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话母亲,历史上那些关于“母亲”的称呼

“母亲节”这节日是从西方流传过来的,既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也就是今天。“母亲节”,这是一个源于古希腊时代,在近代定型于美国的节日。在当下的我国社会,已经接受并认可了这个节日,毕竟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里,孝道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母亲节”作为一个承载儿女对母亲情感的日子,被接受也是必然的。

“母”这个字,最开始代表“母亲”的意思,始于商朝时代。“母”这个字是在甲骨文的书写方式上,是“女”字加上两点,是哺乳期女性的意思。再往后出现的“母亲”,则是“母”字的出现后而延伸出来的。

“母亲节”话母亲,历史上那些关于“母亲”的称呼

我们后世对母亲的另一个称呼是个“妈”字。在三国时期,《广雅.释亲》说:“妈”,母也。”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中还出现了“爸”这个字。

在两晋时代,出现了另一个代表母亲意思的字,它差不多是紧跟着“妈”这个字出现的,这是一个“姥”字(发音跟“母”一样)。《孔雀东南飞》里就提到“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里的“姥”字的意思就是指的母亲。

“母亲节”话母亲,历史上那些关于“母亲”的称呼

一般来说,在书面上,母、姥这两个字出现的最多,而在口语中,两晋时期的古人一般都使用“妈”这个称呼。

用“妈”来称呼母亲持续了大概1000多年,而我们现代称呼母亲用的“妈妈”这样的叠音词,有的学者说是从西方传来的,其实这是错误的,早在南宋“妈妈”就被用来称呼母亲了。

“母亲节”话母亲,历史上那些关于“母亲”的称呼

南宋时期“妈妈”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是与“爹爹”呼应的。诗人汪应辰曾经写到:“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之奠”

也就是说从宋元开始,“妈妈”这个词大量的出现在民间称呼以及各种文学作品中。“妈妈”一词的普及应用,可能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他们对母亲的称呼,给中原社会百姓产生了影响。

“母亲节”话母亲,历史上那些关于“母亲”的称呼

“妈妈”这个词,虽然在这个时期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此后的500年里,不仅是“母亲”的含义,还有其他许多不同的用法。

《清凌波志》中,“妈妈”被用来称呼年纪比较大的妻子。而《席上腐谈》中又说“今人称妇人为妈妈”。就是说“妈妈”用来指代已婚妇女,同时这被用来称呼“祖母”“曾祖母”等。比如《四朝见闻录》就记载,南宋“宋宁宗”就称呼自己的曾祖母为“大妈妈”。其实“妈妈”一词还有一种含义就是指妓院里的“老鸨子”《大宋宣和遗事》中名妓李师师就称呼“老鸨子”为妈妈,小说《水浒传》中对“老鸨子”也称为妈妈。

“母亲节”话母亲,历史上那些关于“母亲”的称呼

宋元时代,对母亲还有另一个称呼,而且被广泛使用,这就是“娘”这个字。北方人基本用“娘”这个称呼,而南方人“妈”和“娘”都用。其实“娘”这个称呼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但是它是用来称呼小姑娘的,比如“小娘子”,或者恶俗点的“小娘们儿”等。

“母亲节”话母亲,历史上那些关于“母亲”的称呼

在元代,还出现了一个母亲的称呼,叫“奶奶”,这在当时南北方都有出现,甚至现代在山西陕西等一些地方,还保留着用“奶奶”来称呼母亲的习惯。

综上,中国历史博大,每个时期对母亲的称呼也不尽相同。母亲是伟大的,在这里我祝愿天下的母亲们身体健康、平安喜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