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騙局借互聯網+愈演愈烈 守護“錢袋子”從監管做起

近年來,銀行卡被盜刷、買理財遇飛單的案例屢見不鮮。當前,各類披著“互聯網+金融”外衣的新形態,比如加密數字幣、互聯網消費返現等,正侵襲廣大網民,折射出錯綜複雜的地下金融暗網。今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政府工作報告又一次提及互聯網金融,表示要“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這已是政府工作報告第五次提及互聯網金融。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連續五年出現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措辭也從2014、2015年的“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轉變為“規範發展、警惕風險”。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監管已經在路上,如今提出“健全監管”對未來的影響如何?又該如何“健全監管”呢?

互聯網金融詐騙手段翻新

如今,發展普惠金融已是貫徹“十三五”發展規劃和五大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但是,普惠金融在為普通大眾開闢了投資“藍海”的同時,也開啟了金融領域的 “潘多拉魔盒”,金融欺詐讓大量投資者血本無歸。

一方面,虛擬貨幣騙局頻發,以互聯網金融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據《人民日報》報道,近年來,“e租寶”“中晉系”“善心匯”等借互聯網金融之名,以高額返利為餌,新形態的非法集資、非法傳銷等金融騙局頻發。其涉案金額大、波及人數多、覆蓋區域廣,對社會經濟秩序造成巨大破壞,給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帶來巨大威脅。以“善心匯”特大傳銷案為例,犯罪嫌疑人張天明開發了“善心幣”“善種子”等虛擬貨幣,打著“投資理財”幌子的同時,也實施了明顯的靠“拉人頭”發展“下線”並組成層級等非法傳銷活動。另據比特幣統計網站Bitcoin統計,2018年的前兩個月,共發生了22起金額超過40萬美元以上的黑客攻擊和欺詐案件,平均每天損失2300萬美元。若繼續按此趨勢,黑客和欺詐者將會獲得32.5億美元,該統計並不包括在Twitter、Telegram等社交媒體上發生過的“微型詐騙”。

另一方面,平臺虛假宣傳與過度承諾氾濫。據《中國經濟報》報道,山東省工商局近日發佈2017年十大廣告違法典型案例。其中,互聯網金融企業宜信普惠信息諮詢(北京)有限公司(下稱“宜信普惠”)棗莊分公司被點名。案例顯示,宜信普惠棗莊分公司發佈違法金融服務廣告案。當事人打著“普惠金融”的幌子,通過廣告宣傳冊發佈了含有“棗莊信貸服務中心”等內容的廣告,不過,該“信貸服務中心”實際並不存在,是為了宣傳效果虛構杜撰出來的。

市場監管常態化

互聯網金融作為近年來發展迅速的行業,給人們帶來便利和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風險管理問題。因此,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並逐步加強監管政策,以規範市場發展。

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給互聯網金融行業釋放出了監管信號。自2014年“互聯網金融”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從最初的“促進發展”到“規範發展”再到“警惕風險”,然後是今年的“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措辭的變化反映出政府對行業發展的態度,也顯示出互聯網金融行業五年來經歷了從高速發展到規範整治的歷程。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於互聯網金融的態度之所以從“警惕風險”調整到“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主要是互聯網金融的市場狀況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事實也的確如其所言,之前出臺的多項監管政策發揮了積極作用,市場環境正從原先的大混亂走向規範有序,無論是監管的工作量還是難度都大大降低。因此,監管部門的側重點將有所不同,從原來的嚴厲防範打擊風險,過渡到常態監管、服務行業的階段。

強監管將加速行業“優勝劣汰”

加強監管對互聯網金融行業而言意味著什麼?掌眾集團首席戰略官汪洋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反映了政府對行業發展的態度,也顯示了互聯網金融進入到規範整治的階段。”他認為,健全監管對規範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有利於肅清市場環境。隨著監管趨嚴,行業將加速淘汰,具備技術實力的優質企業和平臺將脫穎而出,互聯網金融會煥發出新的活力。以網貸行業為例,經過近年的嚴厲整頓,一大批違規平臺被淘汰出局的同時,許多合規發展的平臺順勢脫穎而出,成為行業黑馬。

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在金融服務中只是工具。只有充分運用好這些工具,真正服務到實體經濟,才是平臺的價值所在。“對規範經營的平臺來說,強監管之下會更受益。”小牛在線方面認為,比如互金行業的合規備案這道大課題,同時也是一個大漏斗,好平臺由此進入新發展,屬於良幣驅劣幣的良性發展。備案通過的平臺,由此得以在以下幾方面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運營成本降低,品牌效應升級,輿論風向趨於良性,產品研發空間加大,金融科技發展空間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