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1. 保險行業概述

保險是經營風險的一種特殊行業,通過承擔和分散風險來保障個人或單位的經濟安全和社會安定,由於大部分人都是風險厭惡者,為了規避風險,人們有意願支付一定的費用來進行風險轉移,於是保險行業應運而生。簡單來說,保險是通過契約形式確立雙方的經濟關係,以繳納保險費建立起來的保險基金,對保險合同規定範圍內的災害事故所造成的損失,進行經濟補償或給付的一種經濟形式。

保險以特定風險為經營對象、為人們提供風險保障的一種特殊的制度安排,既是一種風險轉移的機制,也是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作為特殊的金融行業,保險業具有經營週期長、投資需求廣泛、利潤率相對穩定的特點,需要以不斷創新來推動行業發展的金融產業。

保險一般分為人身險和財產保險兩大類(見圖表1)。人身險,指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對象,簡單講是以”人”為保險對象,包括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當人們遭受不幸事故或因疾病、年老以致喪失工作能力、傷殘、死亡或年老退休時,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給付保險金或年金,以解決被保險人的經濟困難。財產保險是以財產及及其相關利益為保險對象,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等。簡單講是以“物”為保險對象。

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圖表1 保險的傳統分類

保險營銷渠道可分為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這兩類渠道的利弊分析比較詳見下圖表2,每個公司會根據外部的大環境和自身的特徵來抉擇適合本公司的營銷渠道。

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圖表2 保險行業營銷渠道分析

保險公司利潤模式由兩大部分構成,分別是保費收入和投資收益。即業內常說的保險要靠兩個輪子走路,保費收入與投資收益成為推動公司業績上漲的動力,保費收入的賺錢效應將能夠抵擋一部分投資收益下滑帶來的對淨資產的影響。其風險是由於高權益類資產佔比的特性,當市場出現深幅調整時,保費收入的賺錢效則無法體現。所以雙輪驅動才是保險公司健康的盈利模式。

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圖表3 保險的利潤模式

壽險公司通過保險和投資業務創造價值。承保業務、投資業務和管理費收入是公司主要的三個利潤來源(見圖表4)。過去壽險公司主要專注於防範死亡風險,如今則提供全方位壽險(如死亡險、疾病險和長壽險)和金融市場保險。盈利影響因素因產品類型而差異顯著。承保表現和投資收益已然成為以壽險為主的產品利潤的主要來源,長期產品的盈利更加依賴於後者。對於有保障的儲蓄型產品,投資收益非常重要。而對於沒有最低投資收益保障且壽險風險有限的儲蓄型產品,如投資連結保單或可變壽險保單,管理費收入則是主要的利潤影響因素。

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圖表4 壽險的利潤來源

2. 全球保險行業現狀

保險是金融領域中最穩健和保守的行業。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由低到高的五個層面,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隨著社會發展進步和個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費需求也變得多樣化,對自身的人身保障需求和個人財產的保障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從而拉動了保險需求的快速增長。

除了2013年,在最近幾年中全球總保費與GDP的比率基本維持上升趨勢(見圖表5),展現了保險行業穩定發展的態勢。

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圖表5 總保費與GDP比率[1]

從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直接保費收入的份額來看,發達市場一直佔據絕對優勢,新興市場保費規模雖有所增長,但與發達市場的絕對差距依然懸殊。隨著新興市場的不斷髮展,可以猜想在不久的未來,保險行業在新興市場將會有蓬勃的發展,因此各大保險公司紛紛積極部署在新興市場發展的戰略佈局,試圖搶佔先機。

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圖表6 新興市場與發達市場的保險份額比較[2]

縱觀1980年至今全球保險保費規模的變化,除了個別年限,全球保費規模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在1987年之前,保費規模發展的最為迅猛,增長速度超過10%。

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圖表7 全球保險保費規模[3]

下面我們將保費具體分拆為壽險保費和非壽險保費,來比較二者的規模變化情況(見圖表8)。可以發現,在1990年以前,壽險保費的增速顯著高於非壽險保費的增速,在1990年之後,壽險保費的增速和非壽險保費的增速此起彼伏。總體而言,壽險保費的總體規模大於非壽險保費的總體規模。

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圖表8 全球壽險和非壽險保費規模[4]

瞭解保險行業基本的發展趨勢後,我們聚焦到具體的保險公司。圖表9展示了全球保險市值前十的企業。在這十家企業中,僅有美國國際集團和大都會集團的市值不增反降,分別下降了25%和15%;其中中國平安市值增長率最大,高達97%。就分佈區域而言,除了平安、國壽、太保三家中國本土保險公司外,友邦、安聯、安盛、丘博、保誠、AIG、大都會七家全部在中國大陸有保險業務或合資成立保險公司。

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圖表9 2017年全球保險行業市值50強 單位:人民幣(億元)[5]

3. 相互保險

相互保險是指有相同風險保障需求的投保人,在平等自願、民主管理的基礎上,以互相幫助、共攤風險為目的,為自己辦理保險的經濟活動。相互保險不以盈利為目的,天然的與保險分散風險、互助共濟的特徵相契合。

相互保險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保險組織形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並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而不斷改良發展。早期,人們通過互助保險組織的章程或合同條款來確立投保人與公司間的關係。法律對此沒有明確的約束。

20世紀初至中葉,德國、日本、英國等國家相繼確定了相互保險的法律地位,從業機構不斷增多。相互保險開始步入黃金時期。期間,美國至少有15家股份制人壽保險公司轉變為互助公司,包括當時最大的保險公司:大都會、保平和寶德信。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輝煌後,在20世紀末,相互保險公司逐漸式微甚至出現了非相互化浪潮,許多大型相互保險公司轉製為股份制的保險公司,例如法國安盛、美國大都會等等。

有很多因素共同促成了這一轉型,如在全球化競爭環境下,保險公司的規模化經營對資本市場的需求、新技術的出現、消費者需求的改變、合併熱、企業經營行為模式的轉變、以及對管理層的激勵等。

從歷史縱向軌跡來看,在一百年間相互制和股份制至少出現過3次明顯的轉化消長,都具有其特定而深刻的時代背景原因,是保險行業在特定背景下的順勢選擇。

從目前橫向分佈來看,在一些地區和行業,相互保險仍然是主流。如,芬蘭的相互保險份額佔比超過70%;奧地利佔比為60%;德國和法國等主要國家也超過了40%。在農業保險領域,相互保險仍處於絕對主導地位。

可見,相互保險和股份制保險兩者之間的關係,並非只是簡單的市場爭奪、消費替代關係,彼此間的相互轉換、相互借鑑和相互競爭,在客觀上對保險經營和產品形態的不斷向前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2014年,北美相互保險的保費規模已達到4989.58億美元,6次超過市場的平均增長率。期間,北美相互保險的保費規模已經增長了近30%,所佔保險市場的份額從2007年的28.8%增長到2014年的35.5%。

4. 保險行業的新探索:互聯網保險

互聯網保險雖然起步較晚,卻不甘落後,試圖挑戰傳統保險行業。在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互聯網保險在新環境下衍生出“InsureTech(保險科技)”新名詞,以彰顯其與傳統保險的區別。

2016年10月召開的全球首屆互聯網保險大會上,各大保險巨頭派出1500名高管, 齊聚美國拉斯維加斯。會議就如何充分利用保險行業長期積累的數據,採納最新技術,在客戶獲取、推廣營銷、產品設計、定價和理賠等環節不斷創新。並就保險代理的未來、P2P保險、數據商業化、共享經濟保險等熱門話題展開討論,具有前瞻性和借鑑意義。

互聯網保險如何改變傳統保險業,如何改造保險價值鏈中的每一個環節,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透明度,簡化所有流程,改善客戶體驗,深入挖掘降低成本的機會,減少內耗,賦予客戶更多選擇權利和提高客戶滿意度,運用大數據,最大限度地減少道德風險和欺詐行為,使理賠過程變得愉快,將是未來互聯網保險行業十分關注的一系列問題。

5. 美國壽險的趨勢

隨著保險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高淨資產的客戶開始考慮全球資產配置,對金融保險產品的需求和財務規劃的藍圖有更廣泛的認知。這些客戶在期待資產有較高增值的同時,也希望對家庭提供保障,從而做到全面的財務規劃與財富傳承,美國的高額壽險所具備的高槓杆作用就成為最佳的選擇。

根據數據顯示,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場,還遙遙領先位居第二的日本,幾年之內美國還會繼續領先。美國壽險已經有超過200多年的歷史了。在這兩百年間經歷過改革、

洗鏈和創新,所以美國金融保險的體制已經相當健全。在產品種類方面,美國壽險大至包括了:定期壽險、傳統終身壽險、萬能壽險、 指數型萬能壽險、投資鏈接壽險等等多樣性的產品來滿足不同客戶的財務需求。客戶可通過自身的家庭及財務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種類及產品。同時監管局也會為了客戶的利益去進行監管。

美國壽險公司在近三十多年發展十分迅猛。美國壽險公司自1970年至今的收入構成變化如圖表10所示,我們發現相比於壽險保費收入和醫療保費收入,年金報酬和投資收入是佔比最多的兩部分收入。在近十年中,壽險公司的收入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收入的增長。

保險的商業邏輯:保險行業大變革

圖表10 美國壽險公司收入構成

6. 中國保險行業監管現狀

保險行業的發展不僅關係到我國經濟的發展,還關係到社會秩序的穩定。對保險行業實施有效的監管直接影響經濟的平穩可持續發展以及公共利益的實現。

2017年4月以來,保險監管部門制定下發“1+4”系列文件,集中開展治亂象、防風險、補短板、服務實體經濟相關工作,切實維護保險業穩定健康發展,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質量,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8年年初,中國保監會下發對交銀康聯人壽、農銀人壽和長城人壽三家保險公司發下了首批罰單,這三家公司存在現金價值計算不合理、不符合一般精算原理、變相突破監管規定等問題進行了嚴厲的處罰。彰顯了管理層加強監管的決心和力度。預計接下來,保險監管將進一步強化監管,引導行業強化長期保障的良性發展之路。

【未央網】是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互聯網金融實驗室創辦的互聯網金融門戶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