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礽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什么会被废?

桎惘

今天我们抛开历史成见,来探寻作为雍正继位垫脚石的废太子胤礽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好,话不多说,我们开始讲故事:前排小板凳已经摆好了哟。

一、幼年丧母

公元1674年,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的上午,坤宁宫里异常忙碌,太监和宫女都是小跑着穿梭于坤宁宫内外。

年轻的康熙皇帝双手背于后,在外屋里踱来踱去,脸上布满了紧张和不安。没错,是赫舍里皇后临盆了。“这是皇后的第二个孩子了,这个无论如何也得保住”。

康熙便踱步便思忖着。里屋皇后的声嘶力竭的叫声不绝于耳。

终于在接近中午的时候,一声响亮的啼哭让康熙停下了脚步,顾不得擦脸上的汗珠,便跑过去看刚刚落地的婴儿。是位阿哥,康熙脸上由紧张不安变得慢慢舒展开来。但皇后却还在昏迷不醒。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午后。随着最后一口气的呼出,脉搏停止也随之停止了跳动,太医们纷纷颤颤巍巍的向康熙跪拜说到:“臣无能,臣有罪……”。

康熙明白,自己最心爱的赫舍里皇后离他而去了。望着襁褓中的男婴,康熙心中五味杂陈,快乐、兴奋、痛苦、悲伤亦或是无奈。应该都有吧。

这个男婴就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康熙取名:是为胤礽。

二、幼年封储,备受宠爱

因是心爱皇后的孩子,加上刚出生就失去了母亲,使得康熙异常的疼爱他。

时间过得很快,胤礽在快满一周岁的时候,康熙为了缅怀逝去的赫舍里皇后没有和臣子们商量,经过孝庄太皇太后同意后,便册立胤礽为皇太子。

要知道这是满清268年以来唯一的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册立的皇太子。

既然册立了皇太子,康熙皇帝自然是以未来接班人的目标培养他。

给他专门盖座大房子,名唤毓庆宫。供他居住。康熙皇帝对这个孩子的宠爱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皇子。

胤礽在5岁的长了天花,在当时是很难治好的病,康熙自己幼时就得过,命硬挺过来了,这个病的厉害程度,没人比他更清楚了。

胤礽得病后,康熙日日在身边,悉心照料胤礽半个月。期间连奏章都不看,全部送到内阁。就这样,在康熙陪伴和悉心照料下。

胤礽同他爸爸一样,挺了过来,胤礽痊愈后,康熙还特地祭奠方泽、太庙、社稷等,并向昭告天下说:太子的病好了啊,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一件事!

胤礽年幼时,日理万机的康熙每天必做两件事。一、给孝庄皇太后请安,

二、督促胤礽的学业

六岁之前,康熙亲自教授胤礽的文化知识。过了六岁以后,康熙又请来当时的文学大儒:张英、李光地、熊赐履以及理学家汤斌等人作为胤礽的老师。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吧,就好比民国时期蒋介石请陈寅恪、王国维、钱穆等国学大师给蒋经国当老师。康熙望子成龙的心态可见一斑。

而胤礽呢?这孩子也聪明,勤奋好学。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小小年纪便熟读四书五经。才华横溢。熟练应用满、蒙、汉三种语言。

同时,康熙也训练他的骑马射箭的本领。可以说,胤礽是个文武全才。用康熙的话讲叫:胤礽在骑马射箭、诗词歌赋方面没有比不上别人的地方。

少年时代的胤礽在众多皇子中,无疑是意气风发、出类拔萃的。

三、少年胤礽:初涉政治 颇具才能

随着胤礽的渐渐长大,成了翩翩少年,康熙为了锻炼他处理朝政的能力,便让他从幕后走到前台,经常代替康熙去祭祀社稷和祖宗的陵寝。

同时,在康熙去各地巡视或者打仗的时候。都会让太子监国。处理政务。没想到,少年的胤礽兢兢业业,将政务处理得十分妥当。颇具政治才能。

金杯银杯不如大臣们的口碑。胤礽代理政务的方式方法,大臣们一致给予五星好评。

康熙心里更是不亦乐乎。这个时候的胤礽不仅文武兼备,而且善良、敦厚。待人谦和,彬彬有礼。简直完美无瑕。康熙对胤礽甚是满意。

四、青年胤礽:性情大变 盛气凌人

胤礽在长大,他的弟弟们也在长大啊,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开始册封成年的皇子。更要命的是这些皇子可以处理政务,这样以来,诸位弟弟们也有了权力和幕僚。这样以来无形中削弱了胤礽的权力。生在帝王家的孩子谁能对皇帝的位子不感兴趣呢?

凭什么你胤礽一出生就被封为太子,成为接班人。而我们就因为晚出生几年,就甘居人下呢?

什么?你文武全才?我们比你也差不了多少啊。你待人谦和,平易近人,大哥,这玩意儿谁不能装啊,杨广不就是个例子么?


此时的胤礽像一个小孩儿抱着自己的玩具。而其他弟弟们都在用饥渴的眼睛盯着这个玩具。胤礽神情紧张的不断重复一句话:这是我的玩具,你们不要抢!

所以,这些盯着皇位的弟弟们在扳倒胤礽这件事上,是出奇地一致。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加上此时的胤礽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贤良完美的太子,长期身居高位使得他性情乖张,盛气凌人。没办法,这些弟弟逼的啊,心里有些扭曲了。


五、初次废储

事情节点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去北方巡视,带着胤礽和他的弟弟们出去了。

在外期间,这些弟弟们不断的向康熙状告胤礽。说他出言不逊,行为不端,纵容下人等等。康熙也是人,经不住这些人天天说啊,所以康熙也对胤礽有了看法。

正巧此时康熙的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十分焦虑,胤礽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个让康熙很生气,“你不配当哥哥”。胤礽反击:哥哥?他们整我,说我坏话的时候想过我是哥哥吗?

加上胤礽晚上在康熙的营帐外偷窥康熙。让他爸爸知道了。更加加重了康熙的疑心。我这儿子是不是要害我啊。我还是得先下手为强。

回去以后昭告天下,把胤礽给废了。可怜胤礽做了33年的太子,竟落得如此下场

六、二次废储

此时的康熙已经55岁,废太子和十八子去世让悲愤不已。心力交瘁。废除胤礽以后,其他弟弟更是相当开心,都开始摩拳擦掌,争夺帝位的现象更加激烈。康熙根本无可奈何。

此后的康熙天天以泪洗面,痛惜太子的同时,又重新审视了他的罪名,发现很多都是子虚乌有。胤礽跟他爸爸说:别的事儿都可以指责我,但说我弑君,我绝对没有这个心思。

加上康熙自己做梦梦到孝庄太后,太后也不同意他废太子。于是乎,康熙又把胤礽扶上去了。

这几个弟弟又炸锅了,“啥?好不容易给拽下来了。又扶上去了,不带这么干的。”朝野之中弥漫着对太子的不满情绪。

此时的胤礽早已不是那个翩翩少年了,而成了人格分裂、性格暴躁、不可一世的人物。

为了防止康熙再一次废黜自己。胤礽密谋步兵统领托合齐,想要逼康熙退位,自己上位。

无奈老爷子明察秋毫,先把托合齐拿下。托合齐招出太子曾与他密谋逼宫的想法。

这个康熙绝不能忍,又一次废除了胤礽。

“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爱新觉罗·玄烨

就这样,经过了两度废立,胤礽终老咸安宫。从一个完美的接班人沦落到一个阶下囚,其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造成这样的下场,康熙是有责任的,主要有两点:

其一,让太子过早处理政务,造成胤礽的权势日益见涨。必然会同大权在握的康熙产生矛盾。因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框架就是唯康熙一人是从。

胤礽想要挑战康熙的皇权,必然会遭收拾。即便是太子,即便是未来的皇帝,那也不行。因为康熙没死,那就是一切!

其二、让诸位阿哥内参政务,外领军队。名义上是想让他们辅助胤礽,但事与愿违,他们羽翼丰满以后,对皇位产生想法是必然的。

毕竟只差一步,毕竟同为皇帝的儿子。所以这个后果就是诸位阿哥结成帮派,先拽太子,把太子拽下来以后,再相互斗争,争夺帝位。

但是也没法过渡指责康熙,他的本意也是好的,想要把储君定下,然后想要避免他的爷爷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两强相争,甚至于刀兵相见的局面。

但事与愿违,没能很好的处理接班人的问题。之后的雍正采用秘密立储,也是想要避免在位期间儿子们的明争暗斗。但效果同样不好,弘时的死就是这一方案的牺牲品。所以接班人的问题始终是个死结



吾乃常山王子虫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他被废不止一次,3年内两废两立,这个经历恐怕在中国历史上的太子中绝无仅有。

清朝入主中原后,在很多方面都依明制行事。汉族大臣中有人不断上奏章,请求取仿汉制,早定国本,册立太子。顺治十四年(1657),福临的宠妃生皇四子,欣喜若狂,准备册为太子,因早夭而作罢。康熙即位后,这种早定国本的思维仍然强大,所以在康熙十四年(1675),正值平定三藩军情紧急之际,胤礽刚满周岁就被册封为太子。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机册立太子,意在稳定人心,昭示正统。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可以说在立太子这件事上,玄烨遭遇了严重挫折。

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母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之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女,康熙四年册为皇后,生胤礽当日死,谥仁孝皇后。

玄烨深知太子关系重大,为了使他将来顺利继承大位,确实殚精竭虑。太子稍懂事,便亲自教授读书写字,“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精详指示。”(《清实录》记载)又延揽一批理学名臣和博学硕儒做太子的师傅,要他们既教学问,又教处世立行。胤礽不但很快通晓满汉文字,像他父亲一样娴于骑射,而且品貌端庄,待人彬彬有礼,因而颇受玄烨眷爱,外出巡幸时常带在身边,让他体察民情风俗。为了培养他,以后又让他代行祭祀大典和参与朝政。康熙三十五年(1696),玄烨亲征噶尔丹,特意留他在京师,处理各部院奏章,主持政务。第二年,玄烨出兵宁夏,又命他留守。

上图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胤礽

然而,随着胤礽稍长,却越来越使玄烨感到失望。胤礽自幼成长内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加之父辈的恩宠,侍臣的阿谀,逐渐养成享乐奢侈的作风,任性骄纵,不思奋进,发展到后来,依恃皇太子的身分,肆恶虐众,即使对皇父亦少敬意,对诸兄弟极少仁爱。

最终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因为皇十八子病重,胤礽无动于衷,毫无友爱,玄烨申斥胤礽的时候,胤礽还顶嘴,玄烨非常失望,也非常愤怒。

在当年九月宣布将胤礽废斥拘禁,宣布上谕之后,玄烨痛哭扑地。胤礽被废后,太子虚位,希冀储位的皇子们竞进纷起,争斗愈发不可遏制,达到白热化程度。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玄烨思虑之后,宣告复立胤礽为太子。由废到复立,前后不满半年。然后复位不久,胤礽故态复萌,对被废耿耿于怀,种种暴戾乖张行止,甚于从前。玄烨决意将胤礽废斥。

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玄烨命将党附皇太子的鄂缮、耿额、齐世武、悟礼等锁拿,拘禁宗人府,严加审讯。审讯长达7个月之久,牵连臣僚多人。第二年四月定案,耿额等处死;其他官员分别议处。玄烨说,诸人结党俱因胤礽所致,胤礽行事不仁不孝,难以掩盖,“徒以语言货财,买嘱此等贪浊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属无耻之甚。” 胤礽党羽被剪除后,康熙五十-年(1712)十月,复将皇太子废黜禁锢。


古道犀风

爱新觉罗·胤礽,康熙皇帝的二儿子,刚满周岁时就被确立为皇太子,从小身份高贵、文武双全,数次监国受到百官赞扬,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皇位继承人。但是他也遇到了无数太子们都遇到过的问题,上面有英明神武、长寿的皇帝老爹压制,下面有同样能力出众的兄弟们抢班夺权,最终胤礽被废除太子之位幽禁于紫禁城咸安宫12年后去世。

康熙十三年,康熙帝深爱的“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早逝,从此康熙将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了胤礽身上,将其带在身边亲自教育抚养。康熙十四年康熙册封胤礽为皇太子,康熙真是爱透了这个儿子了,所有的吃穿用度、礼仪规制都等同于皇帝。从康熙二十年起,年仅7岁的胤礽就开始作为康熙的代表代行皇权,比如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接受百官及诸王贝勒朝拜;代替皇帝率领群臣进行各种国家祭祀大典;代替皇帝接见外国使臣;代替皇帝结交江南士绅的代表,安抚人心;代替皇帝处理朝政等等。可以说胤礽手中的权力、威望是远超普通的太子的,但是随着太子胤礽长大成年,胤礽和康熙之间的父子亲情也敌不过权力的诱惑。

康熙三十七年,已经当了23年太子的胤礽已经在朝廷内外有大批的党羽,能够影响到康熙帝的绝对权威了。因此康熙分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让所有成年皇子参与朝政以分薄太子的权柄。从此开启了清朝最阴谋诡谲、影响深远的夺嫡之战“九子夺嫡”,皇帝、太子、诸皇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造成大清动荡。

太子胤礽在自己的兄弟们都掌权后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胤礽要是表现的更优秀,只会遭到康熙的忌惮打压;胤礽要是表现的不好,那么他的兄弟们就会落井下石。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中,胤礽压力过大有些精神崩溃的意思,就没有刚开始那么贤德了,为人暴躁动辄打骂臣属,生活奢侈无度贪恋美色等等。而胤礽这些失德的表现被有志于皇位的皇子们渲染放大,使得胤礽渐渐失去了康熙的宠爱。终于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于畅春园召集众臣废除胤礽太子之位,之后虽然恢复了胤礽的太子身份,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再也没有往日的信任和恩宠了。

胤礽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的皇太子,他的治国能力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他的悲剧是皇权社会下的必然结果。康熙帝一废太子的时候说的一句话点明了两人的矛盾所在“胤礽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曾经相亲相爱的父子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最终决裂,形同陌路不得不让人唏嘘,可怜生在帝王家啊!


当狗容易做人难

他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子,也是嫡长子,能文善武,深得康熙喜爱,被封为太子。但是其有谋反之心,一心想篡位,当上皇帝,可是到康熙老了的时候,有了疑心病,原本太子不想篡位,可康熙把他关了几年,于是就想了,当他被放出来的时候,就在整顿兵马,康熙知道了他的心思,又一次把他关了,终生不得当太子。还有一种原因是其他皇子一直向康熙进谗言,这才导致了被康熙废掉。


Mc是淡定的地盘

好车友自助洗车机的小伙伴听说一句话:最悲惨的太子是有个寿命长的老爹。再说了,自己把他宠上了天,又怪人家不着地,谁的错呢?


无人自助智能设备厂家

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没有才华不可能当上太子,当然了自身也有黑点,所以被康熙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