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不响就走邪路!无底限版《口吐莲花》让相声观众嗤之以鼻!

包袱不响就走邪路!无底限版《口吐莲花》让相声观众嗤之以鼻!

马三爷在世时说过一句话:“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老观众往往偏爱听传统活,甚至对全本“册子”每个字都烂熟于心,但还是爱听,因为有回味,这也是传统段子的魅力所在。不同的搭档使同一块活,都会风格迥异,但相同是都遵循着老先生们口传心授的使活规矩 。在包袱“合情合理”,表演“说人话”的基础之上加以改编创新,又从创新中展现个人表演特色。

包袱不响就走邪路!无底限版《口吐莲花》让相声观众嗤之以鼻!

有不少观众对于传统活有质疑,因为段子内容上存在糟粕。比如在园子里演员使《反七口》、《翻四辈》这类伦理哏的段子,台上台下几乎是大合唱似的互动,就量活的一个人吃亏 。再比如传统活《拉洋片》、《武坠子》这类打哏的段子,也有少部分观众认为应该是被摒弃掉的。

包袱不响就走邪路!无底限版《口吐莲花》让相声观众嗤之以鼻!

其实,相声起源于民间底层百姓,通过辛辣的讽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硬要拔到阳春白雪的高度反而适得其反。即便这些所谓不入流的伦理哏和打哏也都是有其各自的尺度和底线。跨越底线找包袱,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观众嗤之以鼻,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包袱不响就走邪路!无底限版《口吐莲花》让相声观众嗤之以鼻!

对于《口吐莲花》这个段子新老观众应该都不陌生。这块活本来就属于闹活,比较容易出包袱。很多青年相声演员也乐于在台上使这块活,其效果要远比《对春联》这类文哏段子火爆。但即便如此,还是很多青年演员用“超刺激”的手段无下限的取悦观众。大家不妨回忆一下曹(云)金、刘云天版的《口吐莲花》,前面垫话儿、包袱中规中矩,但到了底包袱时,不仅加了个“把拔”的伦理跟,还把喝到嘴里的一口水全喷到捧哏演员的脸上,不按规矩的使活虽然让现场观众发出爆笑,但笑过之后就只剩下不屑。这样的底包袱难道是师父教出来的吗?

包袱不响就走邪路!无底限版《口吐莲花》让相声观众嗤之以鼻!

反观师爷侯耀文与石富宽搭档的版本,底包袱在净化改编之后,捧哏演员递腿儿时只说:“侯大法师,您倒是喷啊!”侯:“我全咽了。”其他全在使相儿上烘托。段子的目的在于讽刺贪图色利的市井形象。观众想看的也是两位演员铺纲细不细,使相儿足不足。而非带有侮辱性的把水喷到捧哏演员脸上。

包袱不响就走邪路!无底限版《口吐莲花》让相声观众嗤之以鼻!

这样的“反面典型”并非曹(云)金一人,董建春、李丁合作的《量广相》虽然是一个创编段子,但整个梁子还是沿用《口吐莲花》。《量广相》这个作品首演于第五届北京喜剧幽默大赛。观众对这个段子当时也呈现两极分化的评价,支持者给予了“给相声门置产业”、“开宗立派的作品”等高度评价,而反对者则认为“节奏过快、烧脑的逻辑”、“撒狗血式捧哏”,作品问世后一直是争议不断。在这个段子里底包袱的使法与曹刘版的可谓如初一辙,甚至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升级,一番接一番把水喷到捧哏演员脸上对段子整体内容上没有任何实质性作用,单纯为了取悦现场观众。这样使活的手法很难想象他们是李增瑞先生的弟子,毕竟王谦祥、李增瑞这对黄金搭档一辈子都是直工直令的表演,绝不会走撒狗血的歪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