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位皇帝

1.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

明朝16位皇帝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 原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朱元璋在位期間鑑於元末的混亂,對各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 ;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對外加強海外交流,恢復中華宗主國地位 。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葬明孝陵。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納諫如流,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嚴明,晚年偏好誅殺,使得一代開國元勳很少有善始善終者,這是他的缺點。

2.朱允炆

明朝16位皇帝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漢族,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朱允炆在位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壬午以後諡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後世稱為明惠帝,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諡號為恭閔惠皇帝。

3.

朱棣

明朝16位皇帝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漢族,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 、永樂皇帝 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在老家鳳陽時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 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1421年遷都北京 ,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

《明史》評價他說:“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4.朱高熾

明朝16位皇帝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在位年號洪熙。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但身形較胖,導致身體較弱。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是在位期間為人寬厚,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時期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朱高熾天稟純明,從善改過,恭檢愛民,因此後世對他的評價很高,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

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終年47歲。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葬於十三陵獻陵。其陵墓建造得莊嚴簡樸,象徵著他的統治作風。

朱高熾有10子7女;其中9子4女成年。長子朱瞻基為他與張後所生。

5.朱瞻基(明宣德)

明朝16位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與其父朱高熾相似,也具有他父親那種對皇帝作用的理想主義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藝術的庇護人,他的統治的特點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6.朱祁鎮

明朝16位皇帝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1427—1464),漢族,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

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年僅九歲,繼位稱帝,年號正統。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

在位初期勵精圖治穩定西南疆域,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于謙無奈之下,允許迎接英宗回京。隨即,景泰帝將他軟禁於南宮,一鎖就是七年。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稱帝,改元天順。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廟號英宗,諡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裕陵。

朱祁鎮前後在位二十二年,當初寵信王振,後來又寵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雖然有不足之處,但是晚年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 還廢除了殉葬制度。

7.朱祁鈺

明朝16位皇帝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1457年3月23日),漢族,明宣宗次子,明英宗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449年―1457年,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朱祁鈺生於宣德三年(1428年),長兄明英宗即位後封其為郕王。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

朱祁鈺在位期間,知人善任,啟用於謙等正直之人,勵精圖治,選將練兵,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又對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 但是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得奸臣乘機作亂,這是他的缺點。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明英宗廢朱祁鈺為郕王,軟禁於西苑。不久朱祁鈺去世,享年三十。明英宗上諡號曰戾,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即景泰陵。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諡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景泰帝。 南明時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諡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於明十三陵的皇帝。

8.朱見深

明朝16位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見濬,漢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朱見深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到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朱見濬廢為沂王,改立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被立為太子。

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於謙的冤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度。時代風氣清明,朝廷多名賢俊彥,朱見深能夠寬免賦稅、減省刑罰,使社會經濟漸漸復甦。 但是在位期間任用奸邪,不能說沒有缺陷。

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九月九日病逝,終年41歲。廟號憲宗,諡號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茂陵。

9.朱祐樘

明朝16位皇帝

明孝宗朱祐樘[1] (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2] ),漢族,年號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 ,生母為孝穆紀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 ,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重視司法,言路大開,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雖末年寵信宦官李廣,但是立刻改過自新,歷代史學家對他評價極高,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朱國楨就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駕崩於乾清宮,在位18年,享年36歲,葬泰陵, 廟號孝宗 ,諡號“建天明道誠純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10.朱厚照

明朝16位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漢族,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

朱厚照從小機智聰穎,喜歡騎射。 即位後史書上出現兩極評價,一方說他處事剛毅果斷,批答奏章,決定國家重大事件。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而且,他在位時臣下仍有不少賢才,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位帝王治下總體上仍有可稱道之處。應州大捷大敗韃靼軍,立下了一戰功。在應州一戰中與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所以說他又是一個好的將領。

另一方面說他為政期間荒淫無道,國力衰微,一生貪杯、尚武、無賴,喜好玩樂。以往很多人認為他荒淫暴戾,怪誕無恥,是少見的無道昏君。但武宗雖嬉遊玩樂,卻也有抵禦邊寇之功,大事上從不怠慢。

然而通過近些年來歷史學界的研究,歷史學家對此頗有分歧,人們對武宗的認識有所改變,武宗只不過只是喜歡玩樂,有人認為他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為人卻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人。從其所指揮的應州大捷來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於豹房,享年三十一歲,在位十六年,廟號武宗,諡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於康陵。

11.朱厚熜

明朝16位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廣佈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漢族,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由於武宗死後無嗣,因此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朱厚熜通過大禮議逐步掌握皇權,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做了很多大事,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後期雖然好道教,然而依然牢牢掌控著朝廷官吏,也可以稱得上是位有作為的皇帝。嘉靖帝在位期間鞏固了明代的統治,為隆慶新政與張居正改革、嘉隆萬大改革奠定了基礎。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駕崩,享年60歲。廟號世宗,諡號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葬於北京明十三陵的永陵。在位時間在明代皇帝中僅次於其孫明神宗。

嘉靖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獨特的皇帝,也是明朝皇帝中最任性和倔強的一位, 他為人聰明,尤其在書法和文辭修養都有不錯的造詣。 同時也特別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奮,批閱奏書票擬經常到後半夜。 雖然清人編纂的《明史》說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練道修玄,但是卻始終牢牢掌控著整個明朝的政治、財經、軍事和民生大權。

史書評價嘉靖帝為“中興之主”,說他“有不世之奇謨六,無競之偉烈四,而又有震世之獨行五”

12.朱載垕

明朝16位皇帝

明穆宗朱載垕[hòu](公元1537年-1572年),漢族,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在位時間公元1566年-1572年。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後繼位。少年因其母緣故而不得父皇寵愛, 因其母親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所以很少得到父愛。

登基前的內憂外患使他關心朝局,對他登基後處理政務有著較大的影響。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盡力輔佐,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內外得到大治,史稱隆慶新政。 但因為沉迷媚藥,也服這些媚藥助興,導致荒於政事。

朱載垕在位6年,因病去世,終年36歲。廟號穆宗,諡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葬於十三陵昭陵,後傳位於朱翊鈞。

明穆宗寬仁大度,勤儉愛民,留心邊陲之事,處理都恰到好處,可以稱之為明主。

13.朱翊鈞

明朝16位皇帝

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朱翊鈞在位初之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在神宗支持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國力得到恢復,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期間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 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強徵礦稅亦是在位期間被稱為一大詬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

但是萬曆皇帝在位時期衰敗的明王朝也在這個時期走向活潑和開放, 明朝的經濟處於當時世界經濟主導地位。在此間,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外國傳教士也紛紛來華,例如利瑪竇就覲見過萬曆帝,開始西學東漸, 整個社會也出現了反對封建禮教、個性解放的精神。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諡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6] 死後由長子朱常洛繼位。

14.朱常洛

明朝16位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漢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號泰昌,廟號光宗。明神宗朱翊鈞長子,母親孝靖皇后王氏。

朱常洛身世和明神宗一樣,都是父皇偶然臨幸宮女所生。因此朱常洛從小得不到父愛,由於黨爭和皇權交替問題,朱常洛先後經歷了國本之爭、梃擊案、紅丸案等重大歷史事件。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帝去世後,朱常洛登基即位,改元泰昌。他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罷除了萬曆朝的礦稅,撥亂反正,重振綱紀。 但每日回宮後卻沉於酒色,縱慾淫樂,身體羸弱。

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二十六日病逝,終年38歲,史稱“一月天子”,廟號光宗,諡號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葬在明十三陵的慶陵。

15.朱由校

明朝16位皇帝

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長子,生母選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檢異母兄。16歲即位,在位七年。

朱由校在位期間,客氏與魏忠賢專權,製造了“乙丑詔獄”、“丙寅詔獄”等冤獄,殘酷迫害企圖改良明朝政治的東林黨人。魏忠賢閹黨對東林黨人的迫害不斷激起民變。其時,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主要憂患來自遼東後金對明朝的威脅。朱由校即位後罷免有膽知兵的遼東經略熊廷弼,致使後金攻陷瀋陽、遼陽,遼東局勢日趨嚴峻。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為穩定遼東,再次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熊廷弼根據遼東實際情況,制定了三方佈置策。而掌握遼東實際兵權的巡撫王化貞,卻不顧當時敵強我弱、容易被各個擊破的危險,力主分兵把守,全面進攻。在閹黨策劃下,堅持正確方略的熊廷弼被殺,遼東戰局陷於重重危機。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藥”身亡,終年23歲。諡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廟號熹宗。葬於明十三陵之德陵。

16.朱由檢

明朝16位皇帝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漢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天啟二年(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禎(1628年—1644年),後世稱為崇禎帝。

崇禎帝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崇禎帝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範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徵、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 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 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於十三陵思陵。” 。

崇禎帝死後廟號懷宗,後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諡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明朝(1368年 ―1644年 )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 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 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 ,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 ;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 ,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 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 ,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 ,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西伯利亞一帶 ;西北涵蓋新疆 ;西南臨孟加拉灣 ,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 ,還曾收復安南 ,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1370萬平方公里。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 ,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 。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 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 、“遠邁漢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