃关外土地,让吴三桂入关勤王。

崇祯皇帝像

接到命令后的吴三桂召集大军,并带领着数十万的辽东百姓从山海关入关勤王,但是从山海关短短几日的路程,吴三桂却一直没有赶到北京,还没等到吴三桂到达北京城,崇祯皇帝就已经在煤山上吊自尽了。

既然都已经收到命令了,吴三桂为何却拖拖拉拉,不愿全速入京以救助崇祯皇帝呢?以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并不是没有和李自成大军扳手腕的实力?那为什么吴三桂没有选择这么做呢?因为他想到了十几年前一个人的命运——袁崇焕。

袁崇焕像

袁崇焕受命担任蓟辽督师,在出发前的平台召对中袁崇焕承诺“五年复辽”,这让为辽东操碎心的崇祯皇帝激动不已,从此之后对于袁崇焕的要求有求必应。但是没想到袁督师上任才一年,皇太极就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到了北京城下,袁督师率领各方援军终于在北京城下勉强抵挡住了皇太极的进攻,这让崇祯皇帝和袁崇焕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己巳之变

但是就在清军还没有完全退出关外时,崇祯皇帝就下令将袁崇焕收监,剥夺了他的军队指挥权,甚至在一年之后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虽然复辽不力,但是好歹在北京城下击退了皇太极,怎么也算将功补过吧,就算将袁崇焕撤职查办,也不至于凌迟处死吧。

后来,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为大家阐述了袁崇焕被凌迟的原因,有言官弹劾袁崇焕向首辅钱龙锡行贿,就因为这一件看起来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却要了袁崇焕的命,因为明朝对武将的控制十分严格,严禁边帅和内臣(也就是镇守边疆、掌握兵权的武将和在京的朝臣)勾结,这样内外勾结有造反的嫌疑,而沾上了造反,凌迟也就不难理解了。

而吴三桂则是吸取了袁崇焕的教训,面对多疑的崇祯皇帝,自己率领数万能占善战的关宁铁骑,屯兵北京城下,一旦有人诬陷吴三桂,他恐怕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自己的嫌疑,吴三桂只能选择明哲保身。

关宁铁骑

再加上当时大顺军势如破竹,俨然有席卷天下之势,吴三桂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所以他选择一路走一路观望也就不难理解了。

刘泽清投降清军时拥兵23万,假装坠马摔伤逃避勤王

崇祯死后,崇祯皇帝的堂兄、小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史称弘光帝。弘光帝所依赖的军事力量是江北四镇和武昌的左良玉。

江北四镇分布图

1645年闰六月,南明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向清军投降,随之投降的明军有二十三万之多,而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也率领十五位总兵官投降清军,仅刘、左两部投降的明军就有数十万之多。而在这之前,南明弘光帝手下拥有更多的兵力,还有江北四镇的高杰、黄得功和刘泽清三部。而一年前,面对农民军和清朝两线夹击的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调动这些军队去打农民军和清兵呢?其实崇祯皇帝不是没想过,但是调不动。

1645年形势图

先说前文中率二十三万军队降清的刘泽清,在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时,崇祯皇帝下旨让时任山东总兵的刘泽清率部进京勤王,但是畏于农民军的战斗力,刘泽清根本不敢进京,但是皇命难违,刘泽清只能假装坠马摔伤,请求延迟进京,结果北京很快被大顺军攻破,崇祯皇帝殉国,刘泽清再也不用勤王了。为了离大顺军更远一些,刘泽清南逃到了江苏淮安一带,所以指望他去勤王,崇祯不死才怪。

崇祯皇帝

给李自成带绿帽的高杰,畏惧李自成而不敢勤王

再看四镇中的另外一部,高杰,他原本是李自成农民军中的一员大将,后来与李自成的小妾邢氏通奸,害怕被李自成发现所以投降了明朝。到了1644年,李自成从西安向北京进军,一路上大明官兵望风而降,但是高杰因为他送给李自成的那顶绿帽子而不敢投降,估计李自成也不会放过他,所以高杰就一路向东逃,最后沿着陕西、河南在京城外围绕了一个圈逃到了山东,所以高杰也指望不上了。

高杰

左良玉,拥兵自重自保,缓兵之计躲避勤王

四镇中的其他两镇——黄得功和刘良佐也并没有勤王的勇气。不过当时还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这就是宁南伯左良玉。

左良玉

左良玉成名于崇祯时期镇压农民军,多次大败张献忠,到了崇祯后期已经渐渐有了尾大不掉之势,对于上级的命令阴奉阳违。但是,随后他碰到了比张献忠更厉害的李自成,被李自成击败,从此带着二十多万的部队龟缩在武昌。

李自成

1644年,崇祯皇帝下旨封左良玉为宁南伯,并许诺如果成功击退李自成,将封他们父子二人世代镇守武昌。但是,左良玉已经在湖北等地领略到了李自成的厉害,而如今李自成又势头正劲,左良玉岂敢北上与其争锋。所以左良玉就使了一招缓兵之计,他拟定了一个进军计划,并上呈朝廷批准,结果公文还没批复,崇祯皇帝就被逼得上吊了,由此可见,左良玉也靠不住。

左良玉和江北四镇是当时京城周围最强大也最近的兵马了,结果他们都靠不住,崇祯皇帝除了上吊恐怕没有别的选择了。


天涯看点历史号

崇祯根本没拿李自成当回事,太过轻敌!

他没答应李自成的议和也是因为轻敌,根本没把李自成放在眼里。

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前,他还是不在意,没有及早发送勤王诏书,否则何至于此。

南明官员的记载:

“楚镇兵五万余”;

“四镇兵各三万”;

“有京营六万”;

“复有江督、安抚、芜抚、文武操江、郑鸿逵、郑彩、黄斌卿、黄蜚、卜从善等八镇,共兵十二万”。

此时明朝在整个南方地区至少还有35万正规军。为何不救?崇祯帝要为这件事负责。

其实,崇祯当时面临两个选择,一南迁,二勤王。但是文官们谁也吵不过谁,拖到很晚,崇祯才发布“勤王”的诏书,并命令吴三桂、唐通、刘泽清率部勤王。

刘泽清接到诏书后,谎称自己坠马负伤率军南逃

吴三桂

远离京城需要携百姓入关,所以耽误时日(其实他也是心怀鬼胎)

唐通在李自成率大顺军抵达居庸关时,率领所部直接开关投降。

就看上面这三个人,也真是服气的没得说了。

而崇祯的“勤王”的诏书的消息,按当时的交通能力恐怕还没送到南方,况且勤王不比打群架,打群架还要电话约人呢,大军调动需要准备一些时间的,拔腿就走可不行。

  • 四月初一,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领衔发布了“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赀急事”的南都公檄。

  • 四月初八,史可法接到崇祯帝在

    三月十九日自尽于煤山的消息。

南方的军队并非是不想勤王,而是群臣意见不统一造成崇祯的诏书发布太晚,且明朝时期的通讯手段落后

古今通史

不是不想救,而是崇祯当时除了吴三桂部,其实已经是真的到了无兵可调的尴尬境地了!

先给大家说下,李自成进攻北京前的局势。其实,明朝灭亡的转折点是在1642年,这一年明朝关内关外都损失了绝对的有生力量,再无挽回挽回的余地!

1642年,松山城被清军攻陷,松锦大战最终以明朝的战败告终。是役,明军阵亡五万五千余人,主帅洪承畴及大将祖大寿被俘降清。过去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此后,明朝在关外城池悉数陷落,仅剩孤城宁远。明朝彻底失去与关外清军对战的力量,只能依靠山海关和宁远城,勉强防守。

同年,关外局势同样风云突变,孙传庭部在郏县之战中被李自成的闯军击败,官兵阵亡达四万,主将孙传庭也在潼关力战而死,以身殉国。至此,明朝在关内抵抗闯军的主力部队荡然无存。而后,关内另一支官军主力——左良玉部,也在朱仙镇会战中,被李自成的闯军重创,损失惨重。此后,左良玉拥兵自重,面对北方不断恶化的局势,他选择听命不听调,在南方观望自保。

换句话说,李自成进攻北京城时,崇祯在关内已经到了无兵可调的绝境。那时唯一的救命稻草,就只剩下留守山海关和宁远一线的吴三桂部。

但要调这支部队进京勤王,也并不容易,不仅但是的明朝拿不出足够的钱粮来调遣关宁军,而且还得提防步步紧逼的清军。一旦关宁军悉数入关勤王,搞不好就成了驱虎引狼,到头来情况可能更为糟糕。

再说,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是不愿意背负关外土地尽失这个历史骂名,所以始终下不了决心放弃宁远等仅存的关外地区!


这些历史要读


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了,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一方面战乱原因消息传递过慢,很多地方收到勤王诏书时京师已经沦陷了。一方面明末已经是军阀自重化,那些外地将领以自身利益为重,加之崇祯帝对于忠心将领的做法使之朝廷无威信。外地将领都是阳奉阴违的不去勤王,坐看京师沦陷。

1644年李自成西安称帝后进军北京时,崇祯帝三月初就号召了天下勤王,只不过由于战乱原因的堵塞,塘报传递的速度过慢,很多地方接到勤王诏书时黄花菜早就凉了,像四月初在南京才收到消息的史可法还发布了“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的南都公檄,号召天下臣民捐资捐物,北上赴京勤王。

而崇祯帝点名要求勤王的将领有左良玉、刘泽清、吴三桂、唐通。


左良玉崇祯帝封其为宁南伯,给了他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大印,还许诺勤王成功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镇守武昌。结果左良玉一直拖延时间,慢吞吞上了一份出兵计划,然后没等到回复北京就沦陷了。

刘泽清当时为山东总兵,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受诏勤王。

吴三桂封为平西伯,虽然听诏勤王却因为兵民同行进速缓慢,到了今天唐山一带北京就已经沦陷了,后返回山海关。也有可能吴三桂是故意拖慢行程来静观其变的。

唐通封为定西伯,成为唯一一支勤王到京的军队,崇祯帝赏赐颇多,与监军太监杜之秩守居庸关,结果唐通领军出关战李自成时,太监杜之秩却开居庸关向李自成投降,唐通腹背受敌干脆投降了。

崇祯帝号召天下勤王,虽然有因为消息堵塞传递慢的原因,但从者依旧寥寥无几,只能说气数已尽指挥不动军队了。


之所以没人愿意勤王,一方面在于崇祯末年,很多实权将领都是依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在这个过程中军队成为私人性质的了,开始军阀化,这些将领都是以自身利益为重。

一方面原因在于,崇祯帝太过刻薄,像忠心朝廷的卢象升被大臣杨嗣昌和太监高起潜合伙坑死,崇祯帝还被蒙在鼓里,直到杨嗣昌死后卢象升才被抚恤。孙传庭对于朝廷何等忠心,却因为崇祯帝的错误指挥而战死潼关,崇祯帝竟然怀疑孙传庭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忠心朝廷的大将下场如此,其他本来就军阀化的将领又怎么会对朝廷忠心,这也是不愿意勤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惜崇祯帝这一生,想要中兴明朝却成为亡国之君,本可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却是生性多疑,导致忠心朝廷的没有好下场,而重用的多是奸臣,最后号召天下勤王从者寥寥无几,只能凄凉落幕…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明史》记载当时是李自成在西安建国称帝后,七天就率领大军攻打北京,当时明朝外的军队就有数十万之众,大概是四十万。



崇祯皇帝当时自信认为李自成打不到北京城,另外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北京城,死后无缘见列祖列宗,还背负千古骂名。最初他派李建泰去亲征,不过李建泰毫无作为。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只有两条路了,要么迁都南京,要么调动天下兵马勤王,这两件事情上,崇祯想把这事让大臣提出来,他好同意,无论好与坏,到时候又把他的看家本领甩锅甩给他的属下。



当时大臣都不表态,这个事情只好耽误了一段时间,后来实在不行了,崇祯皇帝就亲自发布命天下兵马勤王的诏书,命吴三桂,唐通,刘泽清入京救驾,然而这三个人,吴三桂耽误了时间,唐通带了八千人入京,最后还没打仗就第一个投降了,刘泽清没去,率军南逃。



江南地区的武将由于有的地方远,加上崇祯墨迹,耽误了很多时间,甚至有的人知道了率军救驾,刚到北京就知道了崇祯自杀的消息了。正是崇祯的刚愎自用,处事犹豫不决的决定造成了这种错误。

我是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喜欢历史文化的请关注我吧。


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

明朝朝政腐败,经常克扣军饷。但自从大太监魏忠贤被斩后,阉党倒台,文人组成的东林党开始主持朝政,军饷粮饷进一步被克扣(毕竟文人目光短浅,只顾建书院、宫殿)。

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各地仍有近四十万的明军,此时明军战斗力依然比农民军强太多。但是军队早已对朝廷怨声哀悼,基本不抵抗就撤退了。

其次外地的军队也各有异心,加之崇祯皇帝是个疑心较重的人,尤其是在袁崇焕出事之后,除了太监谁也不信。他是不是对史可法也不放心呢? 前期有太监隐瞒军情,等到后期,想调兵和南逃已经晚了。


老兵小猿

其实,明朝灭亡前夕的最后两年,崇祯能够依靠的军事力量只有三支。一支是孙传庭的部队;一支是左良玉的部队;还有一支也是战力最强的部队,那就是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关宁军。

然而,到李自成的闯军进攻北京城之时,崇祯能够依靠的部队,就只剩下吴三桂的关宁军了。因为,孙传庭的部队在1642年的郏县之战中被李自成的闯军击败,官兵阵亡达四万,随后主将孙传庭也在潼关力战而亡。因此,这支明朝关内最强的部队,那时已经不复存在了。

再说左良玉部,同样在1642年,左良玉部与李自成的闯军会战于朱仙镇,结果左军大败,元气大伤。此后,左良玉只能拥兵二十万,而观望自保。

也就是说,在李自成进攻北京城时,崇祯在关内也到了无兵可调的尴尬地步。因此,唯一的救命稻草,就只剩下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队。

但是,如果要调集吴三桂部入关勤王,就意味着明朝必须得放弃关外的所有地区,搞不好连山海关都可能守不住。这关外之地尽失的历史骂名,显然崇祯皇帝是不愿意背负的。再说,一旦关宁军悉数入关勤王,搞不好就成了驱虎引狼,到头来情况可能更为糟糕。

因此,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本就刚愎自用,首鼠两端的崇祯变得更加的犹疑不决。等到他诏吴三桂入关时,一切都太晚了。吴部走到一半,北京城就沦陷了,崇祯也自尽于煤山。


文创联广州

四镇异心。也不能说异心,上一个带兵来救北京的,兵部尚书兼总督冀州辽东天津莱州登州全权军务,朝廷二品大员,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大捷的人都被凌迟处死了,谁还敢来?


老龍亭拉面店

都离得十万八千里,明朝又特别腐败,军队要开拔没有军饷和粮草。远水解不了近渴。近一点的就是左良玉,拥兵自重,手下都是光会欺负老百姓的散兵游勇,人数虽多,但是没有战斗力,已经让起义军打破了,不敢出来了。还一昧向朝廷要钱要粮,结果又见死不救。所以崇祯不南迁朝廷,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