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奇葩的冷兵器?

周明燕

要说奇葩的冷兵器,动漫影视剧甚至武侠小说中都有锯齿剑,这种兵器其实现实中是有的。

在少林六合门中有一种独特之兵器叫做马牙刺。种兵器的两侧如同马的牙齿般呈现锯齿形状排列,所以得名马牙刺,两边锯齿按照十二个时辰,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进行排列。但是这种武器虽然看着比较凶残,但实际上使用起来并不好上手。因为普通剑刃是平的,招数中有很多兵器相交,略挤开对方兵器就趁机贴着对方兵刃剑刃滑过去刺击对方的招式。这种招式攻守兼备,往往一招就能击伤甚至杀死对手。但是马牙刺有锯齿,往往兵器相交时自身就会被卡住,导致兵器难以抽回再次攻击,也难以使用缠搅一类招式。所以马牙刺的招式另辟蹊径,一般在演练的时候,是右手握住兵刃,而左手握鸡心拳,即中指直接凸出,然后在兵器相碰时主动卡住对方兵器,然后用贴身用拳头击打对方要害,出奇制胜。


有记载的最早期为清朝大将刘德宽擅长使用马牙刺,马牙刺用法“展,抹,钩,剁,劈,压,刺,扎”八法,一手持马牙刺,另一手握成鸡心锤,两手配合,上下翻动。 身法灵巧,刚柔并济,前刺后带,左展右抹,上钩下劈,腾挪闪展。若是没见过这种兵器的人,不知道马牙刺的独特攻击方式,一上来就会吃大亏。


到了民国时期,武林中新出现的自然门将马牙刺的用法流传了下来,当时的自然门的掌门人,武林大侠万籁生先生,就在他的《武术汇宗》里,专门列出一章来详细的记载这种独门兵器的练法。


马牙刺虽然最早只能追溯到清代,但是并不是清代凭空出现的马牙刺,在明朝其实就有和马牙刺非常相近的类似兵器了。要论奇葩程度的话,还在马牙刺之上,因为这种兵器并不是金属制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剑。这就是明代皇帝御用的鱼骨剑。

明代皇帝御用的这三把鱼骨剑可以看到,和马牙刺就非常相近,除了没有尖头导致刺击这类招式估计没法使用,其他大致的用法应该跟马牙刺并无太大区别。而且从图上来看可以看出虽然人工有修饰剑柄,但是鱼骨剑的剑身很明显是天然形成的武器。鱼骨剑的剑身两侧的刺显然不是人工镶嵌,而是自然长出来的。看到这里,肯定有人疑惑,这到底是什么鱼的骨头,竟然能形成这种天然的武器?这里我就可以告诉大家,这种鱼叫做锯鳐。


锯鳐这种生物早在白垩纪就已经出现了,它们在恐龙灭绝之后依然幸存了下来,但是到今天因为人类的捕杀以及栖息的河流以及海洋环境受到污染,锯鳐的数量已经不多了,已经属于极度濒危的物种了。锯鳐一般来说主要栖息在浅海,也有些品种会进入江、河、湖泊、甚至定居于淡水中并进行繁殖。一般来说锯鳐是在海水和淡水中交替生活的一种水生生物。


锯鳐的长吻本身就是它自己的武器,它的长吻能够在水中将猎物身体切成数块,它们就像人类剑士一样勇猛,锯鳐通常会冲进鱼群中疯狂地摆动它头部的长吻进行杀戮,然后吃掉被切碎以及受伤的鱼。


锯鳐的体型因为品种和生长时间不同有大也有小,目前来说已知的锯鳐最长可达7米左右。一般来说锯鳐的长吻占身体全长的三分之一,这么算下来七米长的锯鳐它的长吻就有2.33米,比姚明都高。如果做成武器的话,装上柄就更长了,估计这么大的鱼骨剑没人能挥的起来。不过常见的锯鳐很少有十分巨大的体型,一般来说都比较小。之前明代皇帝御用鱼骨剑那么大的其实都是比较少见了。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进贡给皇家作为皇帝御用的武器。一般常见的锯鳐的体型,它的长吻最多只能拿来当个短剑。


锯鳐这种生物如同海中的剑士,它的长吻大概不管是什么人看到都会立刻想到那是可以做成犀利的武器的宝贵材料。所以不仅中国有用锯鳐长吻做的武器,就算西方也有用锯鳐长吻做的巨剑。只是西方并没有发展出,中国的马牙刺这类金属的奇门兵器。


人渣啸西风

继昨天的最美冷兵器之后,今天给大家来说说那些长得贼奇葩的冷兵器。

马克胡特

阿兹特克人的独特兵器,形似锯子的双刃剑,由于阿兹特克文明的冶铁技术落后,所以马克胡特其实是一根长约90cm—120cm的木棍。但剑身镶嵌着锋利无比的黑曜石片,这样同样威力很大。现在马克胡特已无真品,最后一件真品放在博物馆中,一八八四年一次火灾而被烧毁了。



三刃飞镰

三刃飞镰,是非洲强悍的原住民Azande人使用的兵器,有强大的杀伤力,即可用于近身格斗也能用于投掷。



纳卡爪

这个长得像八戒用得钉耙的,属于指关节上的武器,此武器是通过虎爪而得到启发,大多是女性使用。



流星锤

我想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流星锤太多武侠小说里出现过,每次看到都会想,这么重怎么甩得起来。



锁镰

真的不愧是日本人发明出来的,外形,emm,够SM,哈哈。这是日本古武术中独特的奇门兵器之一,其功能长短互配,软(兵器)硬(兵器)合一,攻击范围兼顾远近距离,练习使用需要较高的功底,否则难以自如控制。锁镰的形制是在长柄镰刀的刃背上装有带长索锁链的铁锤或铁球(类似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流星锤)。



其实还有好多长相奇葩的兵器哟,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奇葩冷兵器的答案哟。也希望我的回答能带给大家帮助,喜欢的话点一点关注吧,也可以分享给身边的伙伴哟。


逗比逗比逗比逗比逗

说道奇葩冷兵器不能不提到下面这件兵器,这件兵器不但外形奇葩,名字奇葩,而且在战场上的杀伤力非常有限,但它却在明朝抗倭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说它是抗倭功臣也不为过。

这件兵器名字叫狼筅(xian,3声)。

狼筅长什么样呢?好像一根常常的树枝,一端是供人手持的长杆,另一端则是大量的枝枝丫丫。大概是下图这个样子:

这是纪录片里对狼筅的实物还原: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这个看起长枪不像长枪,扫帚不像扫帚的东西,连基本的携带上战场都非常不方便,更何况用它去打仗呢?

这就要从戚继光抗倭说起了。

大家知道,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屡遭倭寇侵扰。这些倭寇往往都身怀锋利的倭刀,对当时明军的制式武器长枪有克制作用(往往一刀就能斩断长枪枪头,让长枪变成杀伤力骤减的棍棒)。再加上倭寇单兵作战能力强,而且机动灵活,以及东南沿海丘陵和密林环境并不利于军队大规模围剿,往往与倭寇都是小规模接触战,所以在这种情境之下,抗倭一开始非常不顺利。

在这种情况下,担任抗倭总指挥的戚继光痛定思痛,思考提升明军战斗力,在小规模接触战克制倭寇的方法。

狼筅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当时戚继光为了克制倭寇,创立了著名阵法鸳鸯阵。

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除了负责攻击的长枪手、镗钯(类似叉子的武器)手、短刀手或者火铳、弓箭手之外,每个鸳鸯阵队伍中都有四个专门负责防御的士兵,其中两个盾牌手(一个长盾一个藤盾)负责防御倭寇的箭矢、火铳等远程攻击,而另外两个,则是专门防御敌人倭刀攻击的狼筅手了。

原来,狼筅正是戚继光制作的防御型武器,他命令戚家军里的工匠选择南方坚韧的毛竹,把毛竹截成约3米一根,把顶部一端削尖,又保留靠近顶部的尖锐的枝桠,还在顶部和枝桠上安装利刃。经过改造后的狼筅顿时让倭寇号称削金断玉的倭刀失去了作用,这其中的原理在哪里呢。

原因有3点:

1.因为毛竹具有较强的韧性,加上面向敌人一端拥有众多的枝桠,让倭寇很难一刀清除所有枝桠,突破鸳鸯阵阵型。

2.狼筅分散的枝桠能够起到阻挡倭寇视线的作用,降低他们远程攻击(弓箭、火铳)的准确性,便于鸳鸯阵里的盾牌手挡住所有远程攻击。

3.而狼筅3米的长度,又足以让明军站在安全位置,不用担心被倭寇的长枪、倭刀等近战武器伤害到。

所以倭寇要想突破鸳鸯阵,必须先破掉狼筅,但是在这个时间空档里,明军的攻击人员可不是吃素的,往往长短冷兵器组合出击,再配合后方的弓箭与火铳,就能在一个照面灭掉冲在最前面的倭寇,然后冷兵器攻击手再次安全退回狼筅手背后。如此往复,就能毫发无伤地全歼倭寇。


在11人鸳鸯阵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阵,变成3人阵或者5人阵。但是不管哪个阵型,狼筅都在防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可以说正是靠着狼筅的功劳,戚家军才能在之后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


到了今天,虽然狼筅这个奇葩兵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东南沿海一些地方为了纪念戚家军抗倭的攻击,还会有狼筅与鸳鸯阵的模拟战斗表演。


狮子安纳金

【中国奇葩冷兵器

▲不算奇葩,不过比较少见。

▲绳镖

狼牙棒▲

▲戣

▲乾坤圈

▲汉代 勾镶

▲三尖两刃刀,演义小说里名将常见使用(如杨戬),比较难用。

▲峨眉刺、月牙刺

▲九节鞭

▲抓



【国外奇葩冷兵器】

▲日本江户时代警察

▲中世纪欧洲因剑术风行产生的挡格匕首,一般拿在左手挡格或绞断敌人兵刃。

▲印度战斧 印度古代军人的常用武器。

▲印度教徒用 羊角武器(左)

▲马克胡特

▲日本 七枝(支)刀,又名六叉之剑

▲印度剑鞭

▲印度 断月镖(Katariya

问题咨询可私信~


冷兵器

第一眼看上去非常像中国古代的胡琴,但其实它是一把杀人利器。它叫马克胡特,用黑曜石打造而成,刀刃及其锋利。



像刀不是刀,其实它是一把改良过后的剑。卡塔尔短剑,印度北部的一种短剑,刀身宽而锋利,柄呈H形,可作战斗狩猎之用。



手甲钩,类似于金刚狼的l利爪,握着手里,能出其不意的伤人。虽然看上去不结实,当然也确实不结实,但是它却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



古埃及镰状剑:长约50—60cm,由于古埃及冶铁技术并不发达,所以多为青铜材质。即能装饰,又能当武器。



手腕刀:这是在乌干达发现的一种古代武器。



流星锤:流星锤,是一种将金属锤头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非男人,不可用。



锁镰:是在日本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改自农用镰刀的武器,被忍者广泛使用。



扇子也可以是一种武器,铁扇在日本通常是由女忍者使用,在王者荣耀里小乔使用的就是扇子武器。



查克拉,源于梵语,意为“轮状物”,印度武器。相信很多人都应该对这个武器很熟悉,金轮法王使用的就是类似这样的武器。


璞需勤

我知道肯定会有人出来说,兵器越怪死的越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