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認識這“五大印風”,不足以談篆刻!

當代篆刻藝術的創新離不開新發現的古文字資料的滋養,篆刻家必然要正確利用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近百年來發掘與整理的古文字資料是篆刻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不認識這“五大印風”,不足以談篆刻!

甲骨文印風

甲骨文字的形體與契刻技巧,及其章法佈局乃至甲骨文字拓片的自然構成之美,激發了篆刻家的濃厚興趣。大約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陸續有人取甲骨文字入印,著名的有丁輔之、王雪民、楊仲子、易大庵、簡經倫、秦士蔚、談月色等,其中以簡氏作品為多且成就為高。當代探索甲骨文印創新者漸多,尤以餘杭劉江老先生最為執著,其甲骨印風安祥穩重,厚實沉著,深含韻律與生命。

不認識這“五大印風”,不足以談篆刻!

楚簡文印風

楚簡古文字,一開始就與西周金文拉開了距離,其結構造型以直線和弧線縱橫排疊,環環相扣,極具美術裝飾意味。1980年,馬國權先生以集楚簡文字的形式創作了一幅書法作品,其後,以楚簡文字入印風氣漸濃。在近幾年中國書協或西泠印社主辦的篆刻展中,楚簡文印也屢見不鮮,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當代篆刻家中,李剛田先生是較早嘗試楚簡文字入印的代表,他將楚簡文的灑脫浪漫糅合漢鑿印的方勁沉著之中。

不認識這“五大印風”,不足以談篆刻!

古璽印風

古璽,即秦統一以前的官私璽印。古璽創作,民國初嶺南李尹桑開風氣之先。馬國權先生曾說:“古璽之藝失傳近二千年,至牧甫始發其秘,尹桑更光而大之……嘗自負其章法篆法均消息於璽文。”當代篆刻古璽印風的創新,得益於古文字發掘與整理的“印外功夫”,也與今人講個性、重表現的審美選擇相契合,這類印風既有印章之古意,又合視覺之新變,實為時代呼之而出。

不認識這“五大印風”,不足以談篆刻!

金文印風

金文的狹義是指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早在民國時期就有易大庵、馮康侯、童大年、壽石工、簡琴齋、楊仲子、喬大壯等涉足金文印,其中簡、喬二位成就最為突出。當代印壇老一輩篆刻家如朱復戡、沙孟海、曾紹傑、蔣維崧等絕大多數都曾刻過金文印,尢以朱、蔣二老為多為最。

不認識這“五大印風”,不足以談篆刻!

鳥蟲篆印風

鳥蟲篆印最早見於春秋而隆興於兩漢,篆刻藝術成熟後至明清有少數印人偶而刻之,但有人斥為“幾於謬矣”。當代篆刻界鳥蟲篆印大興並形成一種風氣,與近百年來發掘和整理研究的古鳥蟲篆印及春秋戰國銅器上鳥蟲篆銘文是分不開的。方介堪先生便是20世紀鳥蟲篆印大家,獨創了印文紋飾語言的個人風格,其後,印壇湧現出一大批鳥蟲篆印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