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传正谈历史

其实按照汉初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三人的经典评价,韩信是有资格入世家的,可惜三人人生结局不同,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造就了司马迁不得不把韩信列入列传中去。

首先《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体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其中“本纪”、“世家”、“列传”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本纪自不必言,主要是记载帝王事迹的,他们不够格,所以他们能被记载的只能是在世家或者列传。

萧何从刘邦打江山起就一直跟随左右,刘邦建国之后又是忠心的辅佐直到汉惠帝继位他还一直贡献着自己的最后力量,死后子孙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就算后来子孙因罪失去封地爵位,天子依旧想办法给他后代予以封侯,子孙绵延不绝,可见萧何一脉在天子心中的地位,再加上开国之功,司马迁将他写入世家无争议。

张良更不用说祖上五代为韩王之相,后来在刘盈太子之位的危机中为吕后出谋划策,最终让刘盈太子之位稳稳当当。后来结局和萧何一样,子孙封侯,家族绵延,入世家当之无愧。

韩信虽然被司马迁深深同情,但由于最后结局不好,身死,夷三族,子孙绝灭,再加上为尊者讳,无奈只能入列传,不过最终因为司马迁的宣扬,韩信功绩被后人熟知,三人之名在后世相差不大。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史记有五个体例:本纪、书、表、世家、列传。除了书是记录制度方面的之外,剩下的四个体例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本纪主要记录的是宰治天下者,世家是功臣或者诸侯,列传是传奇人物。虽然大体上是这么个标准,但是也有例外,这种例外也隐含着司马迁对他笔下人物的褒贬。

萧何完全有资格列入世家。史记之中的萧何不是萧丞相世家,而是萧相国世家,说明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萧何的朝廷之中的位极人臣。而且萧何也是本身汉朝功劳最大的功臣。萧何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的家族之中的十几口人都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刘邦的每一次失败都是萧何在关中向前线输送兵卒和粮草,才能保证刘邦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满血复活。陈豨谋反,位于长安的韩信想要和陈豨里应外合,吕后听从萧何的计谋才除去韩信,再一次稳定住了大汉的江山。他的眼光非常有远见,他为刘邦举荐了韩信,才有了后来的大汉;入关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抢夺珠宝,唯独萧何收集秦留下来的典章制度以及天下地图,有了这些,刘邦才不至于像项羽一样疲于奔命。凡此种种功绩,列入世家绰绰有余。

张良是韩国的贵族,而且几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刘邦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他手下人几乎都遭受过他的辱骂,唯独张良是一个例外。刘邦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几乎都是第一个想到张良,然后非常恭敬的对张良说:为之奈何?(该怎么办啊),张良每次都能让刘邦从危难之中摆脱出来。因为出身富贵之家的缘故,张良这个人对金钱和财富都不是很在意。刘邦封给他的地,他不接受,送给他的珠宝,他全部都赠与别人。他仅仅接受了留侯的称呼。因为戚夫人的缘故,刘邦三番五次想要废除刘盈而立赵王如意为太子,最终张良暗中运作,才让刘盈地位得以保留。帝王家和普通家庭不一样,太子的废立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命运,但是汉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实在是禁不起折腾了。张良的功绩列入世家也是绰绰有余。

韩信为汉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创立了不世之功业,按照常理因该是楚王信世家或者淮阴侯世家,但是他的传记是淮阴侯列传。公平吗?或许不公平,但是把他降为列传隐含着一种批评。韩信的出身贫寒,却是一个贵族。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忍让,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显露自己的才华,所以宁愿受胯下之辱,却能在死刑的时候临危不惧,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气。他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在自己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候都没有选择背叛汉,但是天下太平了,他却想着造反。他所做的一切都违背了常理,自立为齐王的时候,蒯通苦口婆心的劝他逐鹿天下,他总是回绝,说明他四军事天才,但是对于时局的把握是那样的不敏感。最后因为反叛,落的三族尽灭。他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机会,虽然留下了名字,但是不能成为智者,于是司马迁将他降为列传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通过三个人的对比,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三个人性格的不同。萧何是一个圆滑的人,很精明,对于大局的判断很有眼光;张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怎么应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刘邦,知道怎么样功成名退;韩信是一个骄傲的人物,他有才华与天赋,却不能够在时局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一再延误了机会,以至于年纪轻轻就断送了性命。


诗书君

这个问题其实挺好理解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史记》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上面就是对《史记》的一个简略的介绍,可以看出“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这里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子孙世袭,二是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很显然萧何和张良是满足这个条件的,萧何谥号“文终侯;张良封留侯,虽然韩信曾被封为齐王,后贬为淮阴侯,但是韩信却没有满足子孙世袭这个条件,韩信最后的下场是身死族灭,更别说子孙世袭了。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 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 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 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辑),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个人觉得,司马迁把韩信放在列传,理由无非如下几点:

一是韩信的下场让他已经不足以放在世家,毕竟韩信没有做到荫蔽子孙,反而是夷灭三族。就这点韩信已经无法和萧何、张良放在一起,至少太史公是这么认为的。

二是韩信最终的下场是由于自己谋逆导致,如果把韩信的位置太高,不是在打高祖的脸吗?这是汉武帝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只有委屈韩信了。

其实这种现象在《史记》中很频繁,比如项羽并没有成为帝王,但是司马迁把项羽放在了本纪,陈胜也没有封为王侯,但是司马迁把他放在世家。所以很多时候,个人觉得这只是司马迁自己心中队长这些人的历史评价而已,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用太过于纠结。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乌江情

韩信虽然立的功劳比较大,但是,他身上是有污点的,毕竟最终的他是被皇家灭了族的。就凭着韩信最后谋反这一点,他就与列入世家擦家而过了。

那么到底韩信有没有谋反呢?

这个话题到现在一直都有争论,他到底是真的谋反了?还是被诬陷的?

好像都有证据,所以争论了两千多年,到现在都很难有一个定论。

说他谋反是基于以下原因:

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的时候,就等同于是把韩信给囚禁在了京城,刘邦的身边。这时候的韩信,可以说活的是想当的郁闷的。

所以,这一段时间,他经常借身体有病为由,而不上朝,因为刘邦对他有芥蒂之心,所以,当年的那些老部下和他的关系也渐渐的生疏了。

这时候韩信的内心肯定是会发生变化的,要是当年听了蒯通之言,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也不至于落了个今天这个地步吧。

若是有这种心态,韩信肯定也会有谋反的心思的。到了陈豨叛变的时候,他和陈豨勾结也不是不可能,毕竟里应外合,是很容易断送掉一个王朝的,再加上韩信的军事才能,这件事,看上去十之八九能成功。

所以,索性最终韩信决定了谋反。

但是,更多的人说韩信是被人诬陷的,他并没有谋反之心。

想当年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的时候,他不反,到了他成了淮阴侯的时候,手下一没兵,二没将,即使想反,他拿什么谋反呢?

在一个就是,史记上记录,他和陈豨私下里互通消息,要里应外合,要灭了大汉王朝。即使有这件事的话,恐怕也是很私密的吧,这件事若是真有,也就是天知地知,韩信知,陈豨知,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所以,基于这一点来说,韩信恐怕是没有谋反的这个实力的吧。很想是别人的诬陷。

不过,历史的真相一旦被淹没,就很难还原当初发生的故事了。吕后就是因为韩信谋反,所以让萧何把他骗到长乐宫杀害的。

也是因为谋反,韩信只能被列入传记。否则依照韩信为大汉立下的功劳,他是最有资格列入世家的。毕竟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基本上都是他打下来的。

这样的功绩举世恐怕在难找出第二个来把,以后历代的将相几乎没有能与之比肩的。


史学达人

诸侯开国乘家,子孙世袭,故称世家,主要记录诸侯王国中门第高贵的大家。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居首功被封为侯,张良也因功被封为侯,都属于开国功臣,荫及子孙,除此之外张良本就是韩国贵族后裔,萧何张良符合世家标准。而韩信的身份十分特殊,是历史上少有的王侯将相都当过的人,王:破齐后被封为齐王后被改封为楚王,侯:淮阴侯,相:曾被封为左丞相,将: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被封为上将军。列传主要记载重要人物生平,纵观韩信一生跌宕起伏,攻必克,战必取,军功赫赫,身居一方诸侯,甚至一度左右楚汉战局。后因猜忌被贬,最终因谋反罪名被害,并被夷族,已无子孙承袭。韩信本非世家大族出身,又无子孙承继,不符合世家标准。如此重要人物,列传也不为过。


Eren19

“世”与“列”是有严格定义的,按照这个定义,韩信只能入“列”,根本没资格入“世”。

世:同根同源,各分支普遍且可持续发展的很好的。即,开创了一个普遍且可持续好的世世代代。

所以,“世”字讲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列,一个个具体细节+肉+刀。肉:自身;刀:决定性的;故,列:对单独某事产生了决定性作用的。引申,一个个独立出现的个体。

所以,对一个朝代的开创和可持续发展有杰出贡献的人,才能入世家。当时具体事上贡献确实非常大,但对朝代普遍且可持续的好没什么贡献的,最多只能入列传。

萧何张良,不仅是助刘邦开创大汉朝的大功臣,而且也是汉朝可持续发展的臣子楷模,所以,必然入世家。

韩信对开创大汉朝的贡献确实非常大,但他这样的臣子,不管是真造反,还是三心二意有心造反,从大汉朝的长治久安、普遍且可持续好的角度看,确实不值得推荐,更不能向他学习,所以,最多入列传。

关注老慢,了解一点真国学


老慢

韩信进入列传的最简单原因是他没有后代留世。尽管他个人军事才华横溢,为刘邦的大汉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但最终他被诛灭九族,无一血脉留世。因此司马迁只能为他个人立传,却不能写世家,因为世家是有几代传承的!


根据司马迁的设计,本纪是写的天子,世家是写的诸侯,列传是写的个人。因此嬴政、刘邦都进入了本纪,而有天子之实的项羽、吕雉也进入了本纪!世家一般是为诸侯写的,比如六国都是世家,萧何、张良都是侯爵且子孙继承了爵位,因此可以进去世家!

韩信尽管也是一方诸侯,爵位最高时是王爵,死前是侯爵,完全有资格进入诸侯世家。但是韩信有叛逆的罪名,且死后没有子孙继承爵位。因此说韩信是诸侯不妥,他更像白起、王翦一样的名将,立为个人传是最合适的!



韩信一代兵仙,具有典型的贵族精神与气质。他军事才能无人能敌,因此高高在上如一尊神,刘邦是用而防之。尽管韩信没有反叛的意愿,但是他有反叛的实力,因此刘邦为了消除潜在威胁,提前诛灭了韩信九族!韩信之死,充分解释了“斯人无罪,怀璧其罪”的含义!


大秦铁鹰剑士

我就不引经据典了,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话给大家讲一下为何韩信入列传,而萧何张良入世家。


首先说下世家列传的区别,世家是记录王侯的事迹以及其子孙承袭的一种文体,简单的说,能入世家的人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王侯,一个是有后代。列传则是单单的记录一个人的事迹,以便于后世可以了解此人的史迹,仅此而已。由此可见,其实区别还是蛮大的。


我们知道,萧何死后被封为“文终侯”,爵位传于后世;张良的祖父和都曾任过韩国的宰相,死后被封为“留侯”,爵位传于后世;而韩信死时仅仅是一个淮阴侯,因谋反而被杀,且被夷三族。由此可见韩信是没有后人传世的,因此无法列入世家。


韩信的军事能力非常强,为刘邦立打江山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大,在军中的威信太高,功高震主,生性多疑的刘邦便想除掉韩信,其实此时的韩信已经被贬为淮阴侯,而且已经没有了兵权,可刘邦依然指使吕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诱杀了一代名将,且灭三族。韩信的死也印证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话!


linux每日谈

韩信没入世家,不是司马迁有偏见,而是韩信没法入世家,尽管司马迁很喜欢韩信,要不是那篇《淮阴侯列传》把韩信的故事写的那么生动,恐怕现代人对韩信也不会那么有好感,只能说韩信是个悲情的人呀。

韩信出身贫寒,但却胸有大志向,尽管穷困潦倒,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剑,为了理想甚至不惜隐忍,从一个无赖的裤裆下钻过去,这就是大用的表现,匹夫见勇拔剑而起挺身而奋斗,这不过是匹夫而已。韩信作为无双的国士,所能承受的绝不是一般匹夫那样,从胯下钻过行,我翱翔九天之鸿鹄,其会与你这燕雀计较,凭我手中的剑取你性命易如反掌,只不过我的志向是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汉朝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韩信来说,同样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刘邦的死党,从沛县跟着刘邦出来的,可以说是嫡系中的嫡系,亲信中的亲信。可是韩信不是,韩信原先是跟着项羽的,看着项羽不行于是投了刘邦,可刘邦也不重用他,于是韩信也决定离开刘邦,但萧何这个西汉建立后被封为功臣第一的人,此刻看打了韩信的价值,于是刘邦打了败仗大家都在逃跑,萧何也跟着跑了,只不过萧何是去追人,他追的就是韩信。

最终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被刘邦以国士待之,从此刘邦的在军事都在中,有了韩信才有了后来一些列的胜利,韩信也位列古代四大名将韩白卫霍之首,一举消灭项羽,为汉朝乃至中国最重要的一次历史走向立下了不世之功。韩信发达了之后,找不到曾经给他饭吃的老妪,于是便把千金置于河中漂流,一饭千金的典故就来于此。成为手握兵权的大元帅,韩信也没有对曾经让他钻胯下的人怎么样,唯有这样的胸襟才能配的起大丈夫真英雄这个称号。

韩进起于萧何最终也死在萧何的计谋之下。到了最后刘邦分封功臣,萧何得了第一,作为刘邦的死党加嫡系,萧何是和大汉王朝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当当年一起大江山的将领都要造反的时候,不管韩信会不会反,刘邦都要除掉他,计谋当然是萧何出的,让刘邦以天子名义到地方巡视,韩信不会带兵朝见的,同当年那次辛苦把他追回来一样,这次同样辛苦的把韩信送进了大牢。

后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什么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可为什么功劳第一的萧何能善终,还能位列世家呢。这里我们无法怨恨萧何,也无法怨恨吕后,甚至都无法怨恨那个最终的决定者刘邦,中国人的智慧无穷,但最终在开过功臣与皇帝之前的斗争上一直都是血腥无比的,唯有一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做的是不见血光,其他的就印证了那句话,历史不忍细看呀。

世家是一个标准,我们后来对世家的理解基本上都是传自与史记,比如《萧相国世家》《吴太伯世家》《留侯世家》《孔子世家》等等,这些都是有许多代传承的,萧何的后代一直在汉朝做高管享爵位,张良的先祖本来就是贵族,到了张良这里更加出名,后代在汉朝也是一直流传。韩信却至此一代,如流星划过天空,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虽然韩信未列世家,但地位却是有目共睹的。

韩信本就是布衣,家族本就无名,只是这一个人犹如皓月,后被处死,后代不享爵位祭祀,基本就断绝了,所以韩信做到了阶级的一次飞跃,做到了一个没有背景的屌丝最大的成功,在史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位列《淮阴侯列传》并且是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就算是没有位列世家,我想也足以告慰韩信这一生了。


昭烈名臣

按正常规则来说,萧何、张良是应该入列传的。因为世家一般都是诸侯王这个级别的,两人并不够格。但是萧何、张良都是对西汉开国有巨大功劳的功臣。出于对他们的尊敬,司马迁破格将他们放在了世家里面。

同样破格进入世家的,还有曹参、周勃、陈平。这三人同样都是西汉开国功臣,贡献非常大。曹参是萧何之后的汉朝丞相,有“萧规曹随”之美誉。而周勃、陈平,在吕氏专权后,又诛杀吕氏,迎立了代王刘恒(即汉文帝)。两人对西汉的稳定功劳很大,所以也进入了世家。

韩信按照道理,也是可以进入世家的。因为他的功劳不亚于萧何、张良。但可惜,他因为拥兵自重,被刘邦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后来又参与了谋反,被吕后、萧何杀死。最后韩信没有善终。虽然韩信的境遇让人同情,但参与谋反,也是他的过错。所以他只能进入列传部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