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輪貿易談判結束 國內玉米、大豆市場形勢或生變

清明節前,我國將大豆列入了貿易反擊的清單。一個月後,美國人在意識到敲詐不容易實現後,打算換個姿態繼續做生意,於是貿易談判團來了。作為回應,我國在黑龍江、吉林公佈了《關於擴大大豆麵積種植的通知》,不僅使傳聞已久的大豆補貼終於有了兌現,同時還明確指出大豆的擴種面積水平,從文件中的明確的任務目標和措辭來看,分量不輕。

首輪貿易談判結束 國內玉米、大豆市場形勢或生變

國玉米、大豆種植比例的重新分配或在一定程度上提振秋收後我國玉米市場行情。雖然之前有機構普遍預測2017年玉米價格帶來的紅利將推動2018年玉米種植面積明顯提升,筆者早先也認為所謂的大豆補貼高於玉米這樣相對單純的說法也難對大豆種植意向帶來太多幫助,包括種業會議中認為2018玉米的種植面積將提升1400萬畝。

但隨著關於提高大豆種植面積的具體政策發佈,未來實際情況很有可能出大豆麵積再增加,同時擠壓玉米麵積的增幅水平,即便是在政策公佈時間偏晚,一些種子農資已經採購部署的前提下。在美國大豆被貼上貿易制裁的標籤後,我國就停止了美豆的進口,可見從高層到下游的貿易進口企業,對相關政策的執行力是非常到位的,由此不難推斷公佈的大豆種植政策也定然會得到比較好的執行。

若如此,在不考慮其它因素的前提下,秋後我國玉米總產量或僅在2017年基礎上保持穩定或出現有限幅度的增加。按照國家不干預玉米市場化發展的邏輯,屆時新玉米上市,臨儲拍賣停歇,玉米的產量水平一定程度上對總體行情是有利好幫助的。在這樣的政策、市場因素交織下,國內玉米大豆的實際種植水平,恐怕也是不少分析師比較撓頭的一件事情,春播後各機構的考察和調研結果,也將給玉米期貨行情帶來新的元素。

首輪貿易談判結束 國內玉米、大豆市場形勢或生變

上週,中美第一次貿易談判結束,如不少分析人士所料,2天的會議取得的效果似乎不大。如果瞭解美國代表團的談判目標,這樣的談判不談也罷。儘管如此,筆者還是認為這次談判取得了不小進展,至少恢復了一條常規的中美對話機制。在一段時期之內,雙方的貿易和經濟往來可能不會再出現硬碰硬的強勢對壘,討價還價下,大豆貿易出現緩和恢復存在較大可能。畢竟,如果未來貿易對話後需要提高美國產品的進口水平,無論是買飛機還是買汽車,都不如買大豆更為實際。

儘管當前高層和相關政策已經開始重視大豆的分量,但短時期內實現大豆規模和結構上的調整還是比較困難的,即便按照文件中指定的種植面積來計算,仍然會有一定的需求缺口存在。重新規劃大豆生產佈局,還需要再未來幾年中逐漸發力和改變,而如果中美貿易緩和,我國的大豆行情,也必然還將迎來一次比較大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