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菜如此衰落,原因竟只有一个字?

导读:豫菜起源于4000年前的夏朝,在唐宋时期发展达到顶峰,此后日渐衰微,直到现在很多本地人都不认识了。何以如此衰落?原因只有一个字,“穷”...

豫菜”即河南菜,是在原“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和“民间菜”的基础上,依据河南的物产和气候条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豫菜的发展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此后,日渐衰微。

直至现代社会,豫菜的知名度乏善可陈。每每谈起这个话题,作为一个有情怀的河南人,相信很多人会跟我一样带着一丝遗憾,甚至心里会有些许愤愤不平。在剖析这个话题之前,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客观现象:大多数河南人,都说不清楚豫菜是什么,有哪些代表菜品?更直白一点的说,很多河南人自己都不认识河南菜,更没有品尝过正宗的河南菜。

豫菜什么样?

按照2007年首次发布的《豫菜基本规范》中的定义:豫菜是由以开封代表的传统豫菜体系,逐步演变为以省会郑州为中心的新豫菜体系的。

该规范介绍,豫菜以郑州为中心、由四个不同的口味区构成。豫东口味居中,恪守传统、扒制类菜肴是为典型,以开封为代表;豫西以洛阳为代表,水席为典型风味,口味稍偏酸;豫南以信阳为代表,炖菜较为典型,口味稍偏辣;豫北以新乡、安阳为代表,善用土特产,口味偏重。

河南豫菜如此衰落,原因竟只有一个字?

河南炸八块

豫菜坚持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基本传统,突出和谐、适中,平和适口不刺激是其显著特点。各种口味以相融、相和为度,绝不偏颇是基本原则。作为中原烹饪文明的代表 ,发源于开封的豫菜虽然在南宋以后成为中国烹饪的地方帮派,但因地处九州之中,一直秉承着中国烹饪的基本传统:中与和。

豫菜的兴衰史

豫菜历史悠久,曾经风光无限。

早在4000年前的夏朝,开国王启在今河南禹州摆下国宴,宴请四方诸侯,史称“钓台之亭”。商朝伊尹,提出了“五味调和”、“以汤说美味”,这是与豫菜有关的最早的烹饪理论。

河南历史上的几座都城,也都推动了豫菜的发展,例如史书记载的“周代八珍”以及唐朝武则天定制的“洛阳水席”。及至宋代,国都汴梁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酒楼、饭馆、食店、茶肆,遍布大街小巷;《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七十二正店”,以及市肆铺面所经营的菜肴已达数百种,豫菜达到鼎盛。后来,宋室南迁,豫菜的势力有所滑落,但仍对江南烹饪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时期,豫菜式微,但在各大菜系的比拼中仍有一席之地。明代《梵天庐丛录》就记载说:“晋、鲁、川、滇、豫、粤、苏、浙等省,食各有味道,菜各有拿手。”

清末民初袁世凯上位,豫菜也迎来了辉煌年代。随着帝制崩塌,河南项城人袁世凯的崛起改变了豫菜在京城的地位。京城里有一家河南馆子渐渐兴起,这家饭馆就是厚德福。厚德福在民国时期最盛的时候,开了十多家分号。店面拓展到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西安、青岛、重庆、南京、长春、成都以及香港、台湾、日本等地。

建国后,中国厨师之乡长垣的豫菜大师们几乎包揽了中央政要的厨师职位。

可惜,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的时候,八大菜系和外国餐饮企业大举进入中原,贵的以粤菜为首,中低端市场的被川菜、湘菜等占领,豫菜完全没有立足之地。更悲催的是,明明做出的是豫菜,也得挂上其他菜系的名字,否则就卖不出去。豫菜厨师们也转行做别的菜,不然就没饭碗了。

豫菜为什么没落?

首先是因为穷。北宋之后,中原彻底跟“政治经济中心”说再见,对豫菜的发展来说是釜底抽薪。南宋开始,豫菜开始日渐衰落,直到今日。

从近代到现代,中原大地不是战乱就是天灾,贫瘠的土地上民不聊生,用料做法都考究的豫菜根本无法生存。

长期的贫穷,造成人才缺失。老一辈的豫菜大师本就逐渐稀缺,年轻的更是青黄不接,学不会或者不愿意学。中国烹饪大师、豫菜一代宗师吕长海说:“豫菜是有点失传了”。

“经济发达”这个标签至今也不敢贴在河南身上,而餐饮业发展一个根本因素就是经济,只有富裕了,才能有闲情逸致去研究吃。而且品菜是拉近人与人感情的一个重要纽带,没有大量生意人和达官贵人的支撑,菜系就失去了高品质沉淀和菜品创新的活力。

豫菜的传承和复兴

曾经,央视新闻微博称“豫菜是八大菜系的母亲”。该报道一经发出,便招致众多其他地方网友的质疑。

不管是“母亲”,还是“姥姥”,所谓人穷辈长,我们无需太在意这些过去。相反,承认差距,向前看,振兴豫菜,提高豫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是对质疑最好的回应。

一个好厨师可以成就一个饭店,但是要想发展一个菜系可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要想振兴豫菜,那就努力让河南人富裕起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