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宮計》獲好評,除了摒棄傳統宮鬥,主要靠同行襯托

今年五月,由TVB 出品的古裝宮廷劇《宮心計2:深宮計》(以下簡稱為《深宮計》)在網絡上熱播,大多數觀眾最初追劇的動力並非是劇情,而是情懷。70、80 後很多人是看港劇長大的,而《深宮計》裡恰恰集結了TVB 和亞視兩大臺的資深演員,其中不乏“視帝”、“視後”。但要吸引人把劇繼續看下去,也不是光靠情懷。

《深宮計》獲好評,除了摒棄傳統宮鬥,主要靠同行襯托

2018 年《深宮計》劇照,把視角放在了中年太平公主與少年李隆基之間的鬥爭上。

彌補選材空缺,突破宮鬥格局

作為《宮心計》的續作,《深宮計》與前作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並非一部“ 宮鬥劇”。故事以唐高宗去世,睿宗李旦繼位的這段歷史為依託,雙線並行,一邊是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之間的權力鬥爭,一邊是平民女子入宮尋找姐姐在宮中的見聞,那位遲遲不露面的姐姐則是把兩條線連接起來的關鍵元素。

歷來編劇們津津樂道的是李隆基與楊玉環、太平公主與薛紹的愛情悲劇,《深宮計》的聰明之處在於把視角放在中年太平公主與少年李隆基之間的政治鬥爭上,既彌補了古裝劇選材的一段空缺,又使得故事格局不侷限於宮闈秘事。

古代的傳奇故事本是觀眾喜聞樂見的題材,但近些年的古裝劇良莠不齊,更一度出現了宮鬥題材氾濫的現象。相對於有的古裝劇將主角的“黑化”作為宣傳噱頭,《深宮計》就顯得三觀端正多了。皇室中婆媳和諧,宮女間姐妹情深,大反派太平公主也有柔軟的一面,不像《宮心計》中的反派那麼臉譜化。其實,《深宮計》在三觀和格局上勝過某些宮鬥劇,並非因為它能創新,反而是因為它保守。

《深宮計》獲好評,除了摒棄傳統宮鬥,主要靠同行襯托

2009 年的《宮心計》劇照,服化道豔麗,濃濃的港式影樓風。

香港古裝劇曾是該類型片的領路者

黃金時代的香港古裝劇,拓寬了古裝劇的類型,豐富了古裝劇的題材,一直是古裝片的領路者。不過由於地域的侷限,一直存在場景小、服飾戲曲化、臺詞過於現代等問題。隨著香港和內地合作加強以及電腦特效的進步,場景問題基本解決了,但服飾、道具的設計仍是不符史實且連起碼的美感也沒有。臺詞也是,縱然成語、歇後語、俗語、順口溜密集轟炸,還是沒有一絲古早味。

觀眾愛看古裝劇,很大一個原因是愛古代的服飾和風土人情。劇情可以演義,但細節一定不能胡來。如果從古裝劇中感受不到古代的氣息,那還能叫古裝劇嗎?

老一輩香港影人的敬業精神不能丟棄

2018 年初,廣電總局出臺政策,嚴禁戲說胡編亂改歷史的古裝宮鬥劇在一線衛視播出,不過廣電也提到,要鼓勵歷史正劇的創作和扶持。限制宮鬥劇的初衷是為了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絕不是為了將所有古裝劇一棍子打死。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可挖掘的素材無窮無盡,如果因噎廢食,豈不可惜。要知道,香港古裝片往上追溯源頭,可以算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邵氏的黃梅調電影,黃梅調的領軍人李翰祥導演同時也是改編歷史演義和民間傳奇的一把好手,無論拍正史還是戲說,都能使電影保持古典之美。究其原因,就是他對場景道具、風俗習慣、日常生活等細節方面都力求還原古代,每拍一部,都要查閱相關書籍以考證細節。在拍攝《傾國傾城》這部清宮戲時,為了拍出皇宮宏偉的氣勢,硬是在攝影棚搭建出逼真的紫禁城和頤和園。後來他到內地實景拍攝《火燒圓明園》時,更是精益求精,請到明清史專家朱家縉擔任歷史顧問。老一輩電影人的這種敬業精神,不該被丟棄。

《深宮計》獲好評,除了摒棄傳統宮鬥,主要靠同行襯托

《火燒圓明園》劇照,古樸的真實感。

《深宮計》是一次很好的試水,它只是保持了香港古裝劇一貫的水準,就收穫了大量好評,可見觀眾還是很寬容的,但古裝劇自己也要追求更大的進步才對得起觀眾這份寬容。

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