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爲何在「奪門之變」的前夜保持了極度沉默?真的失算了!

于謙是大明朝的柱石,“土木不之變”後力挽狂瀾,北京保衛戰功垂青史。“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發生在明代宗朱祁鈺景泰八年(1457年),大將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那麼,明英宗復辟上位後為何立即殺掉于謙呢?于謙之死,不在明英宗朱祁鎮,也不在政敵石亨徐有貞,而在自己,是他自己太自負太自以為是自己找“死”的。

你先別急著吐槽,聽我說完。

于謙為何在“奪門之變”的前夜保持了極度沉默?真的失算了!

于謙 墓祠

第一,于謙有資格有條件有時間制止“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前夜,于謙探知情報,錯判形勢,沒有阻止,坐壁上觀,政治態度曖昧,心中所想模糊,釀成悲慘。

當時,雖然于謙在朝中已不受明代宗朱祁鈺待見(為立太子之事),明代宗聯合石亨等排擠于謙,于謙在朝中的地位很是微妙,話語權很是式微,加之於謙妻子病逝,他告假在家,朝中政敵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乘機打壓搗鼓,于謙基本被半邊緣化了。但,他仍是名義上的一品太子少保兼大明兵部尚書,已八年有餘。雖然明代的兵部尚書沒有實質調兵譴將權,但在特殊之時京城四大營指揮使還是聽他的號令。因為一場北京保衛戰,于謙保住了大明江山,聲望如日中天,有“救時宰相”的美譽。只要于謙振臂一呼,只要搭借為江山社禝的名義,沒有辦不成的大事,應者雲集矣。

于謙為何在“奪門之變”的前夜保持了極度沉默?真的失算了!

于謙有“救時宰相”之美譽

第二,于謙莫名其妙地保持了沉默

奪門之變前夜,于謙通過多個渠道掌握了準確的信息。當兒子于冕幾次墾請父親應站出來表態時,于謙猶豫不決,但最終表現出了奇怪地沉默。在此大事大非面前,沉默地奇裡古怪不可理解。沉默就是默認。或許于謙高風亮節以社稷為重,或許他有別的另類想法。但,參與“奪門之變”的才幾個人啊?滿打滿算才幾百個家丁。這幾個蝦兵蟹將,只要于謙以兵部尚書的身份站出來或傳個話,分分鐘,就被守衛京城的的將士活剝了皮,哪有後來的這麼多悲情冤事?哪有幾百年來讓多少仁人志人仰天長嘆!“奪門之變”之所以輕易成功,與于謙的作壁上觀有很大關係。

于謙為何在“奪門之變”的前夜保持了極度沉默?真的失算了!

電視劇裡的 朱祁鎮

第三,于謙有機會有能力擺脫這場荒唐的政治遊戲

明英宗殺于謙是為自己的“奪門之變”正名。其實,所謂的“奪門之變”完全沒有必要。當時的朱祁鎮被尊為太上皇,而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鈺,也便是後來我們常說的景泰帝。當時的明代宗身染重病即將魂歸西去,而又無子嗣,若按正常發展下去,明代宗死後皇位必然重歸朱祁鎮。然而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的教唆之下,採取了一個荒唐的舉動,後世稱為“奪門之變”,提前以宮廷政變的方式某得皇位,這種做法,當時是不受一些忠直之臣所支持的,而於謙則正是這些人的代表,明英宗為了皇位的正統性,為了奪門之變師出有名,縱使在知道殺于謙有錯,還是不得已將他斬殺。

于謙為何在“奪門之變”的前夜保持了極度沉默?真的失算了!

電視劇裡的 朱祁鈺

于謙忠,幾近愚忠。愚忠就認死理,就過度自信,過度自信就是自負。或許于謙認為,他們弟兄倆爭皇位,是皇家內部事情。誰當上皇帝,我于謙一不貪財二不圖利,對大明忠心耿耿,僅北京保衛戰的蓋世功績,足可抵頂一切政治汙水……然,人心可畏,秋後清算,政鬥殘酷,這一點,于謙可能壓根沒想,或僥倖沒想到位,或想的不很透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