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资深教师路上的这些坎儿,你都跨过去了吗?

通向资深教师路上的这些坎儿,你都跨过去了吗?

年轻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很容易在教育教学中栽跟头。尤其是在平时的测验中,与老教师的差距甚大,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要想尽快提升专业素养,年轻教师必须解好5个不等式。

1

讲过≠掌握

年轻教师初来乍到,常常由于课堂上语速普遍较快,语言平铺直叙,对于重点内容的讲解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重点不突出,学生似听非听,“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同时,年轻教师往往不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很多人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办事情,认为这些问题很省力,学生肯定会做,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想法,脱离实际。

由于一些新教师尤其是没接触新教育理念的教师,只注意曾经讲过,往往很少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学生得不到严格的实践训练,缺乏体验的机会,知识只是浮于表面,很容易眼高手低。

一个年轻教师从初上讲台到驾轻就熟,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首要解决的是放低重心,不以自我为出发点,切记眼前的学生不是我,我更不是眼前的学生。

教师“讲过”只是推开了门,学生“掌握”才是迈进了门。

2

写教案≠备课

年轻教师大都想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备课中的书头教案、电子教案、文本教案书写得认真、规范、详尽。

然而课堂上学生对年轻老师的课却普遍缺乏兴趣。要知道教师写教案或做好“学案”只是上好课的第一小步,而教学过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许多细致的步骤。

年轻教师往往对教材理解不深、不透,因而无从备好教法、备好学生。

只有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才能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的变化,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时教师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

友善≠软弱

教师来到学校后,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不体罚,与学生平等友爱,平时将学生当作朋友,不轻易对学生动怒、发脾气,满以为有付出,自然就会有回报。

然而,课堂纪律每况愈下,有老师在与没有老师在没有什么区别,课堂常乱作一团,让教师招架不住。

学生往往觉得新教师好欺负,他们可能会把“客气”当作“福气”,将教师的善良当作“软弱”,不把教师放在眼里。

诚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但对学生的友善也不能没有标准和尺度。新教师往往与学生亲如兄弟姐妹,毫无距离。距离感没有了,有时威严感也会褪尽。

4

批评≠训斥

“批评”,是指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所做的否定性评价。“批评”常常能引起学生内疚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从所犯过失或错误中吸取教训。

年轻老师在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时,动辄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当众训斥、频繁“调动”家长,有些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

批评不应该是“挑毛病、找错”,不应该常采取尖刻的数落、粗暴的训斥和恶意的挖苦,否则,很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恐惧、反感甚至憎恨,以致成绩下降或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批评不等于训斥,应讲究批评的艺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5

惩戒≠体罚

惩戒包括“惩”和“戒”两层含义。“惩”即处罚,是一种手段;“戒”是警告、劝诫人改正错误,是这种行为期望达到的目的。

“体罚或变相体罚”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直接伤害,是要不得的,然而惩戒则不同,惩戒不是打,不是辱骂,它并不等于体罚,它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然而一些新教师常把惩戒和体罚画为等号了。

教育需要将惩戒与体罚区分开来。两者区别不在于是否打了学生,而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

合理的惩戒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惩戒权,也应该合理利用惩戒权。

年轻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掌握好惩戒的“度”,如果一定要惩罚学生,则要三思而行,格外慎重,避免使用类似于体罚的惩戒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