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自制、负责、自主和有爱人的人,从为孩子立界限开始

昨天下楼买菜,碰到了同一单元的豆豆,新买了水枪,特别的兴奋,看见有人走过来就开始给人身上喷水,豆豆高兴的乐不可支,豆豆妈先是温言好语的相劝,豆豆不听,继而豆豆妈言语严厉,豆豆有所收敛,没有几分钟后就又开始对准人喷水,如此几次之后,豆豆妈彻底生气发怒,要求豆豆立马回家,不要在楼下玩了。

想要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自制、负责、自主和有爱人的人,从为孩子立界限开始

豆豆这才慌了,不停的在给妈妈说对不起,让妈妈不要生气了,翻来覆去的就这两句话,豆豆妈更生气的说,你每次就会让妈妈不要生气,每次都会做出让妈妈生气的事情。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每次循环上演类似的情况,最重要的原因是,豆豆妈没有给豆豆立好界限。

说起“界限”这个词,我想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出于本能的都想反抗,我们只想给别人定界限,而不想让别人给自己定界限。但现实的情况是,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都必须生活在界限中,明确的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负的责任,什么是应该他人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己掌握自己的的人生,成为一个自制、负责、自主和有爱心的人。

想要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自制、负责、自主和有爱人的人,从为孩子立界限开始

在我们成人的身边,并不缺乏年龄已经四十了,仍然生活在界限混乱中,不知道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他人的问题;想要控制别人,自己却失去控制;不能掌管自己的生活,何时说可以,何时说不可以……

可见,界限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和它成正比,有很多家长,遇到孩子不懂规矩、没有界限时,总是会说孩子太小,长大就知道了、懂得了,这是一句自我安慰和自欺欺人的话。

因此,在我们为人父母时,就是在协助创造孩子的未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品格,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任,帮助孩子们避开许多成年人所经历的修补界限缺失的课程。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在孩子小的时候,教会他一些规则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原则,孩子长大后必会从其他途径学习,但这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例如触犯法律、失去职业、失去婚姻等。

很多父母自身界限也不是很清楚,有心给孩子立界线而在实际操作中总有无力感,不能很好的坚持到底,孩子哭闹、受苦受伤害时父母总是“心慈手软”,这样做的本质是在阻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美国作家亨利-克劳德博士和约翰-汤森德博士所著的《为孩子立界线》这本书,给我们在养育孩子给孩子立界线的过程中提供了大原则和大方向。全书逻辑结构简单明了,分为三部分:

想要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自制、负责、自主和有爱人的人,从为孩子立界限开始

一. 孩子为何需要界限。

二. 孩子需要知道的界限十律,通过十条界限法则的学习,让孩子学会界限,并为界限而承担后果。

三. 与孩子立界线的实践篇。

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

在给孩子立界线时,我们必须是一个有界限的父母,孩子总会试探我们的底线,试图和家长争夺权利,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能够温和坚定的坚持自己的立场。

正如作者所说孩子会观察和学习我们如何在自己的世界运作“界限”,他们观察我们如何对待他们、对待配偶、对待工作等,然后不管好坏,照单全收地模仿我们。

我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强有力的影响和塑造着孩子,孩子的言谈举止就是我们父母的真实写照。

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父母所读,能够帮助我们自己和孩子立界线。

孩子并非天生就受规范

在我们给孩子立界线时,孩子会反抗、痛苦、受到伤害,但是成长中包含着痛苦,受挫折也是成长中的关键要素,帮助孩子直面痛苦而不是逃避痛苦。孩子需要从外在的关系和服从纪律当中,将界限内化为己有。

正如同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圣经所描写的成长过程: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想要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自制、负责、自主和有爱人的人,从为孩子立界限开始

这样做有何后果,善用因果律

我们回到豆豆拿水枪喷人这件事情中来,豆豆三番五次的的对准人喷水,就是因为豆豆妈没有让豆豆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任,承担后果。因果律是界限十律中的第一律,给孩子自由,容许他做选择,然后照那个选择去处理后果。

豆豆妈给豆豆立界线,如果还要拿着水枪继续喷人,要不回家不能继续楼下玩,要不就是没收水枪,而不是自己生气或者只是说说而已不能继续玩回家等。

让豆豆自己做出,自己承担后果。选择回家或者不能继续玩水枪,豆豆肯定会哭闹生气,妈妈可以同理豆豆,认同豆豆还想继续玩水枪的心情和感受,但必须温和坚定的执行所立界线。

豆豆会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不能继续玩以及要如何去做,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妈妈生气的这件事情上,安抚妈妈的情绪,下次再有类似事情发生时,豆豆的经验是,自己还可以随心所欲,如果妈妈生气了,自己只需要安抚好妈妈的情绪就好了,同时也教会孩子他可以控制妈妈的生活和情绪。

如同作者所说:“避免情绪化的后果,要实施现实的后果。生气、内疚、羞愧并不能教导孩子做的更好;失去看电视的权利、失去金钱或者玩电脑的时间,所带来的痛苦会教导他学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