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軍東征報仇,為何不帶諸葛亮?正是推心置腹的信任!

夷陵之戰,劉備大軍伐吳,卻不帶諸葛亮隨軍的原因,除了確實需要諸葛亮留守後方、保障軍需外,更大原因是諸葛亮從出山效力劉備起,就一直主張聯合孫吳,共抗曹操,並且還是締結

孫劉聯盟的直接操盤手。

此時孫權破盟斬將,臣服曹魏,蜀漢政權的重大外交失敗已經成為事實。作為“孫劉聯盟”這一項目的直接負責人,諸葛亮的立場當然就變得十分尷尬。

劉備大軍東征報仇,為何不帶諸葛亮?正是推心置腹的信任!

而且其親兄長諸葛瑾又在東吳身居高官顯爵,深得孫權信任,為中司馬、宣城侯,掌管中樞機要。

長期以來,孫權一直刻意利用諸葛瑾、諸葛亮兩人的兄弟關係,令這個敦厚長者負責對劉備方的交涉,常年成都、江陵、建鄴間來回奔走。

雖然諸葛亮為避嫌疑,從來只和兄長在外交場合相見,私下絕不會面。但他們兄弟二人的書信往來一向不斷,除家事外更時常談及國事。通過這種兄弟私信來傳遞信息,一直是蜀漢和東吳外交的重要聯繫方式。

當孫劉聯盟的利益立場一致,雙方密切配合,聯繫緊密時,當然是公私兩便,皆大歡喜。

當雙方的利益立場出現分歧裂痕時,由諸葛瑾來作為東吳使者,也能令劉備顧及諸葛亮這個頭號輔弼的顏面,不好貿然破臉。

劉備大軍東征報仇,為何不帶諸葛亮?正是推心置腹的信任!

所以當劉備攻陷益州後,出面討要荊州的是諸葛瑾。(【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

雙方簽訂“湘水之盟”中分荊州,劉備讓出長沙、桂陽兩郡時,吳國使者也是諸葛瑾。(【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

孫權破盟,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後,諸葛瑾直接參與了攻殺關羽的戰役,戰後更加封綏南將軍、南郡太守,成為荊州中心江陵的地方官。

當劉備臥薪嚐膽備戰兩年後,終於為關羽興復仇之師,和孫權已經是水火難容時,諸葛瑾又奉孫權之命,寫了封被後世史家譏評為“奢闊之書、辭章之費”(粗俗點說,就是狗屁不通)的書信給劉備,勸其罷兵,理所當然被劉備束之高閣。

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諮之於群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孫權既如此厚顏,將諸葛瑾這張外交牌打得行雲流水,劉備讓諸葛亮暫時迴避對吳交涉,遠避成都,也是應有之義。

對劉備怒而興師東征,連趙雲都看出不妥,甘犯龍顏,切言諫阻:「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但這一樣番言辭,趙雲可以說,蜀漢朝堂上沒有任何人因此會質疑他的忠心,只因為趙雲是冀州時就追隨劉備的元從將領。而既是諸葛瑾之弟,又是此前孫劉聯盟倡導者的諸葛亮就確實說不得。

劉備大軍東征報仇,為何不帶諸葛亮?正是推心置腹的信任!

雖然劉備對諸葛亮信任有加,不大可能因此心生芥蒂,但如一心想為關羽報仇雪恨的張飛,還有那些心心念念儘快打回荊州老家的荊州士人和將領,他們又會怎麼看待?

所以諸葛亮雖並不贊同劉備東征,也只能緘默不言,兢兢業業做好大軍的後勤工作,並且在劉備大軍於夷陵之戰慘敗後,才怏怏然說“若法孝直(法正)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以一句“事後孔明”之嫌的嘆息,來表達其根本不贊同伐吳的立場。

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備苦戰半生,才得到益州一方基業,此時年近花甲,志氣已衰,已經沒有了早年孤注一擲的冒險精神,並不敢真正放手一搏,豪賭天下。

劉備大軍東征報仇,為何不帶諸葛亮?正是推心置腹的信任!

漢末時益州少經戰事,受戰亂破壞損害遠小於北方各州,不但地域遼闊,同時戶口眾多,人力資源甚為充足。夷陵戰敗後,光是巴西郡徵發諸縣兵員就得五千人,由馬忠帶隊去援救劉備。奉命督江州的趙雲部同樣兵進永安,迅速穩定了戰局,而經歷這場喪師5萬人的慘敗,僅僅數年後,諸葛亮又迅速重組了一隻數量在10萬左右的強大軍隊,足可證明即使經歷了關羽軍團的損失,劉備在東征前可動員兵馬,仍然不少於15萬人。

然而劉備東征卻只動用了中軍主力4萬人,黃權的江北軍1.5萬人,用金帛收買武陵蠻軍1萬人,合計不到7萬兵馬。

所以他雖然和陸遜在秭歸對峙經年,但戰役規模打的始終是有限戰爭,而非全面戰爭,更希望通過正兵流穩紮穩打,迫使孫權讓出荊州,並沒有真正把自己所有家當全壓上,去和孫權不死不休。

劉備大軍東征報仇,為何不帶諸葛亮?正是推心置腹的信任!

此前因為劉備軍在漢中戰役力抗曹操的主力中軍,巴蜀地區的民力一度告竭,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經過諸葛亮數年的苦心經營,才能支持劉備發動一場新的大規模攻勢。

所以,為了保住自己好容易才到手的益州基業,對劉備而言,諸葛亮留鎮後方,治理民政,供應軍需,當一個“蕭何”的意義,要遠大於他隨軍東征,做一個“張良”式的大軍參佐。

綜上所述,劉備出征不帶諸葛亮,卻將蜀漢政權的大後方全權交付,既是對諸葛亮能力和忠誠的無上信任,也是對此時立場尷尬的諸葛亮的精心保護。

劉備如此態度,其他蜀漢官員自然就無人再敢以“孫權破盟”“諸葛瑾從攻關羽”等事為由,對諸葛亮彈劾發難。此舉體貼備至,再一次彰顯了君臣二人的“魚水情深”,當然會令諸葛亮感激涕零,終於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耗盡畢生的光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