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

讓孩子能正確面對挫折,就是讓孩子掌握應對挫折的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有兩種人能經受考驗:一種是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另一種雖沒有逆境可言,但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心胸開闊,有堅強的個性。

現在的孩子,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沒有遇到過逆境。要想讓這些孩子成才,讓他們學會正確地應對挫折,便成了挫折教育的重點。

現在的孩子,生活較其父母要優裕得多,但其心理承受力卻並不比父母強。飽經風霜的老人,在心理承受方面就有優勢,就因為經歷得太多,具有豐富的經驗。而孩子沒有鍛鍊和體驗,遇逆境就不知如何應付。

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挫折是一種財富,是成功必然經歷的階段。因此,父母必須指導孩子學會直面挫折。

解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

一、培養孩子的好勝心,是“挫折教育”的基礎和起點。

好勝心的培養需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激發孩子的自尊自信:多對孩子進行正面鼓勵,使孩子經常感受到自己的成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放手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實踐,允許孩子有廣泛探索的自由。

為了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我國老一輩革命家、軍事家葉挺同志常常讓孩子們到困難中去磨鍊。

一次,學校組織野營。初中的同學都要到城郊住3天,自己架帳篷、做飯。這事讓葉挺知道了,希望兒子葉正大也去。當時,葉正大才9歲,從未離開過媽媽,什麼事也不懂。為了使兒子能有這次鍛鍊的機會,葉挺特地跑到校長面前一再要求,最後取得了同意。

葉正大想到要和初中生一塊去野營3天,一個熟人也沒有,害怕被同學欺侮;如不去,又怕爸爸生氣,所以只好硬著頭皮去了。

最初,葉正大害羞,不習慣,不敢和高年級同學講話,但肚子餓的時候,慢慢地就和同一組的老大哥們說話了。

到了第二天,人家能做的事,他都跟著大家去做。他不再怕羞,並且還學會了洗菜、切菜、支帳篷。

葉挺同志教子鍛鍊的事例,值得我們借鑑。

解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

二、要給孩子提供適度的挫折情境,增強耐挫力。

挫折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難以避免的。相同的情境,一些人能泰然處之,而對另一些人卻構成了挫折。形成這種個體差異的原因,主要與挫折耐受力有關。挫折耐受力是指個人在遭受打擊後免於行為失常的能力,亦即個人承受環境打擊或經得起挫折的能力。增強這種能力,是進行挫折教育的目的。而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我們讓孩子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磨鍊。教育孩子適應和爭取改變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挫折。

這裡,不妨舉美國洛克菲勒集團創始人老約翰為孩子提供挫折情境的例子。

老約翰只有一個兒子——小約翰。有一次,他張開雙臂,叫兒子跨越椅子跳到懷裡來,小約翰聽到父親呼喚,高興地衝過來。但老約翰迅速把雙臂移開,小約翰重重地摔在地上。對著發怔的兒子,老約翰意味深長地告誡兒子:在生活道路上,什麼都會發生。

老約翰的做法雖有些過分,但他為了讓孩子明白和接受挫折,有意在日常生活中創設挫折情境,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解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

而以下3點,對父母們應會很有啟發。

  • 1、家長思維不要絕對。

要讓孩子多渠道思考問題,不要把人生的希望放在“必須”和“唯一”的賭注上;一旦失利,就無法承受。要從絕對化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像有的家長教育高考落榜的孩子——“榜上無名,腳下有路”。就避開了“必須”“一定”等絕對概念的左右,取得了好的教育效果。

有這樣一個女孩子,上小學時一直學習很努力,成績也不錯。媽媽一天到晚地說:“好好學習,一定要考上好中學,考不上好中學就沒有出路。”在媽媽的督促和自己的努力下,她如願以償,考上了理想的中學。媽媽又說:“你在班裡的成績要進入前10名,否則就沒有發展前途。”這個女孩子不懈努力,進入了前10名。媽媽又說:“你得爭第一,這就是出路。”很自然,接下來媽媽會要求考大學,考名牌大學,否則就一事無成。

這個女孩子就在媽媽無休止的要求中艱難地成長。

她在日記中寫道:

“媽媽無止境地加碼,壓得我實在喘不過氣來 每當我實現了媽媽的願望,媽媽就高興極了,此刻我就成了天上的星星;當我失敗,沒達到媽媽的要求,我就成了地上的狗熊,無休止的奚落就會劈頭蓋臉地撲來。

“多少年來,在我的心中只有第一,必須第一,無數個第一整天在追趕著我,我真是太累了 ”

試想,這樣的孩子一旦失利會怎樣呢?

家長把進大學深造,看做是孩子的唯一出路。很自然,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接受家長的思想,一心一意,努力奮鬥,為上大學而學。那麼,在競爭激烈、強手如林的考生中,如果孩子一旦失利,沒有邁進大學的校門,那你想他會有出路嗎?他還會有希望嗎?因為他把出路和希望都寄託在“一定”或“必須”上了,因而後果可想而知。

中考、高考失利,自殺、出走的事例還少嗎?這還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解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

  • 2、讓孩子遇事常想別人。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只想個人利益,不想個人責任,更少關注他人、為他人著想,就會患得患失,心理失去平衡。而多想別人的利益就會明確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就會無私無畏,“心底無私天地寬”。比如,有的孩子動不動就出走,動不動就自殺,他們從不顧及這樣做家長、老師、社會會怎樣;有的孩子在家裡看電視,往前面一站,只顧自己合適,哪管後面的父母能否看得見;有的孩子十分霸道,只要自己想看的,過去就調臺,從不尊重別人的選擇。

所以,建議家長,在培養孩子時,要教育孩子多念別人的好處,多看別人的長處,多想別人的難處,多給別人益處,強化為他人服務的觀點,即四“多”一“強化”的做人原則。

一位教育工作者問一些學生,在學校最大的苦惱是什麼?除學習負擔重以外,相當一部分孩子說,和同學處不好關係。所以,怎樣創造和諧的環境是至關重要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煩惱,所以讓孩子當聰明人,在自己的環境裡努力創造一個和諧的氛圍,使身體好起來,心情愉快起來,重在創造和諧。要想自己生活自在,首先應該讓別人生活自在,原諒別人的過失,理解別人的難處。好事都是伴隨著和諧而來的,創造和諧在自己,不在環境,不在別人。

應該告訴孩子,真誠是這個世界上最應該值得珍惜的東西。闖蕩人生,你只要攜帶上“真誠”這個簡單的行李,就可以上路了。要讓孩子從小樹立這個觀念。

解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養

  • 3、引導孩子平時廣交朋友。

有的孩子,在家與父母意見相悖,發生分歧,父母無休止地嘮叨、訓斥、指責,使他感到壓抑、無助。在他的眼裡,此刻的家已失去了往日的溫暖。人都有偏激、固執、失衡的一面;此時的他不理解父母的訓斥、責備中的愛護和期待,而只是一味強調眼前的不解。這時,如果他把自己的苦惱、不解與朋友交談發洩,就能分解他的憂愁,平靜他的情緒。若有善解人意、開明豁達的朋友,開導他理解父母的愛護和關心,那本來屬於不開心的苦惱以及對父母的責怪,也許就會轉化為對父母的理解和感激。這樣,不僅鍛鍊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而且也提高了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