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天祥在2003年后,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

晚来的你

关于民族英雄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族英雄不一定非要出生于战乱时期拯救民族危亡之际,在和平时期为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也被称为民族英雄。这样的人物包括了百日维新以及洋务运动的大臣,也包括了两弹一星元勋以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些人的发明创造以及改革都使得本民族受益匪浅,他们的身上自然而然都闪烁着民族英雄的光辉。而狭义的民族英雄指的是反抗外来民族的侵略,人们普遍认可狭义的民族英雄。

狭义的民族英雄

这一类的民族英雄受到了地狱以及时间的限制,在之前我们通认的民族英雄有卫青岳飞以及文天祥等人。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民族的尊严。慷慨的爱国热情以及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舍身取义的价值观念都备受人们推崇。而在二零零三年的时候,中学历史教材大纲经过调整之后,将岳飞以及文天祥等人的英雄称号摘走了。


对于这件事情的解释,教材大纲主编认为岳飞和文天祥的战争并不算严格意义上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他们都属于内战的范畴。文天祥是宋朝的大臣,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宋朝已经大势已去。名存实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零零星星之火根本不能形成燎原之势。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进行的抗争,在某种方面可以解读成为权力的斗争和内战。在余桂元眼里真正的民族英雄行为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拒外来入侵,而不是国家分裂时期为了某朝代的利益,或者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在这次教材调整中,只有那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与外来入侵势力进行抗争,献出生命或者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能被称为是民族英雄。


品读武器装备

说到“民族英雄”,在历史上自是不少,霍去病、卫青、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无一不是早被历史所定性的人物。他们是中华千百年来文化传承的精髓和底蕴,是不可磨灭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充满了浩然正气,是忠臣英雄最直观的爱国情怀的表达,每每读来都对文天祥的气节和血性热血不已。

而今不少人主张将文天祥“民族英雄”的标识给抹掉,无非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相亲相爱,已经融合为一体,是一个大家庭。而文天祥当时是处在南宋末年,身为宰相,面对蒙元的强势入侵,他承担了抵抗外敌的重任,这是毋庸置疑,也无可厚非之事情,而今却因为蒙古融合入中华民族,成为大家庭一份子,却为了所谓的民族团结和融洽的问题将历史上的气节英雄文天祥而抹去“民族英雄”的字符,实在是对英雄的不尊重,我可以说这是多此一举了。如此作为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反弹,作为以汉民族为主题的中华民族,曾经有着五千年辉煌底蕴的古老国度,却因为此事而抹去了汉民族的崇尚几百年的“民族英雄”,告诉我们这是错的,汉族儿郎又当作何感想呢?

首先我得说,我们看待历史要区分时间节点来看。过去蒙古和南宋是敌对势力,而且在南宋看来蒙古就是异族,这是不可否认的,蒙古也的确是挑衅在先,要灭亡我华夏帝国,他们烧杀抢掠也没有少做,曾一度引起恐慌和血杀,那么身为状元的热血华夏儿郎的文天祥肩负重任,积极引导抗击蒙古入侵的战斗,试问这也错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两句话如此的正气凛然,如此的大义,是一个忠君爱国人士的写照,这是正能量的三观问题。

不要说文天祥是愚忠,因为过去儒家思想的统治中的忠君就是爱国,服从于帝王,就是在保住华夏的社稷基业;也不要说文天祥阻挡了民族的融合,因为那个时代下,只有入侵的蒙古和为家国而战的华夏人民。

时移世易,那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段值得所有人去品读的过去,却不是所谓的阻挡现在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过往,我们应该以现代的眼观去看,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蒙古族已经完全的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体系,文化也趋于汉化,这是民族融合的趋势,因此应当一分为二的看。

汉民族作为主体的民族,应该有着自己文化中的英雄,是什么能够支撑着华夏在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灾难时,无数的英雄儿女挺身而出?说实话,那就是华夏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而这些文化中的脊梁就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英雄即信仰,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会迷失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人的心思不纯,想以此来颠覆我华夏的文化根基,但不管如何,我认为无论是文天祥还是如卫青霍去病以及岳飞等”民族英雄”,都不应该因为民族的融合问题而将他们的英雄标识给拽除,需知他们都是人杰,都是我们的信仰,在千难万难之下挺身而出为我华夏,他们是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的绝世英豪。


历史风云天下

在新版的教科书中,文天祥是不是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还真的不太清楚。因为没看过新的历史教材。不知具体情况。但对否定文天祥还有岳飞等民族英雄身份的做法。个人觉的,是不太妥当的。

看了看网友们的介绍,大体明白,不管教材是不是改成这样。但是否定文天祥与岳飞“民族英雄”称号的想法是存在的。持这种观点者,他们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民族英雄,指的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比如戚继光抗击倭寇。但是文天祥也好,岳飞也罢,他们的抗争,都是中华民族内部之间的斗争。为了民族之间团结的需要,在今天的现实条件下,他们不再适宜被称为“民族英雄”。

这样的理由,看起来挺有道理,也有些高大上的意味。但却是经不起细细推敲的。这里边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有许多网友在评论中都提出来了。元朝的建立者蒙古族也好,清朝的建立者满族也好,现在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了。今天当然也不能说,蒙古或是满族是中华民族的敌人,谁要是这样说,那基本上属于别有用心,或是脑残。可是,在岳飞的时代,金人就是汉民族的敌人。这是不须讳言,也改变不了的。在文天祥的时代,蒙古也是汉族的敌人。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称岳飞文天祥为民族英雄当然是没有问题。

在岳飞的时候,北方的金国与南宋一起也被列入中华民族的二十四史之一。说明后世是承认他们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可是在岳飞的时代,这并不是一种定论,金国并不被认为是中国。

中国人在历史上,确定一个人是不是中国人,不是看他的血统,也不是看他的民族。看的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是否认同中国文化。比如,唐朝之时,有大量的外国人在长安,有做生意的,也有作官的。不管他们是黄皮肤黑头发,还是高鼻子蓝眼晴,只要他承认中华文化,就是中国人。

金国在建立之初的时候,他们信奉的文化当然不是汉文化,可是他们在中原建立王朝之后,慢慢接受了中原文化,这也就是他们成为中华历史一部分的原因。中华的历史,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的传承。当然其中也有主体民族,也就是汉族,为文明的主要承载者。

宋与金的战争过程,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与少数民族融合的过程,可是这并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岳飞的行为是在维护民族的利益。而不是在损害民族利益,那他自然就是民族英雄。

文天祥也是一样。有人说,文天祥的军事才能非常一般。并以此为据提出一些观点,我觉得,文天祥的军事才能一般,与他的英雄身份并不冲突。在南宋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文天祥一介书生,因为是状元,挺身而出,欲换大厦之将倾,本身就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儒家精神。这个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无论结果如何,都可称得上是英雄了。

岳飞也好,文天祥也好,他们能在国家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不记个人得失,挺身而出,放在任何时代,都应该被称为英雄。就算退一万步讲,为了这些人所谓的民族情感,我们可以把他们之前的“民族”二字去掉,但是,在这些人身上“英雄”二字,谁也拿不走的。

就我个人觉得,连“民族”二字也不应该拿的。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利用这种方式去维护所谓的民族团结,和民族感情纯属是没事找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比如岳飞反抗击的金国,他们的后代就是现在的满族。满族做为一个民族,虽然他也有本民族独特的东西,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已经与汉族没有太大的不同。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基本上都是这个情况。没有那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与汉民族和汉文化截然不同。他们除了各自的民族身份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中华族。分开为五十六个民族,合起来是一个民族。

现在上述的这种历史观点,是有意识的把少数民族的不同拿来说事。而且把这种不同演化成一种对立。这种思维方式,应该是有害无益的。中华文化讲究的是和而不同。

这种思维方式,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很多类比。比如,公安干警们抓了一批坏人,诸如诈骗犯等。他们被判刑改造之后变成了好人。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因这些坏人变好了。之前抓他们的干警的行为就不英雄了,就不能宣传了?这肯定是荒谬的。可以,否定文天祥民族英雄的逻辑,应该是与之相同的。

无论教科书怎么改。这些人在我心中的英雄地位是不变的。除非拿出让我心服口服的理论来。我相信,他们拿不出来。


七月流火140400643

"民族英雄"的出发立场应该是"民族",而中国汉族严格来说并不是单纯的人类学种族。

中原部族自信史之前就一直在互相之间以及和外族在人类学意义上和文明类型意义上进行混血。炎黄原是两个部族不是么?三苗九黎最初也不是炎黄核心圈子里的,秦楚吴越等早期也都是姬周圈子外的。时间久了,风俗互相渗透,文化互相交融,也就是一体的了。所以中国汉族的定位不是基于人种而是基于文明。从汉族姓氏看看,常见的宇文、尉迟、独孤等不少复姓就来自最初的汉化外族,单姓也有,如金(女真建金)是满清的皇族,李(元昊)(党项)、刘(渊)(匈奴),属于赐姓。整个华夏文明史里,被融合的外来文明数不胜数。秦大一统以前大家不太熟悉就不例举了,北朝鲜卑政权拓跋氏,其统治集团汉化程度很深,治下主体民族汉,次级民族有鲜卑、羌、羯、匈奴等。但和南朝略有不同的是北朝基本属于混合型文明即主体文明是华夏文明间杂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木兰辞》流传甚广,作品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原百姓是接受和认可鲜卑统治集团的。虽然南朝建立了汉人政权,且中国士民传统意识里也默认正统应由汉人持柄,但从文明的角度和立场来说,能说北魏政权不配称继承汉统么?这个事是不是要问问彼时的中原百姓呢?世事没有非此即彼的。要说大唐李氏还有鲜卑血缘呢,是不是要把李唐也踢出二十四史呢?或者把满清开除出汉传文明的序列呢?若如此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

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这个序列可以缩减不少内容,文史学子们的福音啊。个人认为文明的意义不在于是否正统,而在于生命力(笑到最后),严格的正统意味着单薄(缺乏融合发展),只要延续下来了,文明的内涵自然会虽时间而丰富。就文明和国家的关系而言,国家是文明的载体,可以多个国家同一文明(如三国),也可以同一国家多种文明(汉唐西域秦诸越)。但整个中国历史的后期大一统是主旋律,渐渐大家意识里都默认单一主体文明和单一国家是一体的了,都忘记了华夏文明的源流了。那么多元国家特别是那些因俗施治的国家(一国两制),所承载的文明类型到底该如何界定其主体类型呢?随统治主体?随人口主体?如辽国巅峰时期汉人比例不低,契丹人特别是高知高层汉学底蕴很深(如西辽牛人耶律大石)(又如耶律楚材需要找西辽汉臣李世昌才学得契丹语),国家按汉制建政(南面),确定汉文化的国家级地位(开庙建学等),汉化到自认为辽才是汉承正统,和宋在修史上争论不休。自我认同上都到了如此地步,我们该怎么评价辽国呢?游牧底色上的华夏主体色。金同辽,如果天假时日肯定会胜于辽。这就是文明势位高的优势,国家承载文明,文明反之延续民族,当然人口基数大也是文明的一种优势。

以此推论,文天祥的抗敌事业,在国家层面是可以称之为"国家英雄",具体就是"抗元英雄",这个是成立的。但如果从前述汉族本位思想来看,即从汉人政权的汉人文明角度而言,称之为"民族英雄"也是成立的。但中国是个多元民族国家,如果放弃汉族本位思想,那么宋辽金之间的战争不过是持华夏文明的三个国家之间的兄弟倪墙之争,辽金后人已融入华夏民族同汉一体了,当年的"抗金英雄"或"抗辽英雄"称之为"民族英雄"已不太合适。最重要的是,华夏虽然已经融合了众多民族,但现存的民族种数和总量还是很大的。利用正确的历史观来消除各民族之间既往的历史隔阂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民族的平等性,增进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发展,更有利于民族和解大团结。

至于秦桧,他的污点在于背叛自己所认同的国族,无论背叛的是谁,叛投的是谁,这个污点都是洗不掉的。

从"民族英雄"到抗元英雄"这对于大家已经投入的精力和感情而言,这个转变无疑会让人觉得浪费了成本而不好接受,但个人觉得从国家民族立场来看,某些收益相对于此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一句:皇汉主义要不得。

糊涂了,下意识的总把文天祥的题面背景认为当下热议的岳飞,谢谢网友打脸指正。

edit @ 20180214

关于卫星文明

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就如当年的周,东北、北、西北、西、西南等各族,"以藩屏周",少民构筑了拱卫中原核心文明的第一道防线。但很多少民的国家意识是很淡漠的,更不要谈国民性了。如哈萨克族,因为聚居地濒临哈萨克斯坦,在霍尔果斯开港前,就经常自由往返两地,很多人也转籍哈萨克斯坦。好在哈萨克斯坦国家民粹主义不盛,没有在历史解读上抹黑汉地中原文明对中亚的统治,没对中国国内哈族产生离心影响。若问哈族的自我认同,哈族对所谓中华文明的向心力还是很弱的,他们追求不过是生活的安定和物质的富足,中央政府给了他们所要的,他们也认同中共政府,也接受汉族是同胞一说,但更认同哈国和哈族是更亲密的同胞,和哈国的交流更胜于和国内汉民的交流。虽然两国交往胜在民心相通,但对外国认同胜于本国,总之是不好的。另一个现象就是蒙古族。首先由于历史原因蒙古族的形成来其实是来自多元文化、多元语言和多元部族,想想成吉思汗统一草原的历程就明白了(藏族也类似),只不过各部差异不如中原文明VS草原文明那么明显而已。现在近一半多的蒙族特别是和蒙古国接壤地区的蒙族,既看不起经济落后的外蒙蒙族,又排斥汉地文明,如内蒙古很多双语班长期生源不满编,他们认为接受汉地文明影响了蒙族的纯粹性,称汉化程度高的蒙族为假蒙,虽说在民族成分划分上的确有汉人或蒙汉混血为了获得民族政策照顾而主动报称蒙族后裔,但这都是少数。但他们就一直没明白少数民族发展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对于少民文明或边陲经济均是如此),而在以汉族为民族主体汉字为媒介主体的中国,现代化的捷径就是通过汉字掌握现代化思想知识技术和文化,即使汉族文明势位再高其自身也一直在致力于现代化。思想意识上的离心和割裂都是很坏的趋势。西藏,很复杂,大体三大板块:卫臧、康巴和安多,往下细分就复杂了。更复杂在于藏族的文明并不是一种统一风格,对汉地的向心力也强弱不一,汉化程度也有高下之别。四川杂居的就不说了,青海杂居的也还好,本部卫臧就复杂了,核心地带的接触汉地文明频繁,但边远的趋于孤立保守,但大藏族本位思想或多或少都存在的。若论西藏历往动乱的地域和思想源头在哪里,估计大家心里会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西南少民,民族人口基数不大,接触汉文明较早,融合程度相对高,本位思想不严重,但需要警惕的是伊斯兰世界极端思想对西南的渗透,不停制造回汉对立。华夏核心地带的少民,很大程度上是当年融入华夏的三苗九黎的孓遗,很多汉地少民除了保留一个民族标签外,已完全融入现代汉地文明了。好象还漏了些个大的少民?懒得说就不说了。

无意批评少民的传统保守,对于现代化汉民也曾恐惧过,总以为现代化是西化,会丧失本体的民族性。而少民除了要面对作为中国境内现代化主体的汉民,往上往外还要面对作为世界现代化主体的西方诸民族,恐惧是双倍的。抗拒和接受是两极,转变是有一个历程的,国家层面上提供足够的民族历史心理上的照顾,可以加速思想的靠拢,势位高的文明对势位低的文明的照顾不是一种俯首帖耳的讨巧献媚,而是一种文化自信。胡焕庸线以东,生产力很高,以西则物产匮乏,经济上不对等,如果思想上再有动摇和冲击,边陲不稳,中原也是可以感到到震动的,昆明、拉萨、乌市等等等等的暴乱,甚至建国以来不停发生传统汉民聚居地的回汉冲突都制造了大量动荡。题外话,当年汉地核心文明刚完成聚合的秦,其拒外长城走向基本贴合胡焕庸线即四百毫米等量降水线,形成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野。核心文明的凝聚之后才有汉唐的对外融合,造就当下中国的文明多元化,但很多核心地区的汉民限于居留,潜意识里中国就是华夏的天下。怀柔天下目的是五族共和,这样的举措是恰当的,但因为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磨擦而从感情上否定它是不理性的。

题外思考,汉中在地理上归于秦岭以南但行政区划划归陕西的做法,沿袭于历代政府,在汉地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由何而来?适用于新疆西藏和内蒙么?相信大家比我聪明能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


wolf76812

这是典型的以现代价值观去批判古人。

并且当时人们的眼中,蒙古人等人属于敌国,而不是什么今天所说的兄弟民族,那时候没有这个概念。即使你汉人团结当时的蒙古人,但是她们却要摧毁你的村庄,夺取你的家园做牧场,你愿意吗。?在当时的汉人眼里,这些外族根本不是中国。只不过今天由于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大义,才开始有兄弟民族的说法。告诉你,在古代,即使你把外族当兄弟,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发展落后,他们可没有今天那么好的觉悟。你把蒙古人当兄弟,箪壶食浆以迎兄弟民族,但是当时的蒙古人可不吃这一套。他会拔刀架到你的脖子上把你毫不留情的杀死。


文天祥等人正是看到了蒙古人的凶残才奋起反抗,并且文天祥的祖国是汉人的宋,而不是蒙古人的元。文天祥看到蒙古人屠杀汉人,奋起反抗,其做法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至于教科书故意删除文天祥的事迹,这无疑打击了中国人的反抗精神。难道以后等外国人来了,我们也要以民族团结为大义,放弃抵抗吗?这是在抹杀中国人民的面对外地入侵奋起反抗的精神,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强大,删除卫青霍去病,无疑是在培养奴隶,奴才。难道以后也要把抗日英杰删除吗?他们阻挡了日军侵华,不利于汉族和日本和族的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岂不是也要删除?


忘川星玉

文天祥的出名,就因为《过零丁洋》一诗,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成为千古名句。

做为“宋末三杰【另两位为张世杰和陆秀夫】”之一,文天祥一直积极抗元,被捕后,也保持了自己的气节,过零丁洋一诗,就是元元帅张弘范迫文天祥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以诗明志。

宋朝末年,宋理宗多少还算有一定能力,但立赵祺为太子,随后在自己驾崩,赵祺继位,为宋度宗,这小子即位后从来就不干正事,声色犬马的事情却很在行。

历史规律总是惊人的相似,比如一个昏君背后,一定有一个奸臣,宋度宗时期的奸臣,就是当时的右丞相贾似道。贾似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终日在葛岭别墅中与妻妾玩乐,由于他好斗蟋蟀,时人称他为“蟋蟀宰相”。他禁止让前线战事让度宗了解。所以,宋朝抗元的襄阳、樊城,是被围困了三年之久,度宗才知道此事。说明这个皇帝当的有多糊涂。

一个朝代要亡,绝对不是因为外部力量,大多都是自己把自己整死,而且一个国家一旦内部出了问题,就一定有外部的新兴力量的崛起,这个力量,要么来自内部的人民起义,要么来自外族的入侵,不管哪一种,基本都宣告其一个腐朽的朝廷,命不久矣!

但你会发现,我们的历史上,纵然这个朝廷已经腐朽不堪,却总有几个愚忠的所谓“民族英雄”,要做无谓的抵抗,宋末有,明末也有,典型的如袁从焕。

大家知道,战争不是玩的,这可是要死人的,一场战争的背后,胜了,主帅有功,功下面是累累白骨。败了,有的主帅至少逃了性命,但有多少普通士兵,就可以成了炮灰。

所以,当一个朝廷元气已伤,根本没有了振兴的可能的时候,这种愚忠式的而且根本改变不了历史进程的无谓抵抗,除了自己落个忠臣之名,对万千百姓来说,又有多少实际的价值?

文天祥是不是民族英雄,今天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历史做出深刻的反思。


天问说人生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各自的民族演进的历史中,总是会有民族英雄。虽然马克思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民族英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共同体,从华夏族在汉代形成汉民族主体自我的身份认知以后,不断有新民族融入汉族,有主动的,有被动的,有羡慕王化而来,也有刀兵相向以至。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即是一个突出的伟岸形象,即使再过千年,他的浩然正气,也会依然成长于天地之间,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的一部分。

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弱,恰逢蒙古崛起,对战半个多世纪后,南宋终于国破。文天祥时任南宋丞相,于道中逃脱,辗转来到梅岭组织义军,意图挽救危亡。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文天祥战败被俘,誓死不降,于是被押往大都。

此后数年间,文天祥处于囹圄之中,对敌之诱降,百般折磨,均不动心,抱定死志。南方抗元义士,闻听丞相之义,无不为之动容。

元廷想无他法,只好遂其心愿,文天祥伏质坦然,神情自若,视死如归,元人莫不钦仰,赞其英雄气概,实为民族英雄。

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地理概念。文化,地理,加上政治,就是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外来概念,适应于欧洲主导的单民族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民族自决等政治观念,由此造成了欧洲小国遍地,纷争不断的局面。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都始于欧洲,即是一证。

中华民族是为一体,但是各民族自有不同,铁木真堪为蒙古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亦可为汉民族民族英雄,不为矛盾。蒙古族,汉族都属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战争正因为要融合,彼此的勇士都堪为后世纪念。我们不仅要记得卫霍的封狼居胥,也要记得徽钦的靖康之耻。

民族的,世界的。

削足适履,只会适得其反。


而知而行

很多答主已经说了,文天祥在2003年新版历史教科书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根本就是伪命题,事实是文天祥一直都在教科书里被称为“民族英雄”。

不过就这个问题,我想说说另一件事: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究竟有没有必要“民族英雄”。

虽然民族国家是19世纪以来的主流,但是目前好几个大国并不承认自己是单一民族国家。

比如美国、法国以及我们。

法国新总统马克龙就曾公开表示过,没有法兰西民族这回事。

从文化意义上讲,多民族国家比单一民族国家更高级,更普世,是国家的高级形态。

但是另一方面讲,在教育上,尤其是历史教育上多民族国家比单一民族国家更容易遇到问题。

以美国前段时间讨论罗伯特李和华盛顿为例,我觉得这是多民族国家必然,多民族国家必然会出现a民族的英雄可能是b民族刽子手的情况。

当然,这里讨论的前提是a民族/b民族/c民族都真心愿意想共同生活。

而不是a民族独大,然后事实上对b民族/c民族进行压迫。

这方面19世纪的奥匈帝国其实有很多做法都可以为今天的多民族国家做借鉴。

开始奥匈帝国想构造一个基于德意志民族的大奥民族认同,哈布斯堡家族还为此专门把匈牙利青年贵族请到维也纳大学,负担这些青年的学费。

本以为这样可以培养匈牙利青年贵族的奥地利认同,结果没想到事与愿违,匈牙利历史上第一批匈牙利民族诗歌就产生在这些在维也纳大学学习的匈牙利青年贵族群体里。

而奥匈妥协后,大奥地利帝国民族认同构想实际上不可能了(裴多芬这位著名匈牙利诗人在此时的奥匈帝国一半领土内是教科书上的英雄,而在另一半领土上则是叛逆)

奥匈帝国从构建民族认同转向构建文化认同、精神认同,反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教育上,奥匈帝国时期的是完全开放的教育,不管是斯拉夫人/德意志人/克罗地亚人,只要人数超过一定数量,帝国就为这个民族聚居区建立以该民族语言授课的小学、中学,而且也以一种完全中立态度讲述奥地利帝国的历史。(维也纳大学历史学教授差不多都是犹太人。)

“维也纳人”/“奥匈帝国公民”成了越来越多奥匈帝国各民族所接受。

也就是说“公民认同”在奥匈帝国内代替了“民族认同”。

这也许是未来多民族国家应该走的道路。


兰台

首先,“民族英雄”这个词语和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就不应该存在。其次,这是对正确历史观的回归,和对国民的负责。中国古代任何朝代都没有“民族英雄”这个说法。无论岳飞、文天祥还是霍去病、郑成功、戚继光,等等,他们都是中国英雄,但都不是所谓的“民族英雄”。“民族英雄”这个奇葩而畸形的称呼,是在中国清末民初全盘西化的时候,模仿西方人而提出来的,目的是赶走满族、推翻清朝、建立只有汉人的国家。当时还有一个“铁血十八省”的口号方针,意思是汉人的国家只要有汉人居住的十八个省份就够了,什么新疆西藏蒙古台湾青海等等各省一律踢出中国。这个说法在现在喊着“收复台湾”“保卫南海”的我们看起来很可笑,但当时这差点变成了现实。而像卫青霍去病这些抗击其它民族的人就被这些人统统强行变成了“民族英雄”,然后号召向这些英雄学习,赶走以满族为代表的其它民族和省份。但是后来的统治者发现这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的说法和举动,于是改提出了“中华民族”“五族共和”以至于今天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分割”这些说法。也就是说,“民族英雄”这个怪胎说法早就应该死了,它完全是一群人在错误的思想下提出的错误的说法,近乎叛国卖国。但是后来的领导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在直到九零后和零零后的历代国民中产生出了许多恶劣的结果。现在国家终于注意到这个分裂国家的说法,并将其删除,这对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融合有着极其巨大的积极影响。我们应该为此献上三十二个赞。无论是古代的哪国哪族人,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雄,那就都是中国的英雄,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骄傲和榜样。所谓“民族说”当弃之粪厕矣。


我欲修仙帝国凌天

英雄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文化之一。民族英雄不容抹杀,这是中华民族的骨髓,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把历史人物和事件同当时的历史背景割裂开来去评价,本身就是错误的,照这么说,秦桧也不用在岳庙跪着了,做出删除文天祥,岳飞这样事的人,应该不会是脑子进水,而是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假如文天祥要是投降了元朝,会是怎么样的?当时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招降过文天祥,让他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元朝宰相,可文天祥不干啊!如果文天祥当了元朝宰相,对蒙汉乃至其他民族融合起到很大作用,在宰相位置辅佐忽必烈,也可以帮助更多的汉族人民,为汉族人民办实事。

民族英雄抗击外敌才成为民族英雄,应该放在当时的环境去看,不能放在当今民族融合环境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