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時代,數千年來一直實行皇帝專權統治天下的模式。皇帝作為封建統治階層的最高代表人物,高居等級金字塔的最高端,俯視眾生至高無上,擁有最為強大的權力,和最為豐厚的財富,即所謂的天下之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全天下的億兆百姓,都必須對皇帝的權威恭恭敬敬,服從統治。
然而到了明朝末年,卻發生了一件奇特之事,完全顛覆了這種觀點。明朝一皇帝金口玉言傳下口諭,命令凡是朱家子孫後代,路過兩個縣城時,必須對老百姓恭敬行禮,即使面對一個三尺高的娃娃也不能例外。這在崇尚皇權、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堪稱一件奇聞。那麼這兩縣的老百姓究竟幹了什麼,竟然能使得九重至尊的皇帝都紆尊降貴,禮敬普通百姓?
此事還要從清軍入關說起。崇禎十七年,多爾袞率領大軍勾結漢奸吳三桂,浩浩蕩蕩開進山海關,佔據京師,定鼎中原。縱橫天下十餘載的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勢力,在剽悍絕倫的八旗鐵騎攻擊下,轉眼間土崩瓦解。前明的文武大臣和軍隊,眼看明朝大勢已去,大部分都改旗易幟,背棄了故國,轉而賣身投靠清朝,使得清朝得以迅速壯大,在很短時間內就把北方反清勢力基本肅清。
崇禎死後,明朝宗室親王在忠於大明的臣民擁戴下,陸續在南方建立弘光、隆武、永曆等幾個小朝廷,使明朝統治得以艱難延續下來。志在天下的清朝統治者,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立即整頓甲兵揮師南下,渡過大江,想一舉平定南方。然而讓志得意滿的多爾袞沒想到的是,明朝的朝廷武裝力量不堪一擊,民間百姓的反清浪潮,卻風起雲湧,波瀾壯闊。
順治三年五月,清軍一支隊伍,在提督張天祿、總兵於永綬等人帶領下,掃蕩徽州地區。光聽名字就可知道,他們都是前明降將。涇縣的縣令尹民興,誓死效忠大明,動員涇縣百姓組織義軍,憑城固守,寧死不肯投降,要與清軍決一死戰。清將張天祿急於在新主子面前立功報效,立即對涇縣發起猛攻,結果遭到涇縣義軍的拼死反擊,傷亡慘重。
張天祿惱羞成怒,從後方調來大炮,猛轟縣城,清軍的兵力武器都佔絕對優勢,最終攻破縣城。為了報復涇縣義軍的反抗,清軍對城內被俘軍民百姓,大開殺戒,大肆燒殺劫掠,使得城中百姓死傷殆盡,遍野哀鴻。根據《明清史料》記載,涇縣之屠後,城中人口銳減,僅存不足百人,一座繁華小縣幾乎被徹底摧毀。
除了涇縣,整個江南反清復明運動中,還有一個地方格外引人注目。這個地方就是江陰。順治二年,清兵南下進攻江陰,在這裡遭到了一次極為猛烈的反擊。江陰軍民在前明官吏閻應元、陳明遇等人帶領下,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為保衛江陰,與兇悍的清朝大軍展開殊死拼殺。在清軍重兵圍攻之下,江陰義軍整整堅守八十餘天,方才被攻陷。作為報復,清軍對江陰城百姓也進行了一次殘酷的屠戮,死傷之慘重觸目驚心。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涇縣、江陰軍民在國破家亡之際,不顧生死保家衛國,面對清軍的屠刀,顯示出鐵骨錚錚的氣節和捨生取義的英風,天下人對他們無不讚譽有加。《所知錄》記載,當時的南明皇帝隆武帝雖遠在福建,也聽說了兩縣百姓英勇事蹟,“極獎忠義,聞江陰、涇縣人,以守城拒敵被屠”,非常感動,當場傳下口諭:“吾家子孫過此兩縣,三尺童子亦當禮而敬之”。讓明朝朱姓皇族後人,如果路過這兩個縣,一定要對百姓們致敬,即使面對一個三尺高的童子也應恭敬行禮,表達對他們忠勇氣節的讚佩。
閱讀更多 歷史江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