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长平之战是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

静说历史

古时候,人们打仗用的都是冷兵器。大家用冷兵器的时候,都是肉搏战,这是非常惨烈的。最残忍的战争是战国的长平之战。因为这场战争结束后,战胜的一方秦国,坑杀了赵国40万人,而自己也损失了20万人。这次战争有多可怕,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人们没办法获得更加清晰的资料。

有人说,长平之战是中国歼灭战里最经典的,而且无人超越,歼灭的一个也不剩,可见当时的战况那么惨烈。

长平之战的惨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战争的起因。

这次战争爆发是因为韩国。当时,秦国攻击韩国,占领了非常多的土地。但韩国的国王却不投降,而是把自己一块重要的土地,献给了赵国。赵国因为这件事吵翻了天。有的人认为,不能要,要了会让秦国把打击目标转移到赵国身上。有的人却说,为什么不要,这么大的一块土地,就算派百万的大军,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最后赵国选择接受这块土地。

秦国开始攻打赵国。刚开始赵国的主将是廉颇,廉颇采用防守的方法,要和秦国熬下去。秦国用了计谋,让廉颇被撤掉,换成了新手赵括。

赵括没有多上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他采取了进攻的方法,派出赵国的主力部队攻击秦国,秦国军队假装失败,赵括安排士兵乘胜追击。这时,秦国士兵切断了赵国主力部队的后路,和运粮的道路。赵括带着士兵想要突围,却被乱箭射死。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士兵只能投降。而白起却说:“这些赵国人反复无常,要全部杀掉!”后来用欺骗的方法杀掉这些人。

白起是如何活埋这些人的?这些人不是小数目,是40多万人,要活埋的话,得埋多大的坑。所以,大家一直在争论,这件事是不是真的。直到1995年,才有了新的发现。在山西一个偏僻的村落,村民发现了很多白骨,研究人员到了以后,发现这就是赵军被坑杀的地方。

大家开始挖掘这个地方,发现赵军的白骨都是垒在一起的,有的胳膊或者大腿,有断的痕迹。有的体内有毒箭头,有的只有身体,没有脑袋。

经过史学家一番研究后,发现赵军不是被活埋,是被杀掉以后,再掩埋的。

第二,战争对后世的影响。

长平之战的惨烈还在于它的无规则性与毫无人性,战国时期各种规则都被打乱了,这就是所谓的“礼崩乐坏”,人们越来越不遵守规则,各国君主也没有底线了。

而在这种情况下,各国还保留一条底线,就是不屠杀平民,打仗是两国之间的事,与百姓无关,长平之战打破了这条规则,什么虐待战俘、屠杀百姓,在长平之战后才开始的。

第三,战争的过程。

长平之战持续了两年,而正式交战时赵军被围困了四十六天,然后自相残杀,在这种情况下赵括急于突围,却落入敌人圈套,导致45万战俘被灭。以前打仗的时候,即使看见有年老的士兵都会送回家养老,而此次战争却让赵国青壮年男人都被灭了,秦军也伤亡惨重,可谓是惨烈。


静说历史

长平之战的惨烈性表现在两方面:春秋时代乃至战国时代早期的战争大多规模较小——通常都是一次战役定胜负,很少出现长期围困的消耗战,而长平之战从公元前262年持续到公元前260年,历时两年,最终被围的赵军在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出现了相互残杀为食的惨景,主将赵括不得不向秦军发起冲锋以求得一线生机。战争结束后获胜的秦军坑杀赵军战俘45万,这一仗几乎使赵国青年男丁全军覆没;而秦军自己也死伤过半,可谓惨胜。此战双方合计伤亡七十五万左右,是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的战争。不过这还只是长平之战惨烈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以长平之战为标志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春秋时代处于西周礼乐文明向天下争霸格局的转变中,多少还保持着一些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战争规则:

春秋时代的战争不允许平民和奴隶上战场,他们参战但不作战,主要担任扛行李、喂马、做饭这些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贵族男子,称为“战士”。

战争必须在两国交界处进行,约好的地点在边疆即野外,因此称为“疆场”和“野战”。

春秋时期的战争需要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并且战书的用词谦虚恭敬。双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办宴会迎接,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春秋时代的战争主要都是”车战“,战车是当时的战争主力,以及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乘:由四匹马和三个人组成的战车。“万乘”之国,有齐、楚、秦、赵、魏、韩、燕(战国七雄),而“千乘”之国有鲁、宋、中山、卫、郑.......

两军战车数量均等,即敌军出动10辆战车,我方也出动10辆战车。作战时双方战车捉对厮杀,也就是我驾驶的战车只与对面的那辆敌军战车作战,不和其他敌军战车交锋。

春秋时代战争的规矩是:敌军战车没有摆好,我方不得击鼓进军。必须双方的战车都排列好了,双发才会打招呼“你摆好了没有?”“好啦……”“我开始打啦~”“好的~~~”

春秋时代战争的另一个法则是:如果敌军战士在战斗中受伤,必须马上停止战斗,让伤员回营疗伤。而我方战士则就地观战,不得参与其他“配对”战斗当中。

还有一个法则:不能俘虏有白头发的战士,有白头发说明年纪已老,必须把他放回去养老。

敌军如果战败选择撤退,一般情况下不追击。追击也可以,但只许追50步。《孟子》说“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么资格笑话人家呢?但这句话放在春秋时代50步是可以笑话100步的,因为跑50步就已经安全了,敌军不会再追,还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么

晋楚邲之战晋军失败逃跑。所有战车都跑了,战场上只有一辆晋军战车停着不动。跟他“配对”的那辆楚国战车追上来,在他旁边停下,那个楚军战士下车,问晋国战士“哥们儿你咋了,你咋不跑呢?”晋国战士回答“我车坏了,它不动。”楚国战士说“哦,我看看……应该是这个地方有问题,我帮你弄一弄还能动。”于是楚国战士帮晋国战士修好战车,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战车上,晋国战士继续跑,楚国战士继续追。跑了没几步,晋国战车又不动了。楚国战士又把车停下来,下车问:“哥们你咋又不动了?”晋国战士回答:“它又不动了。”楚国战士又帮忙把晋国战车修好,晋国战士驾车继续跑,楚国战士回到自己车上继续追。追到第50步,楚国战士停下不追了,晋国战士也停下车,对着楚国战士招手说:“楚国的兄弟谢谢啊!“

然而春秋战国又是战争形式急剧变化的时代,宋襄公就是因为死守之前的战争规则不变才导致战败。到了战国时代以上战争规则基本上不再有多少人遵守了,但各国都还保持着一条底线——战争是两国政府和军队层面的事,和百姓无关,所以春秋战国和后世的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没有屠杀平民的现象。不过以长平之战为标志开启了虐待战俘、屠杀百姓的先例,之后中国历史上就不缺乏屠杀事件:

秦末汉初经过多年厮杀中华大地上的人口由2000万锐减至600万,死亡率高达70%。在残酷的战争中项羽一把火烧掉了咸阳城,导致记载着夏、商、周三代及先秦诸子百家的典籍毁于一旦,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出现了巨大的断层,外国人甚至怀疑夏朝是否存在,而我们中国人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夏、商、周断代史的研究。匈奴也趁火打劫,强占了河套平原。

西汉末年混战中国人口由5959万减少为2100万,灭亡率65%。

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前东汉人口5007万,公元221年三国加起来还有90万人,灭亡率98.3%。

西晋八王之乱及其之后的五胡乱华中国人口由1626万减少为1008万,灭亡率38%。大量流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两脚羊事件。

南北朝混战中国人口由3000万减少为1200万,灭亡率60%。

隋末混战中国人口由4612万减少为1251万,灭亡率73%。

安史之乱中国人口由5823万减少为2230万,灭亡率68%。大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古都长安、洛阳就此破败。

黄巢起义中国人口由4947万减少为1187万,灭亡率76%。

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皇城开封沦陷。

蒙古灭宋中国人口由9347万减少为887万,灭亡率91%。

元末农民战争死亡700万人。

明末清初中国人口由1.075亿减少为2150万,灭亡率80%。明代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和东方的文艺复兴被拦腰斩断,从此我华夏开始落后于西方。

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中国人口减少2亿,灭亡率占战前总人口的43.5%。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决战到了整个战役的最后阶段,此时的赵国已经换上想速战速决赢得这场战争的将领赵括。然而,由于赵括的冒进使得赵军主力掉进了秦军的包围圈被团团围困不能突围,46天后,赵军断粮缺援最后赵括与40万赵军葬身长平而宣告这次战役以惨败告终,为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这场战争不光改变了秦赵两国的命运,也决定着战国格局的走向。阵亡人数之多,所消耗物资之大,是我们后人所无法想象的。

两国举国消耗空前,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是赵王中了范睢设下的反间计听信谗言才换下稳重老将廉颇才导致的结果,《吕氏春秋应言篇》有个疑点:“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而赵国则更惨,“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也就是说,秦赵经长平一役后国内用于保障军队的粮食都非常少了,而赵国更是无粮可供,不得不找齐国借粮,然齐国不肯借。那么问题就来了,赵将廉颇认为秦军劳师远来只要在长平壁高垒坚守不出击待秦军断粮自退果真能赢得这场战争吗?

笔者翻阅史料文献得出的结论是:这场长达三年的战争对于赵国来说,不论是打消耗战还是速战速决赵国都是失败者。

秦国虽远而富,赵国虽近而贪。

这场战争表面上看是军事力量的对决,然而,长达三年的时间跨度实则是综合国力的大较量。从秦赵两国实力对比来看,秦国地处雍州,土地肥沃耕地广阔,为列国土地之上等。

自秦孝公继位后,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从经济、政治体制上都作了深刻的改革调整,后经过惠文王、武王及昭王三代君主经营的秦国已经是“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函谷之险”,奖励耕战,经济雄厚于列国,各种战略物资储备充,且水利发的强大国家。

反观赵国,地处冀州,地农业资源远不如秦国,地薄人众,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是农商并重,社会风气“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农业经济上处于列国之末。赵武灵王在位期间,虽然至力于改革,国力一度大盛,然而赵国的改革仅局限于军事领域,政治经济仍处于春秋旧制的状态。

国力强大的秦军相比赵军已经无“远道而来必速战速决”的软助

公元前262年,秦、赵为了争夺韩的上党郡,爆发了长平战争。赵将廉颇考感到秦军远道而来攻必欲速战的情况采用壁高垒坚守不出击,等到秦军疲困的时候,然后再反击的策略。

廉颇的应敌策略貌似正确,但他明显低估了秦军的后勤供给能力及发达的水陆供给手段,也高估了赵国的经济基础能经得起与秦军在长平的长期消耗和拉锯。战役前阶段,廉颇不和秦军锋芒硬拼,采取拖廷,打消耗战的策略,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军有生力量,想迫使长途跋涉至此的秦军疲惫。而然廉颇在坚守了三个月不出击秦军也不能进的情况下,赵孝成王却多派人责令廉颇出战。

赵孝成王为何屡屡派人督促廉颇出战?

从赵王频频催促廉颇出战来看,很明显迫切希望这场战事能早打赢早结束,那么什么情况下才能使赵王这么着急等不了要决意以逸待劳的情形下速战速决?答案很明显,此时的赵国已经消耗不起了。

从表面上来看,长期劳师远道而来求战而不能的秦军,必定因为战线太长在物资后勤供应上远不如以逸待劳且无长线供压力的赵军,长期拖廷战事对秦军是不利的。然而在与秦军长时间的拉锯消耗中,赵军也因为国内无给可供更发愁。秦军无粮可供可以退回秦国,而赵军一旦全国无粮可征,必定亡国。赵国本来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是地薄人众,而就是说“能种地的地方少,而人口又多”,要长期供养一支高度集中人数达40万之多庞大军队作战压力巨大,“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正好反映了当时赵国的囧境,没粮食而人家又不肯借,实在耗不起。

在这种状下,廉颇的高壁垒不出战跟秦军比消耗的做法,无疑是叫花子跟土豪比谁更能挥霍钱财了。廉颇的“土豪”策略在财政赤字的军队上使,这样理解赵王为何着急屡屡催促他出战就合乎情理了。

廉颇的“土豪”策略与上赵国的粮食供应紧张成了矛盾,后来廉颇与赵王翻脸除了人为的挑拔,根本原因也在这里。试想,赵王再怎么昏庸也明白,一旦长期无休止掉进这个拉锯消耗的黑洞,后果也是灾难性的,赵国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就是能有一位能像当年率领弱燕联军一口气连陷东方强齐七十二城的毅乐这样的将领帮助他“用奇谋,出奇策”打秦眼下的秦军;另一条则是成功求和。


相持阶段秦人密谋“双管齐下”诱使赵孝成王孤注一掷

秦人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孤立。又采用离间计四处散布流言: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将领。他上任后,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秦国得知赵国任赵括为将,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战且极善抓住动态战机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

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男子几乎死光,赵国上下“家家举哀”,时至今日,当我们在长平古战场遗址看到当年赵国士兵的累累白骨时,也会深深感触那场战争给当时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


海马叔叔说史事儿

原因很简单,因为死的人太多了,赵军全军覆没,被杀将士多达四十五万,而秦国亦死伤过半,双方伤亡高达七十五万左右。从而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三个之“最”,即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场战争吧。

战争背景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郡,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韩桓惠王意图割让上党郡给秦国,用来求取秦国收兵。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谋划会后决定将上党郡献给赵国,企图联合赵国一起对抗秦国。

赵孝成王接到冯亭的信息后,先是与平阳君赵豹商议,赵豹认为不应当接受,认为冯亭此举意在祸水东引。赵孝成王于是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二人却主张接受,认为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十七城,这是大利。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以赵胜去接收上党郡,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防备秦军进攻。

赵国接受上党后果然引起秦国不满,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军攻占韩国缑氏和纶氏。次年,又令左庶长王纥率军攻占上党,上党百姓纷纷逃入赵国,赵国军队则在长平接应。

赵军初战失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四月,王纥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赵孝成王令廉颇迎战,双方先头部队在玉溪河谷交战,赵军裨将茄被杀,初战失利后赵军退守空仓岭防线。

六月,廉颇再次战败,空仓岭防线被秦军攻破,重要据点尉城和故谷城被秦军攻占。赵军再次向东撤退,于丹河一线构筑防御工事。

七月,赵国坚守营垒不出,秦军发动强攻,赵军西侧防线被攻破,两位尉官被俘虏。

此后,廉颇在经历了数次战败后,于是命令赵军沿百里石长城一线构筑防御工事,坚守不出,疲惫秦军。双方开始陷入对峙当中。

廉颇认为秦军粮草供给困难,日久必退,却不想秦国通过疏通渠道,可直接从水路运粮,比赵国反而更快、更畅通。倒是赵国由于准备不足,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加上农事在即,一味僵持将会导致赵国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

赵孝成王迫于国内形势,对于廉颇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极为不满,数次派人责备廉颇。

赵国求和,双方换帅

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赵孝成王于是派郑朱到秦国求和,秦国则对其热情接待,对各国造成了两国正在议和的假象。加上韩、魏、楚早已被秦国打怕,齐国对赵国参与乐毅伐齐而耿耿于怀,燕国则与秦国素来交好,求和之举直接导致赵国陷入了“五国不帮”的窘境。

(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的数次战败和坚壁不战之举恼怒已久,再加上秦国发动的反间计,最终促使赵孝成王起了换帅之心,而他所要更换的人选就使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此时,李牧驻守雁门关尚未成名,乐毅刚到赵国还未重用。

于是,赵括得以统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成为主将,改变赵军作战方针,积极准备意图主动进攻。而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出任主将后,为了彻底击败赵国,暗地中调武安君白起替换王纥为帅,改命王纥担任副将。

赵军战败,秦国惨胜

赵括在完成军队整顿后,立即组织赵军对秦军展开反攻,白起则令秦军佯装败退。赵括不知秦军暗中换帅,首战告捷的情况下对秦军展开追击,一直追至秦军暗中构筑的营垒处,面对秦军精心打造的营垒,赵军久攻不下。

在赵括追击秦军途中,白起令一支2.5万人的部队突袭赵军后方,截断赵军退路,又令一支5千人的轻兵(一般认为是骑兵)直插赵军与己方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为了两支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了赵军的粮草供应。

赵军见久攻不下,于是想退,然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多次发动攻击,令其无法退军,赵军无奈之下被迫就地建造营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秦昭王在得知赵军主力被分割且粮道被断后,亲自来到河内郡,对当地百姓大肆封赏,同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青壮年,全部派往长平战场,用以增援切断赵国援军和粮道的秦军部队,从而彻底困死了赵军。

赵军主力在断粮四十六天后,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成功。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剩余军队逐向秦军投降。

出于种种原因,白起后将赵国降军全部杀死(根据考证,是被先杀后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赵国先后战死长平者多达四十五万之众。而秦国虽然战胜,却也是惨胜,史料记载秦军伤亡过半,战死者亦有三十万左右。


香茗史馆

长平之战秦赵双方集结大军110万(秦国六十万,赵国五十万),在上党地区对峙三年之久,最终秦国战死三十多万,赵国战死四十五万,合计战死七十五万士兵,负伤者加上则近百万士兵伤亡!这样的战役古往今来都不算多,长平之战可以说是一战之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战役,没有之一!


古代冷兵器战争,杀人那是一剑一矛一箭杀出来的,其酷烈程度远远超过今天的热武器战争!战场之上残肢断腿随处可见,人的五脏六腑片地都是,士兵的头颅则是堆积如山,真真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的战场就是人间炼狱,就是阿修罗场,正常人无法在这样的战场存活下来,精神都会崩溃的!

赵军主力被围困后,断粮长达四十六天,赵国士卒饥肠辘辘,发生了大规模的吃人事件!不少伤兵还没有断气就被同袍活活吃了,因为粮食、战马、皮革、草木都被吃光了,甚至战死士兵的尸体都被吃光了!



秦军士卒最后砍杀赵国降兵时,剑都准备了三口,因为一口剑砍杀百多次后就会因为严重卷刃而不能再用!人肉与铁剑对抗,也可以让剑卷刃,可见杀戮之惨烈,杀伐之量大!


后世的战争规模很少有这么大的,有这么大的也没有这么惨烈,打不赢就投降,投降后绝大部分士兵都可以存活!但是秦赵的国运之战是生死之战,双方都表现了各自的英勇与壮烈,惨烈程度让杀神白起都精神恍惚,最后一病不起,自尽前还想到还赵国士卒的命!


大秦铁鹰剑士

长平之战实际上是以赵国惨败收场,说它是最惨的是因为这是歼灭战。

说秦国伤亡过半的,不知道他是哪来的数据。

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于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日:“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我不知道史记哪里记载秦军伤亡过半了?白起说的伤亡过半是包括后面的邯郸保卫战的损失,那是廉颇打的吧!

秦军60万是围死的,断绝赵军粮食,赵军断粮46天后开始突围。突围赵括死了,剩下40万人投降了。也就是说赵军才损失5万人,不知道秦军在占据了地利的情况下能损失多少最多1:1吧!

说长平之战惨烈,那是中国歼灭战最经典且没人超越的记录――全歼啊。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都没有打到这么优秀。

惨烈是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独霸天下。

廉颇确实不该换。就算败也不会这样惨。


十月夏蝉

各位的回答十分详尽。但是我更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场战争的惨。

首先是在物质上,这场战争给赵国和秦国带来了耗费是巨大的。往返运送的粮食和物资,是战场上的好几倍。比如战场上十个战士,送一次粮食要满足十个战士一定时间的要求。这就需要运送粮食的量要足。怎么才能足呢,就需要押运粮草的人和马足够多。那好,运送粮草的人马来回要吃东西吧。而往往粮草非一天运到,尤其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运一次粮草个把月。好的,来回吃就两个来月。这样一算,打一场仗光耗费的粮草就不计其数。而上百万的军队鏖战,可想而知对粮食量的消耗有多大。无论是赵国还是秦国,光此项,就配得上一个惨字。

其次,打仗消耗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用于战车制造的木料,用于武器制作的金属,士兵穿戴需用的布料, 包括之前所说的粮食,这些都需要老百姓出。也就是离战场越近的地方,需要交纳的物资就越多。那好,基础屋子交上去可,市场上的粮食,布料,木材,金属就会翻倍涨价。那老百姓的盖房,采购农具,买粮食的成本会几倍几倍往上涨。老百姓的生活跌入了深渊。没吃没穿没饭食,老百姓也配得上一个惨字。

最后想说的就是战争结束后,对秦赵两国的国民的家庭影响是巨大的。几十万人死于次次战争。于赵国几乎断送了全国所有的青壮年。而于秦国估计也在四分之一左右。这些士兵虽然与国军来说,就是用来打仗的,死多少只是个数字,但是对于每个家庭而言,是多么慎重的打击呀。近成千上万的家庭顶梁柱说没就没了,这种灾难当然也配得上一个惨字。

综上,惨不惨,请看官定断。


滨海泛舟

长平之战发生于秦国和战国之间,于公元前二百六十年结束,洗发生的范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非常惨烈的一次。


这场战役中赵军40万被秦军坑杀这是非常惨烈的,

我们常说的纸上谈兵这一成语就源自于这个战役,这场战役的结局让人心悸不已,不是吗?



司马迁的作品——《史记》,那本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该书中司马迁说,是因为赵国中的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来代替廉颇这个老将,大家都知道廉颇是一个名将,在一首诗词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我们可以看出廉颇的才能实力实力,而正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使得这次战争失败,留下了一个纸上谈兵的成语。



试想一下假如没有赵括而是廉颇,这场战争会失败吗?失败的结局又是怎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