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达的文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影响着周边数国的文化进程,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世界文化舞台上的宠儿,它的魅力正在一步步的征服世界。如果非要说文明从哪里开始,文明应该是从文字开始的,只有有了文字,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创造才会被传承发展。那么汉字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它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深远?

它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

汉字从起源到现在使用的正楷它经历了这几个演变过程:

汉字是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书,至唐朝楷化。汉字广义上指从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

它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

1、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发现甲骨文的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时期,科学文化落后,人们无法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把各种奇异的现象归结于鬼神,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鬼神在操纵,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崇拜神灵。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都要事先占卜。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它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殷代末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器,周代青铜器开始被大量制造。而在西周时代,青铜器还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诸候并没有铸造的权力。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铸造不再局限于王室。但大量出土的还是西周及春秋这两个时期。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金文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它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

3、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大篆是相对于小篆而言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故地,并继承了西周文字(金文),所以可以认为大篆是在金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

四、小篆

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为了巩固政治上的统一,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了“书同文”的改革,统一了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大)(小)”

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 (心),(衣),(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它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

五、隶书

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代张怀 《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这种书体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它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

六、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是说这种字体可作为法式,模范,即标准字体。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直到现在,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了。东汉,三国魏时的书法家钟繇的小楷《贺捷表》,虽还没有摆脱隶书笔意。但已是今天见到的最早的楷书了,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典型作品。其主要横画已失去了“蚕头燕尾”特征,撇捺已成锐势,但还存在隶书遗意。有的捺画还顺势飘扬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飞扬。

所以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比较完善的水准,很长一段时间东亚一些国家都在使用汉字,而后东亚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

1、汉字对日本文字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本族文字的出现则相当晚,虽然有着古老的文化,但是长期以来,其人民都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

由于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长期旅居中国唐朝,对汉文化和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革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即使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汉字的影响力并未终,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这也是我们不懂日文,却能看懂日文大概意思的原因。

2、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所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

3、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朝鲜文字称谚文。它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朝鲜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一样都没有自己的文字,皆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 李朝初期,世宗在宫中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它是历史的馈赠,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

文字是人类的创造之物。从本质上讲,文字乃是人类思维及思维概念的“外化”。从形态上讲,文字是一种表述或展示思维过程的“书写视觉符号”。从功能上讲,文字是一种记录思想,并且使思想得以发展的交际工具。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深深的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化进程。乃至今日,汉语、汉字仍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外友人的学习,学汉语写汉字已然成为一股潮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字将和英文一样成为世界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