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最近某会推出《中华通韵》,某发言人宣称「此次彻底地废除入声字」,引发一片哗然,更有人宣布从此退出某会,云云。网上有是否支持《中华通韵》的投票,诗人词人未必理会;但在创作中,坚持用平水韵写诗、用词林正韵填词的还是主流。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配图为敦煌古韵书《排字韵》残片

根据文献的记载,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编著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编著的《韵集》。但这两书早已亡佚。中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共分为193个韵部。

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孙愐编制《唐韵》(原书已佚),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全书5卷,共195个韵部,与稍早的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同,其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个韵部。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个韵部。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直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1223年,山西平水(平水为隶属于金朝河东南路绛州之乡级行政区)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

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明人延用。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收录汉字9504个。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2001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的古韵书《排字韵》的残片,其内容与王文郁的《新刊韵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韵的组织,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

从中可以看出,韵部在总体上是趋简的,在平水韵成型以前,临近的韵部可以「同用」;平水韵实际上是总结唐人用韵的规律,把本来同用的韵部合成一个韵部,精简为106韵。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即便如此,平水韵中仍然有一些临近的韵部,在今天读来,几乎相同(比如【一东】、【二冬】);另一方面,同一韵部中,也有今天读来不尽相同,如【九佳】中有a、ie、ai等韵。所以,宋人填词时,就将可以合并的继续合并,将已经不同韵的拆分开来,如此分分合合,一共分出19个韵部。其中,前14个韵部,以平声统摄上声、去声;后5个韵部,为另立之入声韵部。这就出现了将一东、二冬归为一部,又将九佳、十灰等韵部拆分重组,名之为「九佳半」、「十灰半」等的情况。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此外,在《词林正韵》里,还出现了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入声作去声的情况,称之为「入派三声」。《词林正韵》中有「入声韵部」,说明入声并非消亡,但一些入声字演变成了平声、上声、去声。到了《中原音韵》(元曲用韵)中,则彻底取消了入声韵部,将所有的入声字都派向了前三声。旧四声(平上去人)开始向新四声(阴阳上去)转变。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唐诗、宋词、元曲,韵部越来越简化,以致于将入声字都取消了。那么,入声字消失了吗?没有。在南方广大地区,入声字依然在方言中顽强地存在着。但有什么用呢?

中国,在政权上,一次次自北向南被征服,文化亦然。《中原音韵》消解入声字,就是北方文化(没有入声字)对南方文化(有入声字)征服的实例。

自北向南的文化征服,一直延续至今。这两天,关于上海教科书中,「外婆」被改成「姥姥」的话题,最不能忍的是,外婆、姥姥同为方言(书面语为外祖母),外婆因为是南方方言而被抛弃,姥姥因为是北方方言而被某些人认为是规范用法。

平水韵、入声字及其他

时至今日,京派、海派都已消解,每年的春晚小品,几乎被东北二人转霸屏。所以中国当代文艺,只有东北的和非东北两种。中国人的文艺生活,还保留了古人消息的,恐怕也就只有诗词和古琴了。

格律诗从唐代成型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一千多年以来,中国人写诗一直都用古韵(最多是合并可以同用的韵部),也一直认可入声字,从来没觉得不便。你搞了一套《中华新韵》,又搞了一套《中华通韵》,一定很辛苦,并行不悖即可,但信誓旦旦地说要「废除入声字」,又是何苦来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