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你听说过洛阳纸贵吗?知道什么叫魏晋风度吗?

在魏晋时代,涌现了一批知名的诗人,左思左太冲就是其中一位。他不光会写诗,而且作赋也是一流,他的《三都赋》使洛阳纸贵,这个成语的出处就是源于此处。

作为一名西晋时期的文学家,他家世代学习儒学。少年的时候,曾学习书法鼓琴,都没有成功,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发愤勤学。

不过,左思这个人相貌丑陋,口齿木讷,不喜欢交游,但非常有才华,写得一手好文章。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晋代陶渊明赞其为左思风力。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左思的咏史诗八首,领略一下什么叫左思风力,看看这风力能不能把人刮跑了。

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1、【咏史八首·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解析】左思《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这是第一首诗,写的是,老子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才学出众,不但善于会写一手文章,而且还博览群书。我不仅才华横竖都溢,还有满腹的韬略,上阵打仗,不在话下。我希望建功立业,成不世功勋,为国家效力。

从这点看,左思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的点自负。他认为自己不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应该为国效劳。他想,一把很钝的铅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梦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

读这首诗,很容易想到曹植的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想消灭东南的东吴,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赏,归隐田园。但当时的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导致左思他报国无门,也只能在诗文里发发牢骚。大好的一生,硬是被门阀制度断送了,所以,他愤怒地向门阀制度提出了控诉。

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2、【咏史八首其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解析】这首诗于我而言,记忆深刻。当时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时候,我背的滚瓜烂熟。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松树茂盛,长在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却生长在山头上。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这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冯唐这样的伟人,就因出身贫寒,到头发白了,也没见到有人召他入朝重用。

在魏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的门阀制度,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金张中的金,是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其中的张,是指张汤家族。汉书记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冯唐是汉文帝时期的人,他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就因为家贫的缘故。

这首诗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左思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

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3、【咏史八首其三】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解析】左思很仰慕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段干木,一个是鲁仲连。段干木,战国时魏国人。隐居不仕,魏文帝尊他为师,有了段干木,后来秦过不敢攻打魏国。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一次秦兵围赵国的邯郸城,这时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鲁仲连说服了魏国派往赵国劝赵尊秦为帝的辛垣衍,秦将闻知此事,退兵五十里。

鲁仲连在退秦军之后,赵国国相平原君欲赏赐千金,鲁仲连说,作为天下之士,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为人排难解纷,而不取任何报酬。于是他就辞别了平原君,离开赵国,再也没有露面了。

这首诗歌颂了段干木和鲁仲连为国立功,不要爵禄的高尚情操。左思表示了对他们的仰慕和向往,也希望向他们一样,功成身退,不受封赏。

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4、【咏史八首其四】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

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

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

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解析】这首诗以以王侯高官的豪华生活和扬雄独自闭门著书的生活相对比,来表现扬雄的顽强治学的精神。一边是醉生梦死,荒淫无耻;一边是安于贫贱,闭门著书。那些过着豪华生活的权贵,与草木同腐,而扬雄的美名流传后世,远扬四方。

扬雄是西汉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哲学家。在辞赋创作方面,他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赋,写出《长杨》《甘泉》《羽猎》等赋,获得了较高的成就。在哲学方面,他模仿《论语》作《法言》,模仿《周易》作《太玄》,具有唯物的倾向,在语言研究方面,他著有《方言》,为后世研究古代语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又若有《训纂篇》,对文字的研究也有自己的贡献。扬雄在幽深、空廓的屋子里,写作《太玄经》,阐述玄远虚无的道理,他模仿孔子的《论语》写作哲学著作《法言》,摹拟司马相如的赋,写作《长杨》《甘泉》等著名赋篇,都取得卓越的成就,足以使他不朽。

由此可见,诗中的褒贬,左思的理想和愿望都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当然,左思是有雄心壮志的,他渴望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但是,在门阀制度统治之下,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因此,他向往扬雄所走的道路。

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5、【咏史八首其五】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解析】京城洛阳的风光异常的 美丽,左思登高远眺,眼前是晴朗的天空,耀眼的阳光普照着神州大地。洛阳城皇宫中一排排高矗的建筑,飞檐如同浮云。在高门大院里,居住着许多王侯。这些西晋的王侯们,过着豪华的生活。

王侯的高大住宅,不光是豪华生活的象征,而是他们掌握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形成了门阀统治,主宰了像左思这些士人穷通的命运。在这首诗里,左思写出了自己追求隐居高蹈,和那些攀龙附凤者不同的志趣。

像左思这样出身寒微的士人,往往壮志难酬,备受压抑。正是仕途的迍邅,使他渐渐醒悟,自己不是攀龙附凤之人,为什么要到洛阳这种地方来呢?其实,左思曾是攀龙客,他希望能跟随王侯将相,追求功名利禄,只有在此路不通的情况下,才感到无限的悔恨。于是,他下定决心,与门阀社会作最后的决裂。决心穿着粗布衣服,追随高士许由过隐居高蹈的生活。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唐尧要将天下让给他,他拒不接受,逃到颍水之滨,箕山之下隐居。左思要像许由那样隐居高蹈,虽然只是一时的排忧解闷之辞,但也是对门阀统治的强烈反抗。他要摒弃人间的荣华富贵,走向广阔的大自然,隐居高蹈,涤除世俗的尘污。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对那些掌权者决定穷通仕子命运的愤懑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

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6、【咏史八首其六】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解析】这首诗借助荆轲的事迹,写左思自己蔑视豪门势族的英雄气概。荆轲在历史上被列为四大刺客之一,据史记记载,荆轲是战国时齐国人,他喜欢读书击剑,游于燕国,与燕国的狗屠和善于击筑的高渐离处的比较好。

荆轲嗜酒,常常与狗屠及高渐离在燕国的小酒馆里喝酒,喝醉了之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就跟着他唱歌,互相娱乐,唱完歌了,就一起大哭,根本不管别人走么看。这就是一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只要我高兴,我就这么做,前提是,不能违反律法。

现代社会也有人追求这种生活艺术,喜极而泣,哭完就回家睡大觉。人与人所拥有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选择的。

后来,荆轲被燕太子丹收留,然后派他去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失败被杀。

荆轲刺秦王是为了除暴安民,但是刺客的行为是并不足取的,只是他的事迹确有感人之处,所以才被后世人传扬。左思赞颂荆轲,固然是佩服荆轲的为人,但更主要的还是借以咏怀,表示对豪门势族的藐视。

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7、【咏史八首其七】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

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

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解析】这首诗里分别写了四个人: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据史书载,主父偃曾游学四十余年,没有做官的机会,过着穷困的生活。因为主父偃没有做官,他父母不认他为儿子,兄弟不收留他,朋友也鄙弃他。朱买臣以打柴为生时,连妻子都离开了他。朱买臣未做官时,家里很穷,以打柴维持生计。但好读书,一边挑柴,一边诵书,他的妻子引以为耻,就改嫁别人了。陈平家无产业,住的是背靠城墙的破房子。在陈平少年时,家里很穷,喜好读书,住在偏僻小巷那背靠城墙的破房子里,用破席当门。司马相如游四川邛崃,在富人卓王孙家饮酒,卓女文君见了,心里很喜爱他,就在夜里私奔相如处,与相如返回成都,相如家一无所有。

这首诗里,左思确实是咏史,所咏事迹,核之史籍,皆有根据。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死所提到的这四位古人,后来都官运亨通。主父偃,后为中大夫。朱买臣,后任会稽太守。陈平,后为汉惠帝、吕后、汉文帝丞相,封曲逆侯。司马相如,在汉景帝时为武骑常侍,汉武帝时为郎,后为孝文园令。他们都成了著名的历史人物。这四位历史名人,功业光照史册,声名传于后世,不谓不伟大。可是在他们未做官时,皆穷困而不得志。左思强调的乃是他们穷困不得志的时候。

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人穷的时候,就要立志,不能在穷的时候,还没有志向,穷的心安理得,那就活该你穷了。所以,穷的时候,要努力克服困难,想方设法给自己找出路。

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8、【咏史八首其八】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

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

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

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

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

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

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解析】这首诗,左思把自己写成笼中鸟,要展翅高飞,却碰到笼子的四角,飞不起来。在古代,贫士深居僻巷,落落寡合,独守穷庐,形影相吊。他的仕进之路充满枳棘,无路可通。他向当权者献上计策不被采用。他块然独处,境遇困窘,像是水已干枯的池中鱼。家外,没有丝毫俸禄;家内,竟无一斗粮食储备,生活实在贫苦。所以,亲戚看不起,朋友也疏远了。

作死把自己比作贫士,移居洛阳之后,仕途受阻,有志难申,过着官场失意的生活。他是有强烈功名欲的人,他希望能够得意官场,一展宏图。但是,事与愿违,终身失意。

他也不愿像苏秦那样北上游说,也不愿像李斯那样西行说秦。他们在俯仰之间,尊荣无比,然后随之而至的却是杀身之祸。

这里要说一下,苏秦,战国时洛阳人,他先游说秦惠王未被用,后又游说燕、赵等六国,联合抗秦,佩六国相印。后在齐国遇刺身亡。李斯,战国时楚上蔡人。他西入秦说秦王,得为客卿。后来秦国大臣建议秦王逐一切客卿,李斯上书申辩,秦王遂罢逐客的命令。秦统一之后,以李斯为丞相。秦二世时被杀。

在左思眼里,像苏秦、李斯那样乍荣乍枯的遭遇,实在是不值得羡慕的。从左思一生的立身行事考察,并不如他所说的那样。左思晚年混迹官场,成为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可见诗中所说的,只是他一时的想法,并不能说明他已无功名利禄之心了。左思的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黑暗的不满。

而在门阀制度森严的社会中,左思到处碰壁,在愤慨和不平之中,他实在感到无路可走,目睹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无常,他终于退却了,只想过着安贫知足的生活,做一个达士。

他写了八首咏史诗,竟被世人称赞为左思风力

左思的《咏史》诗,抒写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限制,当时出身寒门的有才能的人,壮志难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独善其身,做一个安贫知足的达士。这八组诗表现了诗人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避世的变化过程,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识分子的不平之鸣。

不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精彩,更多内容,请关注【诗词歌赋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