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看电视危害真的那么大?我们从小看到大不也好好的

给宝宝看电视危害真的那么大?我们从小看到大不也好好的

前些天先后跟大家分享了这几年我和潼潼一起看过的不错的动画片和记录片( ),结果在留言里发现不少对电视痴迷的娃们。

那天写“心流”的文章时,也有妈妈打趣地评论说:我感觉我家娃只有在看电视的时候才会产生“心流”……

说的也是,娃们无论上一秒是在翻天覆地大闹天宫,还是撒泼打滚大哭大闹,当电视一开,世界瞬间清净。老母亲终于可以瘫倒在沙发里神清气爽地刷刷手机,不用扳着指头算孙猴子还有几个小时能放电完毕。

独自带娃的妈可能体会就更深了,一边要带娃,一边还有成堆的家务要做。大家都觉得,比起担心孩子爬上爬下摔了碰了,把娃安静地托管给“电视保姆”还是相对放心的。

毕竟电视一打开,孩子就像被粘在沙发上了一样,比502胶还管用。

电视带来的方便省心,能让疲惫带娃的妈妈或者老人有一口喘息的时间,这或许是为孩子按下遥控器开关的一个无法抗拒的理由。

于是现实就演变成为两极分化的对立:

一边是专家和权威机构苦口婆心敲小黑板提醒:过早或过多看电视对孩子眼睛不好事小,搞不好还会产生暴力倾向、肥胖问题、睡眠问题、注意力障碍。

另一边却是带娃已经累到灵魂出窍的妈妈,面对各路“谆谆教诲”时一副要拿小金人的表现:“喂?我这边信号不好,听不到呀!”

想起之前跟一个全职在家带娃的朋友聊天,她问我:“我知道电视看多了不好,可我累病了谁来带孩子?再说了,我们小时候不都是看着电视长大的,现在不也好好的?来,你来说说,电视是不是就真的不能看?”

其实,对于电视这类“屏幕时间”的态度,之前在推荐动画片的时候我就已经说过了,在潼潼两岁之后,我们就开始允许她适当接触电视或平板电脑了,但我们的原则是:一来要控制好时间,二来要看高质量的内容。

而在这样的约定之下,我们这三年来与电视伙伴的相处也还算愉快。

给宝宝看电视危害真的那么大?我们从小看到大不也好好的

1

可能会有人问为什么我两岁前没让潼潼接触电视?其实在我们家,不看电视并不算是一个艰难的抉择,而是一件挺自然的事。

在我童年记忆里,我父母都不算电视迷,我们家茶余饭后,除了看看新闻,更多的是各自窝一块儿地方看书。我妈每天就加班看业务上的材料和专业书籍,我爸读读报纸,而我就看他们给我买的一大柜子的中外名著。

这样的阅读习惯伴随我很久,在生命的各个时期,我都喜欢从书本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前阵子陪孩子做作业陪出心梗的帖子刷屏时,我也跟潼外婆闲聊,我说我怎么完全不记得我小时候你们陪过我写作业啊?我妈也说,在学业方面他们的确是没管过我。

用现在的来话说,我小时候算是专注力不错的孩子,在看书做题写日记以外,还没什么别的着迷的事儿。看电视在我自己的记忆里,可能是等到《还珠格格》《流星花园》那会儿才真正用心追过(暴露年龄啊),之前小时也就偶尔看看动画片就完了。

后来我想,从小到大我能静下心来看书学习,可能也或多或少的得益于小时候爸妈没有把我完全托管给电视吧?

在有了潼潼以后,我的阅读习惯也没改,工作和陪娃之余,做的最多的事还是看书,家里电视对我们来说基本是摆设,极少有开的时候,可能也就春晚的时候看看罢了。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潼潼也并没有主动要求过看电视。直到两岁以后,考虑到孩子的“社交属性”,当然也是因为我早就想好了会帮她把关挑选高质量的内容,于是这才给潼潼开放了每天15分钟的电视时间。

之前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里看过一个研究数据说:“3岁以下儿童每天多看1小时电视,他们在7岁前出现注意力问题的可能性就会上升10%。”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我对她“屏幕时间”的控制一直相对严格。

而不过多接触电视的好处,在潼潼身上,或许也隐隐有所体现。

她算是同龄人里比较坐得住的孩子,做喜欢的事时非常沉静。除了先天的性格,和我们以前聊过的那些引导方法,其实

有控制有选择的看电视,也在保护着孩子的专注力。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一边说着“我们看着电视长大也没怎么样啊”,一边却暗暗懊恼自己怎么也静不下心来完整的读完一本书的。

只是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已经选择了把孩子长时间托管给电视的便利和省心,那就真的别抱怨孩子怎么永远坐不住、学习和玩耍的时候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了。

给宝宝看电视危害真的那么大?我们从小看到大不也好好的

2

没让潼潼太早看电视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在两岁以前,孩子的大脑还不能理解他们所收看节目的内容和情境。

很多妈妈会说:“我家宝宝真的很喜欢看电视!”是啊,那些一刻不停动来动去的鲜艳画面,肯定会吸引小宝宝目不转睛地看,但事实上,他们尚不成熟的大脑,并没有办法从这些快速闪动的画面里找到意义。

美国儿科学会对于“屏幕时间”的要求已经从2岁降低到18个月,但他们同时提醒,家长需要作为“质检员”为孩子筛选高质量的内容,而且最好一起观看,讲述视频的内容。

在我看来,这个提醒应该就是基于为了让父母们能够主动帮助孩子理解电视的内容和情境,弥补孩子过早看电视可能造成的危害。

毕竟,当孩子还无法理解电视的内容时,看电视的行为,就只能算是无意义的消遣,对孩子正在高速发育的大脑来说,

它只是可以带来愉悦但没有营养的精神快餐。

可能会有人问,那益智类节目呢?我们不是能通过看电视教育孩子吗?

华盛顿大学的一群科学家就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9年前,他们对迪士尼出品的“益智节目”《爱因斯坦宝贝》进行了研究。

可是,研究却最终发现这个宣称可以扩大17-24个月大婴儿词汇量的电视节目,其实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如宣传一般的效果,相反,孩子每天多看1小时这类节目,理解的词汇就会比其他孩子少6-8个。

在研究数据面前,2009年10月,迪士尼宣布召回该产品,并对购买者进行全额退款,同时还把“益智”两个字从产品包装上抹掉。

事实上,在生命的初期,孩子的大脑一直在高速发育,并在周围的环境中不断的吸收成长的养分。比起被动接受电视上闪烁的画面,让他们能主动的玩耍、做些不插电的学习游戏,能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营养。

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小手、和有吸收力的心灵,去认识这个立体的、复杂的、美好的世界。

在有趣的游戏中,他们学会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他们的想象力、专注力、好奇心也能从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保护。

而在和活生生的人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的刺激和对他人情绪的捕捉,也会让宝贝的小脑瓜中形成丰富的神经连接,学会恰当表达自己所思所想、学会与周围人融洽的交流。

即使是2岁以后,孩子能基本理解一些专为孩子制作的电视节目上的内容和情境,能真正从高质量的节目中获益了,电视也只是孩子美好童年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

就像潼潼一样,她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因为每天15分钟的屏幕时间而发生太大的变化(自她3岁以后已经增加到每天30分钟),平时她还是会自己玩玩具、画画、读绘本、或是出去骑车滑滑梯奔跑。而看电视,只是她做的各种好玩的事情中的一项。

看着潼潼在自己喜欢的各类活动中自由穿梭与转换,谁又会觉得她有因为电视看得不多而失去或缺失了什么“童年的快乐”?

给宝宝看电视危害真的那么大?我们从小看到大不也好好的

3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非常清楚,真的要控制孩子在2岁以前完全不看电视,可能在一些家庭里并不容易实现。

因为用心带娃真的是个体力活,如果短时间的“屏幕时间”可以换来一会儿放松,让妈妈的情绪和疲惫有个出口,当然无可厚非。

毕竟,相比已经无力招架、随时会爆炸的妈妈,让孩子看会儿电视也算两害取其轻。

育儿无法处处完美,在一些难以调和的情况下,做一些稍许的让步寻求各方的身心平衡,的确是比为了力求“政治正确”,而搞得自己和家人身心俱疲剑拔弩张要更妥帖。

电视从来不是洪水猛兽,真正对孩子有害的,是以电视为放大镜和导火线,所暴露出的亲子陪伴问题和家庭规则问题。

怕的就是,我们在偶尔享受了电视的轻松以后,就无法戒除这种精神依赖了。在孩子需要陪伴时,偷懒的心会容易让我们选择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按下遥控器。

如果把打开电视从偶尔的放松,变成了长期的习惯,我们跟孩子坐在一起耳鬓厮磨的甜蜜时光,势必逐渐变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空洞相处。

要是孩子最经常听到的是电视里那些虚构形象的台词,而不是和爸爸妈妈之间有温度的交流,孩子的语言滞后也就不足为奇。

要是我们没有在打开电视前先替孩子对内容进行“排雷”,那些未经过滤的内容,把本来纯真善良的孩子慢慢变成有攻击性的“灰太狼”,也是意料之中。

要是我们无法为孩子制定好关于电视的规则,并前后一致的执行,每一次都在孩子要求再看一集的哭闹中举手投降,我们也会在以后越来越多的事情上失去原则。

而童年时代缺失的“规则课”,也许孩子会在今后的成长中用更多的代价去获取。

说到底,影响孩子的并不是电视,而是“沉迷于电视”。即使天天频繁地看电视,孩子也会照常长大,可能最明显的表面影响也只是视力下降,但更加会让人担忧的,却恰恰是那些看不见的失去。

这样想来,电视真正考验的也许是大人的自控力,而不是孩子。当我们在有精力选择时,是否愿意放弃那一点表面的“省心的便利”,而去选那条需要自己更多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陪伴的看似辛苦的路呢?

想必,看到这里,答案自然已在我们心中。

-END-

给宝宝看电视危害真的那么大?我们从小看到大不也好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