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山中宰相”指的是谁?

戏曲说

自问自答,“山中宰相”是南朝的陶弘景,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朝野之外,却能决断朝中事物的牛人。

《南史·陶弘景传》中记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在当时,他深受梁武帝萧衍的信任,虽然他对当官不感冒,但梁武帝有很多关于国家大事,都要向他咨询,所以他虽然不当官,但是当时人们都叫他“山中宰相”。

陶弘景是当时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人,博览群书,对医学的贡献很大。

陶家在当时是世代习医和习武,陶弘景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

他把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又进而把两者合二为一,著成《本草经集注》,书中共收药物730中,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陶弘景是中医史上,特别有影响力的一个人,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戏曲说

“山中宰相”比喻那些隐居的有才能的贤士,即隐居的高贤。

而在历史上,“山中宰相”则指南朝梁时的陶弘景。

纪念陶弘景的石像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居士,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书法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陶弘景这个人小时候就是个神通,四五岁时便开始读一些经典之作,未满十岁,就读了《礼记》《周易》《春秋》这些难懂的经书,后来担任了王爷的侍读。

当时陶弘景所撰的各类官方文件,同行中奉为定式,足见此人的才华与能力。然而他尽管才高八斗,做的官却都是没有实权的,于是才华得不到展现的陶弘景开始了隐居生活。

因为羡慕年少读书时,书中遇见的那些隐士,于是陶弘景辞了官职,跑到了茅山(现在江苏句容)开始了修道,茅山是洞天福地之一,陶弘景以茅山为“华阳之天”,自号“华阳居士”。


茅山景区和陶弘景塑像

隐居之后的陶弘景恰逢梁武帝立国,萧衍初夺得大权预备立国,但取什么朝代名称,一时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据当时流传的童谣和预卜吉凶的书籍,说其国号应当是“水刃木处”,拼起来是“梁”字,萧衍采纳了他的建议,定国号为梁。

后来每逢朝中有大事,有拿不定主意的事,梁武帝总会派使者,持着书信,询问陶弘景。有记载说,使者有时经常来,甚至来的使车和回去的使车能远远的望见。

频繁来往次数,使得陶弘景虽不为官,不在朝,仍能处理解决国家大事,唐.李延寿《南史·陶弘景传》:“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这便是陶弘景“山中宰相”的由来


陶弘景的才能不止在政治中有体现,在其他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

陶弘景自己勤于撰述,写有道教教理、历史、养生等方面的著作多种。其中像《神农本草集注》是中国药物学的重要著作,《养性延命录》是养生学方面的著作,《效验方》、《肘后百一方》是中医学方面的著作,在历史上都有相当的影响。



西风浊酒

山中宰相,指的是南朝梁时陶弘景,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其人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梁武帝在位时,朝廷的使者经常带着皇帝的信件风尘仆仆地前往茅山,得了回书又急匆匆赶回,有时遇有重大事件,往来频繁。

《南史》: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国号未定,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后来武帝欲聘弘景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见图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然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帝与弘景之间,书信不绝,月常数信。帝每得其书,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大道之光

历史上的“山中宰相”指的是南北朝时南朝梁时的陶弘景。据说梁武帝很欣赏陶弘景的才情和能力,屡次邀他出仕做官,逼急了,有一次陶弘景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带去呈给梁武帝。画中一牛悠闲散放在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头,有人执着鞭子在驱赶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着说道:“这人没有什么荣华富贵的欲念,看来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着尾巴自由爬行的乌龟。陶弘景想游戏于山水之间,忘情于烟波浩渺之中。

对于这种视金钱如粪土,视仕途为畏途的世外高人,梁武帝还真拿他没办法。据说陶弘景出身医学世家,对本草纲目颇有研究,古代医学家和练丹学家一脉相承。由此陶弘景也是练丹高手。

陶弘景从小熟读诸子百家之书,及长,遍历祖国的山山水水,由于受葛洪的《神仙传》的影响,陶弘景三十六岁辞官隐居句容茅山。

【茅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与常州市金坛区交界处,南北约长10公里,东西约宽5公里,面积50多平方公里。 它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

陶弘景醉心于山水之间,想避居世外桃源,想不染指滚滚红尘不可得,虽然他对梁武帝的多次赠官不受,但梁武帝有关国家大事要向他求教,他都乐意解疑答惑,据说梁武帝派人把咨询的问题写好后,等把陶弘景的答案还没快递到京城,第二个问题就到了,如此络绎不绝,来来往往好不热闹。这就是山中宰相繁忙办公的真实写照。


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的″山中宰相"指的是谁?

历史上的“山中宰相″南朝陶弘景。梁武帝萧衍很信任他,一些国家重大决策都要咨询陶弘景。当时的人们就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指不在朝中为宰相,而他的建议和宰相同样的人。能被称之山中宰相这样的人,就有过于平常人的地方。知识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个世外高人。因为无欲无求。,

和梁武帝萧衍没有利益关系。所以他的建议会实事求是说真话。

是一个不在其位,而能谋其政的人物。


观世音菩萨62

山中宰相指的是陶弘景。说起陶弘景很多人或许陌生,但说起茅山道士,相信很多人都有耳闻。陶弘景便是茅山派的创始人。

梁武帝没称帝时,就跟陶弘景是好友,他深知陶弘景的本事,梁武帝称帝后,当然想让陶弘景帮他。不过陶弘景早已隐居茅山,做了道士。梁武帝几次请陶弘景出山,都未能如愿。

虽然梁武帝没能让陶弘景出山,但每次有大事难事需要决断,都会派使者去请教陶弘景,于是乎,一个隐居的道士,居然能左右朝局。陶弘景也因此被称为山中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