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開國初期,爲什麼明朝能收復燕雲十六州,而宋朝不能?

名字應該剛好九個字

關於這兩段歷史,演義滿天飛,正史少人問,其實,從大方向上來分析,宋朝必敗,明軍必勝,這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綜合的必然結果。

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呢?下面我們分別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天時

咱們從歷上上來看,只要中原的漢族王朝內鬥劇烈,那麼一統天下後,人口肯定銳減,漢族綜合實力急劇下降,於是就有胡族的相對興盛。

如戰國時期,燕、趙、秦三個諸侯國各自抵北方諸多胡人部落而不落下風。秦始皇經過歷年征戰,一統天下,但不久之後,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又是一番血雨腥風,人口數量急劇下降,漢高祖劉三兒被匈奴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還是通過行賄才得以脫身。漢初的和親政策,也由此而來。

三國之後的五胡亂華。胡漢第一次血淋淋的大規模融合也由此拉開了序幕,胡族第一次大規模漢化自北魏開始,北方民族至隋唐終於完成了首次民族大融合。

1.唐朝末期,藩鎮割據(類似於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到五代十國,各地軍閥一直在打仗,遼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遼國的軍事力量如何,而漢族經過近百年的內鬥廝殺之後的國力又如何。

自遼國佔據了兒皇帝石敬塘奉送的燕雲十六州以來,契丹和北方漢族開始合流,這樣既有漢族文化的謀略,又有草原民族的騎射,其國力自然不言而喻。

宋朝開國初期,遼國當政的正是太后蕭綽,也就是野史傳聞中與漢臣韓德讓有一腿的蕭太后蕭燕燕。

這個女人不簡單那,對內平定契丹不服從的諸多部落,對外重用以韓德讓為代表的諸多漢人良臣,可謂英明神武,而遼國也的確是在她攝政時期國力達到了巔峰。

也正是因此,陳橋兵變以來,宋太祖趙大一直堅持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策略,可惜他五十歲時在一陣燭聲斧影中死了,正史上說他是早就有病了,該死了。

於是趙二順理成章地奪了侄子的位置,他南征交趾(現在的越南),敗;西平党項(後來建立西夏),敗。由此我們可知趙二時期宋朝的武力水平,瘸子裡面挑將軍,窩裡橫橫罷了。

所以,宋朝伐遼,不得天時,正兒八經的避虛擊實。

2.蒙古族一統華夏,建立元朝,神州再次陸沉。但蒙元朝廷輕漢重胡,分了三六九等,不得民心,又經過對中國近六十年的統治,政治腐敗,軍力衰退到了極點。

更何況自1351年農民起義,到1368年明朝建立,一共18年的戰爭,讓元朝顧此失彼,也極大地消耗了元朝的有生力量。

朱重八在南方"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坐山觀虎鬥,讓元朝和北方義軍廝殺,自己厚積薄發,平定南方各路義軍,最終復燕雲而定乾坤,以實擊虛正得天時也。

二、地利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軍事重鎮,燕即幽州,三國的公孫瓚、隋末的羅藝均曾在此地割據過,可以想見其易守難攻之地利。更何況還包含山西的大同、雁門一帶,正是當年劉武周盤據之地。

1.自唐末以來,軍閥間一直征戰不休,燕雲之地一直是戰略要地,再加上為遼所得已經五十年,經過苦心經營再加上蕭太后的重用漢臣之策,豈是趙二可破?宋又失地利。

2.元朝一統天下,征戰已息。燕雲之地本來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外族的軍事重鎮,其地位和作用在元朝自然是直線下降,再者,元末朝廷腐敗,武備鬆弛。

因此,朱重八的明軍勢力自然就容易收復燕雲,此明朝之得地利也。

三、人和

1.蕭太后自遼景宗時期就開始臨朝執政,已經積累了威望,在遼景宗死後,正式開始攝政。其子繼位時有十二歲,雖說主少,但不存在國疑。

蕭太后內定契丹,外用漢臣,遼國上下一心,此為人和。

再看宋朝,趙大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正式加身之後,不放心手下重將,杯酒釋兵權,重文抑武,言稱"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好嘛,國家還沒有統一就開始自廢武功了。

趙二是搶了侄子的位,所以肯定又進行了一番清洗。軍中所餘主將估計都是很聽話的,至於能力?我只能呵呵了。

也許會有人說什麼折、楊二家,好吧,折家在西北也是軍閥,不可能得到趙二的重用,而且還要和西夏作戰,也抽不開身。楊家剛從北漢歸順,趙二用著也不放心那。

趙二遣潘美北伐,圍困太原後,御駕親征,滅亡了北漢。趙二志得意滿之下,一意孤行,欲收復燕雲,以疲兵北伐,不料被人射了一箭,只好灰溜溜地坐著驢車回來了,第一次伐遼,也就是收復燕雲行動失敗。

第二次趁著遼景宗新喪,幼帝即位,準備來個趁火打劫,他卻不知蕭太后早就穩住了形勢,而且人家的能力甩他幾條街,也不知道他這情報工作是怎麼做的。

趙二也害怕再有黃袍加身之類的兵變發生,所以緊抓兵權不放,遙控指揮,勞師以襲遠。宋軍分三路攻遼,主路曹彬兵敗,累及全軍,大敗而歸。

另外,二次伐遼之間,趙二又徵交趾、平党項,均以失敗而告終,勞民傷財,所以趙二又失人和。如果趙大不死,可能結局會有所不同,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2.元朝末年,蒙元經過十幾年的戰爭,精銳耗盡,再加上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不得民心。

反觀朱重八,積蓄實力,兵精將良,削平諸反王后,舉民族大義之旗,合全國之力,得人和把元朝一竿子打翻,定鼎天下。

元順帝之所以為元順帝就是因為明軍一來,他就逃避,所以朱重八封他為"順帝"。

綜上所述,宋朝初期收燕雲不得天時,不佔地利,失去人和,所以不能成功。明朝得天時,舉大義,不畏危,佔地利,有人和所以復燕雲而有天下。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說起北宋碰壁燕雲十六州的悲催仗,一千年來好些人都喊命苦,但只要比比明朝,北宋真不能叫命苦。功虧一簣的致命原因,就是宋太宗兩條不服不行的差距。

不過在說差距前,有個事也得替宋朝正個名:北宋開國的悲催仗,擁有強大戰鬥素質的宋軍絕不能背鍋。當宋太宗決心對遼開戰時,宋軍率先驚到燕雲遼軍的,就是爆表的戰鬥力,978年6月13日從鎮州出征,十天就殺到幽州,氣沒喘就殺的以逸待勞的遼軍屍橫滿地,俘虜抓了五百多。這哪裡是什麼“弱宋”?分明是百鍊成鋼的硬拳頭!

可為什麼拳頭這麼硬,最後為什麼卻碰的頭破血流?因為拳頭再硬,倘若瞎打亂打,最後也鐵定捱打。

宋太宗首先比明朝差的遠的,也正是這條——戰略規劃能力!

這個差距,只要瞧瞧這次北宋的動兵過程,場面就無比雷:起初宋太宗還沒著急打,不料參知政事趙昌言隨口一句鼓勵“自此取幽州,猶熱敖翻餅耳”,瞬間給宋太宗打了雞血,一拍腦袋就下令出征。如此“彪”法,正如宋軍老將呼延贊開打前那句悲憤怒斥:此餅難翻。

而在宋軍將遼軍圍在幽州城後,御駕親征的宋太宗,攻城戰術三兩天換一套,各路部隊走馬燈般往上衝,大宋的“鐵拳”,就這樣變成王八拳亂錘,不單幽州沒“錘”動,反而被遼國戰將耶律休哥在高粱河一個突襲,師老兵疲的三十萬大軍全線潰敗。幾乎勝利在眼前的燕雲戰役,就被騎驢車狼狽跑路的宋太宗,親手摺騰到崩盤。

然而近四百年後,同樣滿懷國恨的大明鐵軍,面對一場作戰距離更長,敵軍戰略縱深更大且騎兵機動力更強的北伐戰爭時,明太祖朱元璋,卻早早設計了嚴絲合縫的戰略規劃:絕不像宋軍那樣傻乎乎直撲,而是先取河南山東,剪除強敵元王朝兩翼後,再利用運河水路優勢,重拳直撲元大都。元王朝高機動力的騎兵部隊,就被這步步為營的戰術,一下遏住了要害。於是幾乎就是蒙古騎兵滿頭蒙圈間,明軍波瀾不驚的推進,兵不血刃拿下元大都。

比這戰略準備更能羞殺宋太宗的,卻還有明太祖高一籌的戰略理念。比起啃不動幽州就犯了軸脾氣,就知道在幽州城下乾耗,連打援都忘乾淨的宋太宗。明太祖卻是眼光更遠。明軍剛入元大都時,山西元軍主力洶湧殺來,眼看元大都岌岌可危。朱元璋卻是面不改色,堅決把重兵砸向太原,寧可元大都不保也不撤——丟了又如何?打回來就是了!結果元軍被乖乖牽鼻子走,只得半路折回來奔山西,反被明軍迎頭痛擊,殺的就剩十八人。

打仗,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如此戰略境界,宋太宗這一輩子,從沒鬧明白。

但比這事更糊塗的,卻是他第二條致命差距:用人能力。

宋軍和明軍,開國時都是清一色的名將薈萃。而在986年,北宋再度發起收復燕雲的“雍熙北伐”時,參戰部隊更是明星陣容。而且當時遼國皇帝新喪,政局正是不穩,長點心的宋太宗,也搬出了三路進軍的合理戰術,東中西三大主力齊發,穩打穩紮前進。

如此強大攻勢,開戰就叫遼國招架不住,西路軍田重進部一氣狠打,陸續擊潰多路遼國精銳,接連拿下靈丘和蔚州。西路軍潘美和楊業更給力,以強大騎兵快刀狠斬,一舉拿下大同。如果說上次還是被打悶棍,那這次遼軍吃到的卻是連環擊,眼看崩潰在即。

可就是這關鍵時刻,宋太宗用人的毛病,卻似定時炸彈般爆發了。宋軍最精銳的東路軍主帥,卻是宋太宗無比信任,但毫無北方作戰經驗的曹彬。關鍵時刻更是私心作祟,為搶攻擅自更改作戰計劃,一頭扎進了遼國名將耶律休哥的埋伏圈,等於是遼軍最困難時送肉上門,結果被遼國騎兵一頓追打,數萬精銳浴血殉國,大好戰局瞬間反轉,只得全線含恨撤軍。

而生怕武將有二心的宋太宗,軍隊監控做到極致,打仗要發陣圖,主帥身邊配備監軍。結果就是他信任的監軍王侁,瞎指揮害死了抗遼老英雄楊業。而人強馬壯的宋軍,也在這場瞎指揮中傷亡慘重,從此對遼戰爭由攻轉守。曾經近在咫尺的燕雲十六州,從此可望不可及。

這般用人意識,正是北宋名臣田錫的吐槽:皇上您打仗就愛瞎指揮,將領們不聽是抗旨,聽了就戰敗,橫豎是個死。求皇上您給將士們指條活路吧。戰略水平可以提高,可是這哭笑不得的用人,足以斷送所有希望。

就是在這個問題上,素來被認為心機深沉的明太祖朱元璋,卻足以給宋太宗好好上幾課。首先是將領配備問題,在明軍與元朝的幾次交鋒中,最令元朝抓狂的,正是朱元璋精準的選人。比如元朝從漠南和河西兩線,對新生明王朝發起瘋狂反撲時,針鋒相對的朱元璋,在需要攻堅相持的河西戰場上,選擇了謀略型的戰將徐達掛帥,而在追亡逐北的漠南戰場上,則是由擅長高速騎兵戰的李文忠一馬當先。

於是西北的定西血戰,面對王保保的龜縮相持,徐達以虛虛實實的應對,一場奇襲戰活捉八萬元朝精銳。漠南的草原野戰,面對元朝的輕兵遊擊,李文忠卻以更快的速度快打旋風,一氣拿下元朝上都,氣的元順帝在逃跑路上含恨而死。大明江山,就此奠定。如果這一仗的帝王,替換成宋太宗,新生的大明王朝,命運細思極恐。

如此鮮明差距,留給今天的,更不止是痛惜欽佩,還有一個適用各行各業的奮鬥道理:用正確的人,以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任何事業,必為贏家。


我們愛歷史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宋朝有天時、有地利,唯獨缺了人和

戲謔點來講,因為宋太祖有個弟弟,而朱元璋沒有(如若太祖仍在,收復燕雲可期)

宋太祖的軍事水平是毋庸置疑的,甚至連個人武力值都一流(太祖長拳發明者,一代武林宗師),而宋太宗除了排行老二以外,人還比較二

反觀明朝朱元璋同志,布衣出身,能打能忍,還賊有眼光

我想,這就是宋朝為何不能收復失地的核心原因之一!


明朝滅元朝,天時地利人和均在

老朱是個軍事奇才,不僅能打,還很有眼光。這和他八輩貧農的出身實在是相去甚遠,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所謂遺傳也不是完全可信——誰說農民的兒子就只會種地了!

老朱先是玩緩稱王、廣屯糧、高築牆的龜縮套路,一面跟張士誠陳友諒做鄰居,一邊和元朝打的火熱,完全一副狗腿子的姿態

可是隨著羽翼豐滿,朱元璋決定逐鹿中原,先後滅掉陳友諒、張士誠,然後一路北上搞垮了元朝,建國不足百年,為何元朝如此不堪一擊呢?

原因很簡單——內訌了,元朝徹底分為兩派,互相之間攻訐不斷,不能有效的團結在元順帝身邊,還將“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發揮的淋漓盡致

於是乎,縱使元朝有名將王保保,也無法再與明軍過招,在朱元璋的重點攻擊下,元朝大軍潰敗,元順帝倉皇出逃

一直比較順的元順帝終於也不順了,不僅丟了傳國玉璽,還在逃亡路上掛掉。自此宣告元朝鐵騎橫掃中原的時代過去

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朱元璋,完成了對元朝的致命攻擊,燕雲十六州自然不在話下

先來來看看趙大——天時地利盡在他手,卻沒有人和

趙匡胤的水平,我們不必多言,開國皇帝水平一般都不會太差,而趙匡胤同志在開國皇帝中的排名可以說是很靠前的。而且,作為五代最優秀的帝王后周柴榮的“繼承者”(雖然是搶來的),趙匡胤做到了比柴榮更為耀眼

當然,如若不是柴榮出征時突然病重,直取幽州的柴榮或許早就拿下燕雲十六州,統一中原也未可知,只是天妒英才,柴榮病重隨後死去,趙匡胤一年之內篡周

這就是趙匡胤的天時

城頭變幻大王旗,趙匡胤接手了後周,發育多年後相較於後周時期更加強盛,自然要完成對於燕雲十六州的奪取,而且很快就有了眉目

比如說,契丹一直都有個親兒子後漢,算是炮灰加鐵桿小弟的存在,可就是讓趙匡胤領兵給滅了,看來宋朝完全可以和契丹較量一下的

趙匡胤開始運籌帷幄,準備...趙二也摩拳擦掌,準備......

而後,趙匡胤壯年暴斃,趙匡義成功即位

趙二弟(帝)的水平,真的是有夠差勁

看著哥哥橫刀立馬,當弟弟的自然是羨慕不已——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

御駕親征的趙匡義,看著眼前的幾十萬大軍,心裡自然是美滋滋,畢竟在大哥的努力下,兵強馬壯,戰鬥力也是爆表

一心想著搞點大事情,好流芳千古的趙匡義,御駕親征自然是最好的方法

只是,空有雄心壯志的趙匡義,卻沒有哥哥的兩把刷子,不僅能力有限,膽識也是相當的一般,隨後發生的一件事,不僅沒能讓趙二弟流芳千古,卻有點遺臭萬年的意思

御駕親征,其實是個技術活。首先要耗費大量的精力來保護這個穿著黃衣服到處跑的人,萬一給敵人射一箭,可就壞事了。其次,畢竟是皇帝,出行總不能就騎個馬跟將士們一樣,顛的屁股都要成兩半了,怎麼也得有點高檔交通工具比如大型馬車一類的,而且駕駛起來也要穩一點

總的來說,御駕親征是很麻煩的。但是也不是沒有好處,這樣能激勵將士奮勇殺敵,畢竟皇帝都跟你並肩作戰了,又有何理由不建功立業呢?

只是,突發事件出現了!

亂軍之中,大宋皇帝腿上中了一箭!是的,受了傷的趙匡義,迅速表現出了自己極強的求生慾望和貪生怕死的本性

嚇得不行的趙匡義,掉頭就跑,置幾十萬大軍於不顧不說,因為跑的太急促,把馬給抽壞了,情急之下,立刻更換坐騎接著跑,只是這個坐騎有點...

準確的說,趙匡義騎的是一頭驢。傻眼了!徹底傻眼了!眼見皇帝奔逃而去,大軍無心戀戰,潰敗自不必說,輜重軍需全部丟棄,幾十年的軍備全部被契丹所得

丟人,是真的丟人,丟人丟到家了,一心想要建功立業的大宋皇帝就這樣倉皇的結束了他的御駕親征之旅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主帥是整個軍隊乃至國家勝利與否的關鍵所在

明朝和宋朝的不同結局就告訴了我們,並非是士兵不給力,而是主帥差太多

深入漠北不毛之地的李文忠,真的就料事如神,知道北元一定會出現在沙漠中?要知道那時候他已經斷了補給,如果再不來人,幾十萬大軍就真的要吃沙子了!因為他知道,必須要在這裡收拾掉北元,他必須堅持到最後一刻,而老天也終不負有心人,讓李文忠名揚天下

反觀趙二弟(帝),空有壯志雄心卻毫無能力韌性可言,雖說是皇帝萬金之軀,受傷的確是大事,但不至於就此撒腿而逃吧,實在是戰五渣的水平

能力不行,卻偏偏喜歡排兵佈陣運籌帷,昏招迭出不說,還貪生怕死。導致太祖積攢多年的大宋精兵強將損失頗多,幾十年積蓄的軍資全部損毀

凡事都是有原因的,宋朝之所以不行,是因為趙二不行......


置身黑白的精彩

首先,宋朝 不是不能收復幽雲十六州,而是宋朝的國策問題,導致沒能收復幽雲十六州。三大原因:第一,時代背景國策問題,宋朝初期的時候,南方並未統一,還有南唐、吳越、除、後蜀、南漢、楚,宋朝是執行的先南後北的政策;明朝初期執行的是攻伐北方的政策。第二,趙匡胤的早逝,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導致武將極其匱乏。而明朝的朱元璋當皇帝后,派手下的名將屢次出征。第三,宋朝面對的一個正在上升的遼國,而明朝面對的是一個已經是處於強弩之末的北元。

圖中後周就是最初的北宋

元朝末年的地圖,一眼就明瞭,朱元璋幹敗了

公元938年,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於是後人歷史就說石敬瑭此舉使中原失去了北部屏障。遼國也不是大傻逼,遼國吸收了漢文化後,建立了一個統一政權,擁有穩定的都城,而且在軍事上的實力也是十分的強。

我們經常說幽雲十六州,具體是那十六州呢?這16座城市就是:

幽州:今北京 順州:今北京順義

儒州:今北京延慶 檀州:今北京密雲

薊州:今天津薊州區 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間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今河北涿鹿 媯州:今河北懷來

武州:今河北宣化 蔚州:今河北蔚縣

應州:今山西應縣 寰州:今山西朔州東

朔州:今山西朔州 雲州:今山西大同

從後周皇帝郭威到宋太祖趙匡胤一直想收復幽雲十六州。趙匡胤剛當上皇帝,就想先攻取幽雲十六州。當時趙匡胤給宰相趙普說有人提議收復幽雲十六州,趙普說:我知道誰能收復幽雲十六州,是曹翰。趙匡胤說:是的!趙普說:曹翰確實能打下幽雲十六州,但是曹翰之後誰能守住幽雲十六州。趙匡胤沉默了,然後趙普認為應該先統一南方。

趙匡胤統一了中原以及南方後,首先要穩定國內的政權。在五代十國,手下將領叛變當皇帝是家常便飯。趙匡胤自己也是黃袍加身,所以趙匡胤來了一個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石守信等人的兵權。當時,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問了趙匡胤一個問題:我們趙家為什麼能得天下。趙匡胤回答說天命所歸等等。杜太后搖搖頭說:因為後周的皇帝是一個還不到10歲的小孩子。趙匡胤沉默了,當時趙匡胤的兒子才8歲,而趙匡胤已經四十多歲。杜太后讓趙匡胤把皇位傳給他弟弟趙光義,然後趙光義傳給趙光美,趙光美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後來,杜太后把趙普叫來,簽署了一份盟約,就是著名的“金匱之盟”。

趙匡胤封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尹,這就是接班當皇帝的跡象。趙匡胤的死很離奇,趙匡胤和趙光義夜談,談完了之後,趙匡胤就突然暴病身亡。趙光義當了皇帝后,繼續完成他哥哥趙匡胤的志向,但是趙光義沒有趙匡胤的軍事才能。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先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趙光義於二月率軍親征,宋軍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終於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趙光義也麼有忘記幽雲十六州,和他的哥哥一樣,趙光義也想收復幽雲十六州。這樣中原王朝就能夠有險可守,守住北方的門戶,這樣中原就沒有了威脅。

同年五月,趙光義不顧眾臣反對,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復河北易州和涿州。趙光義下令圍攻燕京,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乘驢車倉惶撤離,北伐失敗。雍熙三年(986年)

,趙光義派遣潘美、楊業、田重、曹彬、崔彥進五位大將分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行北伐。西路、中路軍進軍順利,而主力東路軍屢遭遼軍挫敗,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二路匯合,於岐溝關大敗而潰。中、西二路亦只得南撤。西路主將楊業因掩護軍民南撤被遼軍俘虜,在獄中絕食三日而死。之後,北宋在對西夏党項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役中屢次失敗,但因其厭戰,與宋廷議和。趙光義以親信傅潛、王超、柴禹錫、趙鎔、張遜、楊守一及弭德超等為禁軍統帥,多庸碌之徒,臨陣懼戰。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

講完宋朝,我們在看一下明朝

明朝初期,也就是元朝末年,全國農民大起義。朱元璋的勢力和當時陳友諒、張士誠以及元朝的勢力來看,分為了好幾大塊,而且都與明朝將領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的領土接壤。由於朱元璋實行了“緩稱王”的策略,所以前期,元朝主要和紅巾軍和張士誠、陳友諒打,消耗了元朝大量的精力。

第二,元朝末期,蒙古兵的戰鬥力十分的羸弱。而朱元璋自己打造了一支精良的騎兵,手下的名將如雲,比如常遇春善於奔襲、徐達善於打大集團作戰,李文忠、傅友德、耿炳文、藍玉、朱文正等等,打仗都是一把好手,堪稱名將中的名將。然而此時蒙古只剩下了王保保一個救命的將領,面對徐達這樣的名將,王保保也只能哀嘆不如。

第三,朱元璋派徐達攻打了大同後,北上攻打大都(北京),元順帝聽說了之後,直接帶著老婆孩子跑了,跑回了老家。這樣,徐達輕鬆的佔領了北京。後面朱元璋登基當皇帝后,派遣了5路大軍,不停的攻打北元。

所以,所有的事情不可以一概而論,既有歷史時代背景,又有當時的社會因素。順便科普一個,別看宋朝沒能攻下幽雲十六州,

但是宋朝的財政收入甩明朝幾十條街,明朝一年財政收入最高是2295.3萬兩,而南宋最高的一年財政收入是1億多兩。


嘟嘟讀讀

答案很簡單,面對的敵人不同。

朱元璋面對的元順帝集團,與其說是一個王朝,不如說是一群地方勢力的盟主,當時在元朝名義統治下的地盤裡,有大群地方割據勢力,可以說是聽調不聽宣。

這裡面,王保保是蒙古人擴闊帖木兒的漢名,和孛羅帖木兒互有勝負,西邊有李思齊割據關中,還有張良弼這種小勢力,除了這些中原割據的之外,還有蒙古宗王們的勢力,比如豫王割據西夏故地,遼王哈納出虎踞遼東。

此時的元朝,已經沒有統一的力量和戰略可言了,所以當擴闊帖木兒對朱元璋的北伐軍抵抗失敗之後,元順帝就帶著妃嬪百官放棄了大都北逃,並沒有做決戰的嘗試。

反觀北宋所面對的遼朝,正是王朝上升期,可謂如日方中的時代。

看下地圖就知道,遼朝所佔據的地盤,遠比宋朝更廣大,當然人口要少得多,但是作為擁有眾多屬國部落的草原大帝國,遼對於北宋的軍事優勢是持續的。

而且得益於對燕雲十六州和遼東渤海國故地農耕區域的佔領,遼軍的裝備水平和訓練水平遠不是之前的遊牧民族可比,甚至可以說是得到了唐代的真傳。

遼軍的戰鬥力核心是皇帝直屬的皮室軍,次一等的是歷代皇帝的斡魯朵從各個部落抽調精銳組成的宮帳軍,之下是投下軍州的采邑軍隊,再之下是屬國部落軍。

皮室軍實際上是一直重裝騎兵部隊,宮帳軍也有相當高的披甲率,其戰鬥力非常之強大,甚至可以進行騎兵正面決戰,遠不是之前的遊牧騎兵的射箭襲擾式的戰法。

而北宋初年的北伐,就是面對這樣的對手。

必須要指出的是,說到宋太宗的北伐,很多通俗說史的作者屬於一竅不通。

宋太宗的雍熙北伐其實戰略佈局非常精妙,首先聯繫王氏高麗進攻遼國,吸引遼軍主力,然後分兵三路北上,以山西一線為重錘,以幽州一線為鐵砧,是想通過山西方向的勾拳將遼軍在燕山以南的主力全部圍殲在幽州城下的。

但是,宋軍完全沒有料到遼軍的增援來得如此之快,而其根本原因在於征伐高麗的遼軍走了一條當時宋軍沒有了解的路線,也就是遼西走廊經山海關進入華北。

要知道,在五代和唐代,這條路還是不能通行大兵團的,遼軍的快速突襲,讓宋軍猝不及防,但是北宋的二十萬大軍的損失也沒有達到所謂的“全軍覆沒”,因為這個時候北宋軍隊的戰鬥力還是相當過硬的。

當然,不懂行的還是會來噴,沒轍。


劉三解

毛澤東曾經評價過朱元璋和趙光義二人的軍事才能,他對朱元璋卓越的軍事才能給予過很高的評價。說: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古代皇帝帶兵打仗的冠軍是李世民,亞軍則是朱元璋。

朱元璋之所以在後人心中,能緊隨李世民之後排名第二,是因為明太祖的宏觀的軍事分析和運籌能力非常強。

在北伐中原的過程中,明太祖採取先山東、次河洛、後秦隴的作戰方針,如願以償地達到了他的戰略目的。不僅戰略得當,用人也非常考究。如果把徐達和李文忠互調,估計北伐都不會有如此之成功。

公正的評價,朱元璋的軍事才能,在皇帝中,是五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水平!


毛主席對趙光義的評價就非常不給面子了,他說: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

趙二這個人,本來就不會打仗。打不贏都是其次,在戰術上還不反省。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

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太祖有自己的設想。設立“封樁庫”,將每年財政結餘存入庫中,專項專款,用於解決幽雲十六州的問題。

按宋太祖的設想,優先採取和平贖買的方式解決幽雲問題,因為遼國佔著幽雲之地也是為了搶錢。如果不能和平贖買,則用這筆錢招募勇士,武力解決。所以實際上趙匡胤對契丹開戰是有決心的。

然而,趙匡胤死後,封樁庫這個事情沒有堅持下去。趙光義消滅了北漢之後,兩次起十萬大軍徵契丹,全部大敗而歸。其中很大因素是趙光義指揮原因。打敗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輸了兩次,直接把人的信心給磨滅了。趙二,顯然就是這種人。

打不贏就不要打,那就恢復趙匡胤的辦法,繼續攢錢去贖回來。或者攢錢,招募勇士,武力解決。而不是朝廷每年花著大筆的銀子,養一幫只會動嘴皮子的文人。

高粱河之戰,趙二說自己“往則奮銳居先,還乃勒騎殿後”。這個自誇真的是有夠不要臉的!堂堂最高統帥,應該是居中指揮,而不是是什麼進攻時衝在最前面,敗退時殿後,在最後面抵擋敵人。這種打了敗仗還自誇,恬不知恥的面貌,基本就是日後所有大宋皇帝的寫照。

更可怕的是,趙二自己又不會打,還不讓武將自主發揮。趙匡胤在位的時候,他只是收了節度使的兵權而已,對自己提拔的武將還是很信任的。到了趙二這裡,好嘛,直接把所有的武將全“閹割”了。

作戰指揮權,由趙二全權負責。以自己預定的戰略、戰術來間接指揮戰役,甚至連佈陣的方法都要事先預定。最高統帥的無能、無恥,大將的權威不振、執行作戰計劃的能力也連帶受了影響。北宋的將領甚至喪失了作戰的靈活性。

跟朱元璋比,趙二應該有十八條大馬路的差距吧。


Mer86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明朝推翻的是元朝。在元朝存在期間,無論是幽雲十六州還是其他地區都是在一個國家的。而宋朝不存在這個文化認同和政區概念。


在趙匡胤在開封兵變建立宋朝之前,周朝就已經喪失了幽雲十六州,況且自唐末以來,中原大地便是五代十國,沒有統一的國家認知概念。況且幽雲十六州土地上的百姓經過近百年,早已不是純粹的漢人。他們心裡對剛剛建立的宋朝的認同程度並不比遼和金高到哪裡。


此外,宋朝兵備上缺一樣東西——戰馬,祁連山馬場早早被西夏控制在手裡,幽雲十六州又是平原地帶,和發源於北方的遼金戰鬥,步兵對騎兵只有敗的份。


明朝在攻進元都北京之前,元朝早已經被各地的農民起義軍折騰完了,朱元璋北伐簡直就是摧枯拉朽,被元朝壓抑已久的百姓恨不得扒了元朝的皮。對明軍基本上是支持的。

區別於宋和遼、宋和金的對峙,明朝從一開始就是從國家內部誕生的,可以說一個是外部敵我矛盾,一個是封建王朝群眾內部自我矛盾。概念不太一樣。


明朝北伐是將幽雲十六州和其他地區當做整體來看待的,而對宋朝來講,幽雲十六州是都城汴梁的屏障,對遼金而言,它也是它們都城北京的屏障。都不可失,所以押上重兵不可失。


幽雲十六州的戰爭前線在今天雄安新區和河北保定一帶。這裡有一項非常著名的古蹟——宋遼古地道。是當年宋軍為了奪取幽雲十六州對抗遼軍所建。



這些古地道和戰場遺址至今保存完好


廣諫院

我認為明朝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而宋朝不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軍事:宋朝軍事實力總體弱於北方,基本處於守勢。元朝騎兵腐敗已久,戰力低下,而朱元璋百戰之兵,戰力強悍。

2.政治:北宋前期君主戰略失誤,中後期內鬥嚴重,武力疲弱。而遼金政治大體上處於團結對外的狀態,統治者決策正確,軍事指揮果斷決絕。元朝內鬥嚴重,朱元璋部團結上下一心。

3.統治上:遼金在燕雲之地經營已久,民心穩固,對宋朝並無歸屬之心。元壓榨百姓,民不聊生。朱元璋起義軍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為號召收復中原,順應民意。


歷史戰爭

燕雲十六州多是崇山峻嶺,易守難攻,一直都是中原地區對抗遊牧民族鐵騎的屏障。


後晉開國皇帝石敬唐,反唐自立,為獲取支持,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沒有了天然屏障,遊牧民族再入侵只需4天,中原政權的守軍根本來不及準備。


據說契丹幫助石敬唐登上皇位後,石手下的大將勸說石敬塘只給錢不給地,石敬塘卻認為事關聲譽,一定要把地割讓給契丹。


一個王朝的反叛者,因為聲譽將土地割讓給異族,還真是典型的“當了xx又立牌坊”。


每個中原政權都想收回燕雲十六州,但是一方面看收復者的能力,一方面還要看佔領者的能力。


北宋想收復 ,奈何實力不足


趙宋政權建立後,心心念念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與遼三次大戰都失敗。


1122年,宋與金簽訂“海上之盟”,共同滅遼。遼滅後,金還宋燕雲十六州。所以宋不是從來沒收復過燕雲,收復過 ,只是時間很短又被人搶去了。

與宋簽訂聯盟的是著名的完顏阿古打,阿骨打死後,處於上升期的大金,野心更大,找個藉口攻打北宋,歷史書怎麼說北宋?


“重文輕武”“積貧積弱”特別是軍事力量和遼、金沒法比,金很快佔領了燕京地區,後來直接佔領中原,北宋滅亡。


南宋沒心思想,元不需要想

南宋偏安,自保尚且費力,中原都丟了,更不用想著燕雲十六州了。


南宋滅亡後,元統一全國,燕雲十六州自然與中原地區就都算一個國家了,自然不用談收復不收復了。


朝代更迭 ,燕雲十六州終於被收復


大明剛剛建國,跟著朱元璋一起起義的各位名將都還在,經驗豐富,士氣正盛,而元朝已經窮途末路,人心盡散。

一個80多歲垂垂老者和20多歲朝氣蓬勃的青年,誰勝誰敗不是定局嗎 ?


大明給元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加封號,稱元順帝,順是順從、歸附的意思,明軍只要打,順帝就逃,直至洪武三年病死與應昌。


順字是勝利者朱元璋給起的,這位腹黑的皇帝算是幽了元朝一默。


洪武元年大明北伐,大將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元滅,燕雲十六州自然重回中原政權。


有書課堂


宋朝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原因有好幾點。第一就是北宋建立於公元960年,其後又平定南方、四川等地,而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統一了契丹各部稱汗,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改國號為"遼",其中936年後晉就割讓燕雲十六州。等到北宋統一南方,於979年、986年兩度北伐,遼國已經佔領燕雲十六州長達五十餘年,要知道古人的平均壽命不過三十多歲,已經是接近兩代人的時間,此時遼對燕去十六州的統治已經相當穩固。

從地理角度來講,遼國佔據地理優勢,居高臨下。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優良的地理優勢與豐富的物產使得遼可以長期與宋朝進行作戰。


軍事方面,遼國以遊牧民族為主,善於騎射,而宋朝則以步兵為主,大家都知道以步對騎無異於找死。而且遼國的政治制度完善更加大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難度。

而朱元璋能在開國初期收復燕雲十六州則是因為當時元朝統治腐朽,人心背離。再加上當時明朝國有明君、朝有賢臣、軍有良將,君臣合力,上下同心。使得收復燕雲十六州變得輕而易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