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與酒泉玉產業不爲人知的祕密關係

林則徐與酒泉玉產業不為人知的秘密關係

清道光年間,清朝名臣林則徐因極力主張禁菸及堅決抗擊英國外來侵略,道光帝聽信琦善、奕山等議和派的讒言,將他革職發配尼新疆伊犁充軍。1841年8月,林樹徐從杭州啟程赴戍。經洛陽、西安、蘭州,武威(涼州)、張報(甘州)、酒泉(肅州),嘉峪關、玉門、瓜州(安西),經柳園、星星峽進人新疆哈密、於1842年抵達伊犁。

林則徐於1842年8月進入酒泉(肅州)境內時,在高臺(當時屬肅州管轄)作短暫停留,到臨水(臨水驛)吃午飯,經三墩鎮、銀達鎮進入肅州城。當天晚上住北關車馬店,因肅州海關辦事處設在此處,往來官員商賈眾多,不便長久住宿,於是次日搬進東大街新維修的關帝廟。

林則徐在酒泉(肅州)城停留了3天。期間,他秘密做了一件不被其外人知道的事情:他將其堂兄曾託付給他、隨他從軍營出來的侄子林錢茂悄悄留居在了酒泉城。他當時考慮出關後凶多吉少,前程難料,就決定將林錢茂留下來,一方面是為侄子的安全著想,另一方面是要侄子給他收集通報關內的時局動態信息。他在酒泉城看到東街(郵電街)一帶有好幾家加工玉器的作坊和經營玉器的商鋪,就細心考察, 欣賞精美玉器,瞭解玉料來源及玉器銷售情況。臨行時給林錢茂留下了一輛馬車還留下了一筆錢,囑咐林錢茂在他走後去做玉石生意,以維持生計。

林則徐與酒泉玉產業不為人知的秘密關係

林則徐到達新疆後,得到伊犁將軍布彥泰的重用。期間,他興修水利,勘地屯田,治理哈什河,主持修建玉龍河上游龍口工程。在玉龍河龍口工程施工中,林則徐發現這裡有大量河流玉, 且質量上乘,於是在用石頭鑲砌石壩過程中,命人將玉石挑揀出來,專門堆放一一處,然後給留在酒泉的林錢茂秘密寫信,讓他僱人前去新疆龍口工地拉運。

後來,林則徐在查勘地畝中,發現葉爾羌、且末等地也有不同質地的玉石,於是又秘密寫信給酒泉的林錢茂,告訴新疆玉石的分佈情況,並給秘密捎帶樣品。

由於林則徐和林錢茂的暗中聯繫,新疆玉石被源源不斷地運進酒泉。當時拉運玉石的總量無從考證,但從近年酒泉老城區郵電街工程施工工地出土的和田玉、河流玉殘料量推算,當不下20噸(在20牛車以上)。此舉大大促進了酒泉玉產業的發展。史料記載,當年酒泉加工的玉器主要銷往北京、天津、廣州、福建等地,也有被作為朝廷貢品的,或被地方權貴文人收藏和被作為建宅鎮物的,還有部分被作 為有錢人的陪葬品埋入了地下。

1845年12月,林則徐結束周勘新疆屯田事務、從哈密起程返京。1846年1月,人嘉峪關之前,接到道光帝諭旨,任命為陝西巡撫。途徑酒泉時隨行眾多,前呼後擁。林錢茂設宴款待,並送給和田玉筆筒、硯臺、鎮紙、手鐲等器物。短暫停留後奉命赴平涼平息回、藏民動亂。

1847年5月,林則徐被調任雲貴總督,奉命抵抗英軍,在赴前線的途中離世,享年66歲。

林錢茂生卒年月不詳,他死後安葬在酒泉城郵電街東10米處(已有物證確認)。2010年元月,酒泉大明公同在此地開挖高層工地建築基礎,發現一枚下底刻“林錢茂印”四字、上面刻“福”字的印章,其高4釐米,寬2釐米。字體為篆體,粗獷飽滿,刀法堅韌有力。“福” 字為典型大篆,筆畫平直優美,裝飾性極強。印章上、下字均附帶有硃砂紅,“林錢茂印”四字可清晰按壓拓出。

林則徐與酒泉玉產業不為人知的秘密關係

隨印章出土的器物還有大小尺寸不等的“鳥”形銅人、小銅鏡、銅頂針、銅器紋飾碎片;鳥形銀包金田黃石天然籽,熊貓樣硃砂雞血石天然籽,褐紅皮荔枝狀田黃石,壽山石胭脂盤;加工成形的和田玉牌、玉鼓、玉鎖;未成形的玉鏡、玉刀、玉劍;造有“誠”“億”、“義”等字樣的琉璃小圓牌;紅、綠、藍、紫等開眼琉璃珠子:黃、綠、褐、黑釉瓷燈、酒器、筆筒、瓷瓶、瓷碗等;西域名貴金黃色香餅、綠檀木塊;象牙簪、象骨鏟、象骨牌、仙鶴腿骨、狼牙、羊骨、牛骨、馬骨、駱駝骨:花崗岩石人頭等。顯然,此處之前已被人多次盜掘,金銀等珍貴器物被盜掘一空,一些珍貴物證不明去向。

林則徐與酒泉玉產業不為人知的秘密關係

從出土物件分佈情況看,此地為林錢茂家族慈葬群,每個墓坑中均有不同數量和田玉出土。墓坑規模大小不一,坑形各不相同。有並排墓,有棺上棺,有男主人墓,有女主人墓。墓群龐大,墓堆眾多,歷史延續時期長久,是一個大家族之墓,有身份、有地位名門望族之墓。

從出土的田黃石、雞血石、象牙、象骨、鶴骨等陪葬品產地特點判斷,林錢茂祖籍福建無疑。因酒泉當地不出產這些東西,即使絲綢之路商賈攜帶過來,只會用於交易變現,不會埋入地下,這或許與林錢茂家鄉葬俗和生前喜好緊密相關。又從出土的青花碗殘瓷上繪製的“道光通寶”錢紋圖案文字判斷,林錢茂為清代道光年間人,與林則徐生年所處時代完全一致。

由此可知,林錢茂是在林則徐的指點支持下,後來發展成為酒泉城裡最富有的玉石商人的。他把經營的觸角向西伸向新疆、俄羅斯等地,向東南擴延至沿海福建一帶,帶動了酒泉玉石產業發展,繁榮了地方玉石文化,其功不可滅。

(作者 秦國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