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那麼能幹,為什麼不去抗擊英法聯軍,而把精力放在太平天國上?

武樂5

第一點,曾國藩的湘軍不是那麼能幹;第二點,湘軍的誕生就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而生;第三點,曾國藩還沒有鎮壓完太平天國,清政府和英法聯軍已經打完了,並且幫助湘軍去打太平天國,從某一方面來說,他們還在一個戰壕裡奮鬥過!

曾國藩創立的湘軍並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在以前寫的文章裡面,提到過清朝軍事體系的變遷中,也說了這個問題,在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前,清朝的常規軍事力量是綠營(綠營為主,八旗為輔),但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綠營根本不能起到什麼作用。

因此,1852年清政府允許地方團練,招募鄉勇,自行抵抗太平天國運動,這其實就和宋朝時期組織的那種“保甲法”有一定相似之處,但是曾國藩認為團練太鬆散,因此創建了“湘軍”,其實都是各種地主武裝的拼湊整合,然後訓練而成。可以說當時,清政府有錢,地方上的地主也有錢,他們都懼怕太平天國的農民運動,因此,組建湘軍是不遺餘力,而且湘軍也的確能征善戰,但是在1856年的西征戰場上,石達開打破湘軍,曾國藩老淚縱橫,差點就跳江自殺。

後1856年太平天國內部發生“天京事變”,太平天國開始由盛轉衰,石達開帶領太平天國10萬主力出走,但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湘軍1864年才攻破天京,而且其中1862年清政府還採用了“借師助剿”引用外國軍隊來幫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可見湘軍的戰鬥力根本就不是那麼強,所謂的強,不過是相對於八旗和綠營而言。

而當時的英法聯軍,也絕非是湘軍這樣的地方武裝所能對抗,太平天國的北伐軍走到京津的時候被僧格林沁打敗,而僧格林沁的騎兵在八里橋是全軍覆沒,但是戰績是法軍死亡3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就是說清軍守衛京師最精銳的部隊,投入大概5-6萬人發生的一次戰役,只殺了五個人。

以當時步兵為主的湘軍不知道能打出什麼樣的成績,所以說曾國藩那麼能幹,這個前提就是錯的,而用湘軍去打英法聯軍更是去當炮灰。

湘軍成立的主要目的在於抵抗太平天國,有太平天國才有湘軍,沒有太平天國後,曾國藩自己就裁軍了。而後,清政府開始扶持淮軍,作為半地方半中央的軍隊。

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和西方列強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英法聯軍入侵北京不是清政府和英法的談判談崩了,而是因為英法使者入京沒有下跪,被咸豐下令給囚禁了,激怒了英法兩國,所以才有了打進北京),清政府與太平天國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蔣中正講“攘外必先安內”不是一點道理沒有,因此,才有了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後,又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史論縱橫

讓我們先回到這段歷史中。

咸豐十年(1860年)八月初八日咸豐北逃熱河,八月十一日應勝保”請飛召外援折“之請下詔,令曾國藩、袁甲三(欽差大臣兼漕運總督)”各挑精勇二三千名……兼程北上赴援“,並特別點名這兩支援軍的指揮官,曾國藩部是鮑超,袁甲三部是張得勝,此外被調的還有河南巡撫慶廉(副將黃得魁部豫勇數千),督辦團練的川北道苗沛霖(精選團練數千,和黃得魁部都擬交由勝保指揮。

九月初六日曾國藩在安徽祁門大營發出”奏復勝保請飛召外援折“,除了”且愧且憤涕零如雨“的抒情,和必要時讓自己和胡林翼(湖北巡撫,湘軍副帥,當時身體已非常不好,不久病故)中一人帶兵北上入援)的空話外,重點在強調困難(”自徽州至京五千餘里,部隊兼程需三個月乃可趕到……殊恐緩不應急“),自己留在南方的重要性(湘軍在安慶好不容易取得主動權,不攻下安慶則南方戰局迄無了期,也就無法全力北援),重申南方戰略佈局(自己的湘軍專攻安慶,”一切不顧“,讓左宗棠另募的楚軍經略江西,並準備從江西入浙,在上海則”專意撫局“),同時含蓄建議朝廷考慮和英法妥協。一言以蔽之,他不能推卸”勤王“義務,但北上有困難,且積極性不高。

范文瀾先生曾認為曾是在推脫,其目的是”逼清廷向侵略者妥協投降“,這恐怕是囿於時代背景而作的誅心之論。

曾國藩所說的”援兵緩不應急“是事實:當時兩淮捻軍、山東幅黨、黑旗、長槍,以及河南山東的白蓮教、文賢教等遍地開花,北上路途處處梗阻,且州縣糜爛,後勤跟不上,對勤王最積極的袁甲三,其遵照詔旨派出的張得勝部也的確花了兩個多月才趕到,結果無補大局。袁甲三部在鳳陽府一帶,而曾國藩部在長江南岸的祁門,江北當時還有太平軍主力陳玉成部活動,祁門附近則有太平軍劉官芳、古隆賢、賴文鴻部,稍遠有更強大的侍王李世賢部,三個月抵達已是最樂觀的估計,從歷史走向看這幾千湘軍3個月後趕到北京附近,的確無濟於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字日期分別是九月十一日、九月十二日,距離咸豐下詔勤王正好整整一個月。

他所陳述的安慶攻略和進攻太平天國戰略,是他一貫的主張,並最終也正是基本按照這樣的路線圖取得了勝利,”一切不顧“也不是推託敷衍之詞,不久後太平軍圍魏救趙,陳玉成、李秀成兩部先後從江南武昌縣、興國州和江北黃州府逼近湘軍大後方——武漢三鎮,病中的胡林翼吐血大罵自己”笨人下棋、死不顧家“,要求曾國藩下令圍攻安慶的曾國荃部撤圍回援,曾國藩都堅持不撤軍,最終堅持到安慶油盡燈枯被攻下,太平天國上游戰局自此崩潰。

他建議和英、法適當妥協,是基於”攘外必先安內“、一次只對付一個大敵的常識,和英法雖在北方和清廷作戰,卻一直在上海幫助清軍守城並擊退攻城的李秀成部這一事實作出的推斷和建議,但對於”借師助剿“他的態度是各將帥中相對消極的,清廷和英法議和後的十月二十三日,上諭徵求曾國藩對”借師助剿“的意見,他十一月初八日的奏覆提出”獎其效順之誠,緩其會師之期“,即口頭上感謝、實際上設法阻撓,還說”目前資夷力以助剿濟運,得紓一時之憂;將來師夷智以造炮製船,尤可期永遠之利“,這些也都不是託辭敷衍,而是為他日後的行為(在圍攻天京時堅決拒絕英國人參與組織的”常勝軍“介入,主張解散英國人控制的李泰國”長江艦隊“,推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所證實了的。


陶短房

首先,兩個層面,要看核心的事件在那個年代是否涉及西方。曾國藩本是個實實在在的讀書人,因鎮壓太平天國一步步成長為清庭肱骨,打仗也會改變人性,曾國藩也因此殺害了無數無辜軍民,在湖南殺了太多的人,而得到了”曾剃頭”的名號,是為殺人如剃頭,包括攻佔太平天國最後關頭的南京時,縱容湘軍開展了十餘日的燒殺搶掠,秦淮河一度浮屍無數。但宏觀層面,畢竟終結了太平天國的氣焰。也因此,不斷加官晉爵,再後來從兩江總督升遷到直隸總督。而此時,為何面對西方人的挑釁事件曾國藩反而如溫順的綿羊呢,其實不難理解,從法國教堂殺害當地知縣事件引起的民眾燒燬教堂後,曾國藩最後處置結果(嚴重的處置了本國百姓並給了西方賠款,且流放充軍了部分當地清庭官員)可以看出兩點,第一,對待涉外事件,即便是這種級別的官員,也不敢輕易得罪。因為紫禁城裡的主對外也是不敢輕易得罪,萬一自己處理惹怒了西方,打拼了一輩子的事業恐怕付諸東流,是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選擇穩妥的做法。所以,綜上,不難得出結論,就是,想保住烏紗帽,就得辦符合紫禁城裡住的那個祖宗心理的事兒。鎮壓太平匪患,紫禁城裡的意思是殺無赦。對待西方,紫禁城裡的意思是不敢輕易得罪。上頭都不敢輕易得罪,我一時頭熱幹了人家,到頭成了砧板上的魚肉,划不來!


研究宇宙的孫區長

曾國藩不是很能幹,太平天國也不是他能打敗的,像前朝康熙時周培公,姚啟聖都比他能幹,曾麾下三支軍隊,左宗堂,李洪章高興時聽他的,不高興就不聽,真正歸其領導的只有他兄弟曾國栓一支,而曾國栓軍燒殺搶掠無惡不做,數量也很有限,特別是軍隊給養軍需幾乎都自己想辦法,而且只所以農民起義,清末統治不得民心,已民不聊生,同時滿人不會重視漢人,像周培公,姚啟聖功成名就,鳥盡弓藏,兔死孤烹。有識之士誰還為其賣命?而太平軍戰鬥力是空前的強大,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如果太平軍打下天京,不作都城,揮師北上,直取北京,沒有韋楊內訌,沒有石達開出走,曾國藩早已灰飛煙滅,大清政府也不復存在,太平軍是自己把自己打敗的,曾是在太平軍氣數將盡時撿個大便宜。因此曾國藩肯定打不過英法聯軍,而且也沒趕上機會,就算趕上也沒有用,後來其學生李洪章的甲午海戰幾乎不戰而敗,使大清喪權辱國。千古遺恨!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曾國藩的湘軍本質上就是團練,當年清軍不堪一擊,咸豐沒有可用之兵,沒辦法,就號召大家自己搞團練保家衛國,於是就任命守孝在家的曾國藩為團練大臣,於是曾國藩就組建了湘軍,展開了對太平軍的鬥爭,因此湘軍就是團練,湘軍的建立就是為了鎮壓天平國運動,也是其第一要務;

19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此時湘軍正在圍攻太平天國的老巢天京,真是剿滅太平天國的關鍵時期,一旦湘軍北上勤王,那麼天京之圍被解,湘軍之前所做的努力就白費了,而且可能會被太平軍尾隨北上進攻北京,可能會得不償失,所以此時無法北上與英法作戰;

遠水解不了近渴,湘軍在南京附近作戰,而英法聯軍在北京,距離太遠,交通不便,等湘軍到了北京,黃花菜都涼了;

滿清政府的防範,湘軍為漢人的軍隊,清政府也擔心湘軍會與英法聯軍裡應外合推翻滿清政府,所以湘軍也不敢貿然北上。

即使清政府調湘軍北上,作為一支團練隊伍,你認為他們是英法聯軍的對手嗎?


密探零零發

曾確實能幹,但再能幹,也需要條件可依,歷史的眾多檔案表明,晚清時期,是不具備條件與列強爭雄的,儘管有廊坊大捷,三元里痛殺英夷,馮子材大敗法軍的戰例,都是特定條件下的特殊戰例,今日很多愛國人士在惋惜於滿情的軟弱,致使簽了無數個不平等條約,好象換了自己便能改變形勢,大自負了吧?晚清時最有條件可能打敗外國強盜的,當屬中日甲午戰爭,當時中國同光中興後,如果真能痛定思痛,團結一氣,是有條件戰勝日寇的,可惜封建習氣壞了好事。曾國藩是個知者,知道只有奮發圖強,才能改變對敵態勢,當然在沒有條件時,去出頭對敵了。


愚公說道

首先,英法聯軍當時入侵中國,只是要取得相得的利益,並未宣稱要毀滅清政府,而太平天國則是要推翻清朝統治,打倒儒釋道的傳統文化!兩害相權取其輕,清政府也明白,屈服歐美列強僅僅損失點錢財和威信,放任太平天國卻是招來滅國之果!而且清政府也瞭解歐美列強的實力,知道不能得罪,反而要拉攏,不然歐美列強轉而支持太平天國,清政府只有滅亡!


逆時針的燁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曾國藩不是沒有請求過赴京勤王,可惜啊!說到底他只是漢人,滿清還是信不過他!此外英法列強固然要中國割地賠款,但是並不直接傷害曾國藩為首的地主階級的利益,所以他們樂得作壁上觀,而且南方佔據激烈且複雜,絞殺太平軍還需要洋人協助(尤其是英國)一旦得罪英國與之開戰,那麼英國人轉而支持太平軍怎麼辦?得不償失!


萬歲1148858845

英法聯軍出兵中國的目的志在通商和搶掠財富,在滿清統治者眼中是肘腋之患。而太平天國以滅亡清庭為目標,這才是滿清的心腹大患。況且,當時曾國藩與太平軍在長江中下游鏖戰正酣,分兵勤王屬於千里馳援,緩不濟急!


牧雲1436544

曾國藩的湘軍?並不被滿清政府所信任。北方尤其是天津和北京這樣的地方,是輕易不會讓他們過來的。再說了,曾國藩的湘軍多數是步兵,由中國的南方調防到中國的北方地區?得多長時間?到位了?黃花菜都涼了。那時,中國還沒有鐵路呢!依靠腳步行軍?每天最多二十公里,就這都是最強軍了,有不少軍隊連每天二十里地都走不了!北京到兩湖地區的多少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