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成都平原被水淹没过吗?

悟空学艺

成都平原地处岷江水系与沱江水系之中,两条水系都是四川境内的大流量河流,水源充沛。此外,成都平原西垂相邻即为川西高原,海拔高、冰雪覆盖多,是典型的高原水塔之地。且成都平原四面为群山环抱,平原内地势平缓。因此,成都平原历史上曾多次被水淹过。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水利以前,即是一片澡国,洪水肆掠,并不适宜居住。鉴于此,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曾多次迁都,每一次迁都都是因为成都平原水患横行。现在的成都市区、郫都区、双流区等地等曾经是古蜀国的国都。而这些国都,都是拜水患所赐。

秦灭蜀以后,成都平原曾先后修建两大水利枢纽,一个就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工程位于今都江堰市境内,以疏解水流为主,主要解决了岷江水域的水患问题,从此岷江水系成都段水旱从人,成都由此成为西南的鱼米之乡。都江堰水利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都江堰、新繁、新都以南的平原区域,这也是当今成都市的主要辖区,也是成都得以繁荣千年的前提保证。

另一个水利工程则是与都江堰齐名的湔江水利,该工程是在西汉文翁(文翁石室先祖)的主持下修建的,当然,文翁以前,古蜀先民也已开始多次湔江的改造。湔江属于沱江水系,位于现在的彭州市境内,该水系疏通以后,成都平原北部从此也远离水患,并成为千里沃土。湔江水系区域主要集中在彭州、什邡、广汉、金堂乃至德阳这一带。

都江堰、湔江的先后完成,成都平原才彻底远离水患。后世虽然也不同成都出现过洪水的情况,但是基本上只是水流过境而已,洪峰一过即恢复,不再存在大面积的淹没问题。

上世纪,成都平原整体有过三次大水的历史。第一次是1933年的府河大水,起因是川西高原的叠溪地震,该震造成成都府河、南河涨水,成都地势较低的东边被淹,灌县即成都东南区域影响较大。

第二次是1947年大水,该年四川爆发全省性洪水,尤其以岷江、沱江流域水势最为严重,成都同时位于两水域之中,影响尤其较大,成都平原周边各县无一幸免。该年水势涨幅达到3米,交通断绝,贸易中断,万籁俱寂。

第三次是1981年大水,该年四川境内多条主要大河悉数涨水,主要是连日强降雨所致。成都城区接近20%的区域被水淹没,最大水深1.5米。府河、南河沿岸和低洼地带未能幸免。金堂、双流一带也影响较重,成都九眼桥上游的老安顺桥即在该次大水中被冲垮。

 当然,总的来书,秦朝以后,成都历史上出现的洪水相比较而言还是可控的,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洪水情况,对成都的影响总的来讲并不是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