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什么历史依据?

密探零零发

谢@密探零零发兄相邀!端午节的端,是开始,初始的意思,《风土记》“仲夏端午,初也”。午,一说是五的顺号,一说是五月地支属午,地支纪月之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巳,五月午……。又名重五,端阳。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有吃棕子,饮雄黄酒,戴香草包,龙舟竞赛等习惯。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忧国忧民忧君王,秦军攻陷楚郢都后,在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汩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后人便把这一天定为节日,年年纪念。余靖有诗“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其实端午节来源一直存有争议。有纪念屈原,李隆基,伍子胥的说法,也有龙的生日,夏商周的夏至节,恶日镇妖辟邪等流传,而纪念屈原这一说法已被民国多位学者质疑过,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从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才出现的,而端午节之前已经存在。而胡适则一直怀疑屈原是否真有其人,因《史记》之前,屈原未见于其他文献。


也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众的迁徙交流,南北文化融合,不同的文化习俗经过磨合,南朝之后端午节的风俗至于大成,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不管如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份,端午节的存在有其积极意义,能唤起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怀,增添砥砺前行的信心。


南方鹏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最初的端午节是跟屈原没有什么关系的,最初的这一天是辟邪的。

端午节源于对恶日(即农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龙的节日,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虽然我国的端午节常视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与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节日,但不少习俗在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学者如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

相传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或装在竹筒中(即现在的粽子),投到江里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现在端午节已经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这一天也是法定节假日,我们在一天既可以享受传统民俗,也可以纪念一下伟大的诗人屈原,当然也不会忘记要吃美味的粽子,最初的起源很多已经不可考,但后来的演进却实实在在融进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