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梁衡的散文集《觅渡》笔记(五)

第二部分 千秋人物


14、《把栏杆拍遍》

读这样的文字,真是快意!

辛弃疾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位民族英雄,文韬武略,丹心报国,虽九死而未悔。很喜欢读他的词,无论是器宇轩昂的“沙场秋点兵”,还是哀伤喟叹的“把栏杆拍遍”,都有深刻的意境和思想在里面。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辛弃疾的生命光影里,我们能看到他的一颗爱国的痴心。一个人如果把个人的安危放在一边,一心一意的想着民族民众,他写出的文章,纵然是常人的心,却能显出大情大理。

梁衡说,诗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写的吗?没有对生命对事理对宇宙人类认真的思考,任凭怎么样的才能,也写不出好诗。辛弃疾的诗词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一腔报国心是用蘸着血和泪的生命写成的。

还要认真的读辛弃疾的词,在获得美感的同时,也能得到思想的开启

15《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读梁衡的散文到这里,我都不会写读书笔记了。他的文字深刻,他的情感浓烈,这样说吧,他的文字的气场太强大了。不过,不会归不会,写还是要写点的。

每一个略通文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的禁烟壮举,而又为他所遭受到的不公扼腕叹息。历史是一面镜子,无论时光怎么变迁,烽烟总要过去,尘埃总会落定,当那份清白和昭然之气融入到中华名族的民族魂里面,没有人会忘记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一首诗里的两句,大意是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这是怎样一种品质。“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这又是怎样一种胸襟。

遭贬新疆以后,虽是老弱之躯,但仍怀报国之志,身体力行,做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事,使他的英名流芳更久远。

在阅读中,我觉出了自己的渺小,但依然会击节高歌,为那些英雄的人!

16、《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

我觉得,梁衡的文字是寂寞的,这寂寞,不是无人光顾的寂寞,而是不被人读出浩然正气、英雄相惜的寂寞。又想到余秋雨的文字,为什么在时光的光影中,在岁月的流转里,余秋雨的文字能被很多人读。是因为媒体的炒作,还是因为内容的内容?其实,他们两个人的文字里,都有对大文化的悲切,都有对历史人物的敬畏。如果说余秋雨是在夕阳晚照中娓娓地讲故事,那么梁衡则一定是在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吟诵诗歌,不是经历心灵的洗练和生活的磨砺,是读不懂的。

文学的力量真的很大,如果没有《三国演义》,诸葛亮也许只是在历史的书籍里,在历史家的视线里,不会为太多的人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宁可读通俗的故事,也不去历史的典籍里穷首皓经。然而,还是会有一些人,总能耐得住寂寞,不是为了流传,是为了一种精神,一种理想。这样想着,我算理解了梁衡。

阅读梁衡的散文集《觅渡》笔记(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