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張影:幾乎全線虧損的生鮮電商,扭虧爲盈的關鍵是什麼

北大光華張影:幾乎全線虧損的生鮮電商,扭虧為盈的關鍵是什麼

看世界盃,喝啤酒吃小龍蝦,成為這個夏天流行的消暑方式。別小看一隻小龍蝦背後的生鮮市場:數據顯示,我國商品零售額中有15%是通過網上實現的,但是生鮮產品在網上消費的比例還不到3%。專家估計,我國生鮮市場的規模在5萬億到10萬億,12%的差值就意味著萬億級的市場。

零售巨頭看到了這一新的利潤增長點。近半年來,蘇寧、阿里巴巴、京東、永輝超市、美團等公司紛紛進軍生鮮市場,加大線下開店力度,採用線上加線下,餐飲加超市的模式探索市場。各家生鮮超市的配送半徑和時間都相差不大,基本都在3公里範圍內,30分鐘送達。

生鮮電商很難盈利,為何大家還願意投資?會不會有更多的生鮮電商倒下?……近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影教授做客《央視財經評論》,深度點評上述話題。

北大光華張影:幾乎全線虧損的生鮮電商,扭虧為盈的關鍵是什麼

主持人:考慮到目前大部分生鮮電商不賺錢,為什麼大家還願意投資生鮮電商,真的是風口嗎?

張影教授:先不說生鮮電商,我們回過頭來考慮一下生鮮市場的特點。目前,生鮮市場在進行著行業改造,從生產效率,供應鏈效率,到整個行業的運營效率,都在通過這次改造進行提升,以方便更多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到各種各樣的生鮮食品。

和所有商業行為一樣,單獨討論某一個行為在某一個時間點上是否賺錢都是片面的。對於任何企業來說,任何行為最終都有獲取利潤的目的,但不能孤立地考慮是不是今天能賺錢,或者是某一個行為能不能賺錢,而應該是在更大的供應鏈整合和運營的角度上來看,生鮮電商能否通過效率提升或者帶動其他消費產生利潤。

比如說生鮮的一個特點是相對的消費頻次比較高,用時下流行的詞講叫一個流量入口。你去超市的時候可能會發現有些商品是價格非常低的,但是你因為這些商品進了店,很大可能性是可能還會買了其他十樣、八樣商品,所以不能單獨判斷某一個產品和行為的利潤空間,這更多的是一個協同。

主持人:我們看到,很多生鮮電商在加大線下開店力度,這樣豈不是更會增加銷售成本,更難盈利嗎?其中的邏輯是什麼?

張影教授:簡單地說現象成本比線上高是片面的。從長期來看,線上、線下的流量成本在大勢上一定是趨同的。一方面說,線下店可以提升消費者體驗,從流量角度說,增加了消費者接觸到自己的可能性,是很好的流量入口。進一步說,生鮮電商在線下開店,除了流量效果之外,還可以將其作為配送基站,作為物流網絡中的重要節點,這都是會為整個商業體系提高效率的。 所以說線下開店,不能僅僅只看到成本的增加。

北大光華張影:幾乎全線虧損的生鮮電商,扭虧為盈的關鍵是什麼

主持人:我們看短片中的信息,生鮮電商的成本要佔到總價的30%到40%(包括物流加倉儲10%,人工成本10%,用於市場推廣的用戶補貼10%,貨物損耗5%到10%),而生鮮批發的毛利只有10%到20%,高額的成本讓生鮮電商基本上無利可圖,業內敢自稱盈利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生鮮電商可能盈利嗎?

張影教授:即使在實體店中,生鮮的利潤也並不是非常高,因為生鮮對效率的要求高,損耗也比較高。如果你看目前的生鮮市場,其實是比較無序,效率也是很低的。生鮮電商的競爭,或者說所有電商的競爭,我認為都是在核心上是技術上的競爭,通過技術找到消費者,並且從供給端解決物流、倉儲等環節的問題,把運送時間縮到最短,把庫存控制在合適的量,把損耗縮到最小,用最便捷的方式送到消費者手中,提高整個流程的效率。在這個提高的過程中,我認為生鮮電商一定是能夠實現盈利的。我相信我們能夠看到那一天。

主持人: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約為1391.3億元,同比增長59.7%。市場高速發展的同時,2016年以來已有如鮮品會、許鮮、菜管家、美味七七、凍品互聯等十幾家生鮮電商企業陸續倒閉,融資斷裂幾乎是共同的因素。這樣發展下去,會不會有更多生鮮電商倒下?

張影教授:雖然計算每一個生鮮訂單背後的成本與收益,你會發現多數情況下成本是高於收益的。但是,你可以把生鮮電商看作供應鏈整合的重要手段,通過這種方式把消費者納入到自己的零售體系中來,然後能在其它場景中獲取利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鮮電商的高成本就可以看成購買流量的成本,在商業模式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北大光華張影:幾乎全線虧損的生鮮電商,扭虧為盈的關鍵是什麼

主持人:關於生鮮電商,我們總結了一張圖,簡單分了幾類,有網絡購物,有線下企業,還有線上、線下結合的創新模式。可否分析一下哪一種最可能先盈利?

張影教授:我們很難從簡單分類上預測誰最先盈利。再回到核心上來,這其實歸根到底是一個效率問題,簡單舉例比如一個快遞員跑一趟能夠送六家,另一個快遞員跑一趟只送兩家,前者盈利的可能性肯定要遠遠大於後者。但是一趟跑六家的前提是什麼?第一他得知道用戶在哪兒,第二他得有很好的路線規劃,第三他的倉儲要有很好的配套。所以說分類並不是最重要的,用技術方式、用數據把效率提升到最高的企業,才是最有可能盈利的。

主持人:生鮮電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之後,會不會取代實體菜市場?

張影教授:菜市場這個概念其實非常好玩。菜市場是我們這一代人對買菜的記憶;30年後,可能下一代人對我們印象中的菜市場是沒有記憶的,在他們印象當中,買生鮮、買菜,就是應該在手機上點點點,甚至到那時候都不用手機,用其他方式菜就到你冰箱裡面去了。所以菜市場會不會存在,取決於我們怎麼樣定義菜市場。如果像我們今天定義菜市場,它可能會存在,但是它的意義不再是我們所說的每天下班或者是早上買菜,而是週末去逛一圈的地方而已,可能就跟公園一樣了。

主持人:可能5年前我們都不會想到能在手機上下單,一個小時東西就會送上門。這種想象力在未來還有提升和突破的空間嗎?

張影教授:我們當下理解的電商肯定不是終極模式。現在我們只是實現了訂購的貨品能夠很快送上門,在未來可能根本就不需要你下單,人工智能可能會根據你的生活習慣替你下單,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會更好地應用在整個環節。我們並不喜歡買東西,我們買東西都是有目的的,為了有的用,有的吃,為了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所以相信在以後的技術發展過程中,我們一定會發現更多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相信10年、20年之後,我們一定不會再用電商這個詞,我們以後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方式,也完全不是今天的樣子。

從流量的角度來看,很多方式都可以作為流量的入口,比如社交、遊戲。當流量足夠豐富的時候,電商只是構建一個好的場景,通過這個場景更有效地整合供應鏈,提高流量的使用效率。我認為這是任何商業,包括電商未來的發展方向。

北大光華張影:幾乎全線虧損的生鮮電商,扭虧為盈的關鍵是什麼

張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營銷戰略及行為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影教授於芝加哥大學獲MBA以及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包括市場營銷戰略,品牌管理及消費者行為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