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外婆”改“姥姥” 原作者稱不知情

课本“外婆”改“姥姥” 原作者称不知情

課文中多處原文中的“外婆”被改為“姥姥”。受訪者供圖

课本“外婆”改“姥姥” 原作者称不知情

上海教育出版社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受訪者供圖

课本“外婆”改“姥姥” 原作者称不知情

網友曝上海市教委曾回覆“外婆”屬方言。經證實與語文教材無關。網頁截圖

引發“方言”爭議,出版社稱為認讀“姥”字做更改;專家認為地方課本改動需照顧當地語言習慣

昨日,《打碗碗花》原著作者李天芳表示,無論“外婆”還是“姥姥”,南方北方都會知道這兩個詞的含義。同時李天芳指出,出版社並未就修改聯繫過她。

此外有專家表示,地方課本用語的改動,需要結合每篇文章鄉土文化語境、描寫對象的情景來考慮,同時也要照顧地方語言習慣。

“外婆”改“姥姥” 家長不解

6月20日,一位家長爆料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級第二學期語文課本(試用本)中第24課,將《打碗碗花》原著中的“外婆”一詞改為“姥姥”,第5課《馬鳴加的新書包》一文中也有同樣的更改。

該家長稱,課本是3月份剛開學發的,已經用了快一個學期,孩子提問後她檢索發現,《打碗碗花》的原文中就是寫外婆,沒有“姥姥”的表述。

隨後有網友發佈了上海市教委作出的一則回應的截圖,稱“姥姥”是普通話詞彙,指“外祖母”,一般是在口語中使用較多。“外婆”、“外公”屬於方言。這則回應立即引發熱議。

“我覺得不合理,這教材本來就是滬教版,不是提倡保護方言嗎?我們這就是叫外婆,何必去改呢?”爆料的家長對出版社此舉表示不解。

更改系識字教學需要

此外,網友此前發佈“姥姥”一詞使用的答覆,與滬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無關,是2017年對讀者來信反映該社《寒假生活》中一道英文翻譯題翻譯方式的回覆。

■ 追訪

《打碗碗花》作者李天芳:

出版社使用、修改文章未通知

“無論外婆還是姥姥,並沒有截然分開南北方之說,作者可以選擇她認為合適的詞,但這是次要問題。”李天芳稱,出版機構尤其是教育出版機構應該作為尊重作者的模範,尊重著作權法,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回覆沒有認識到問題的本質,作者的權益也很難得到真正的保障。

■ 觀點

專家:方言被邊緣化不利於漢語發展

用“姥姥”真的比“外婆”合適嗎?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蕭放表示,是否應該用“姥姥”替換“外婆”,需要結合每篇文章鄉土文化語境、描寫對象的情景來考慮,不能一概而論。蕭放補充道,“姥姥”和“外婆”的用法如果用統一的標準去替換,顯然不太合理。“例如這篇《打碗碗花》如果講的是北方地區的故事,可能用姥姥更貼切、合適;如果文章講的是南方地區的故事,那應該用外婆更加親切。”蕭放認為,地方課本的改動需要照顧地方的語言習慣,不是簡單地說,能改或者不能改。

語言學者、作家史傑鵬則認為,“姥姥”才是方言,而“外婆”則是通用漢語。首先,中國古代是宗法社會,父系和母系分得非常嚴格,所以古書裡凡是寫到母系親屬,前面都要冠個“外”字。其次,漢語構詞多講究理據,“外婆”這個詞,我們一眼看到,就可以分析是指母系那邊的女性長輩,“外婆”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姥”的本義是“老婦”的意思,作為“外祖母”的意思,在漢語中出現很晚,目前最早的書證是明代,是一個湖南官員在北京附近宛平縣做官記錄的當地俗語。“外婆”這個詞使用範圍比“姥姥”廣很多,湖南、福建、上海、四川很多地方都叫外婆,江西、廣東那些地方雖然口語發音叫阿婆,和外婆讀音略有差別,但一般都認同“外婆”這個詞彙。

史傑鵬表示,將課文中詞彙統一更改為普通話詞彙,各有利弊,一方面有助於全國各地的人互相交流,另一方面也會導致漢語詞彙的貧乏,“漢語本來就比較孤立,各地的方言形形色色,可以豐富漢語通用語,如果全部禁用或者將其邊緣化,則不利於漢語的發展。”

他認為,詞彙的豐富性對於表達精確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歐洲各國語言就相當於中國方言,英語就吸收了各地詞彙。”史傑鵬說,應該允許甚至鼓勵方言發展,以便為通用語提供詞彙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