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愿回江东?

两千多年前的乌江边,有两伙人在此发生激战,一方是项羽带着仅有的十几名士兵,另一方则是刘邦手下的上万汉军,实力对比相当明显。面对着数百倍于己的敌人,西楚霸王项羽毫不畏惧,甚至露出一抹别人读不懂的微笑。

项羽一生非常短暂,只有三十个春秋,23岁开始跟着叔叔征战沙场,军事生涯仅有七个年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寿命的长度,而在于其宽度,即所创造的成就,短短的七年当中,项羽几乎都在枪林弹雨中度过,取得的战绩令人膜拜,甚至与战神白起不分伯仲。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愿回江东?

冷兵器时代,士兵的数量往往是胜利的关键,谁能拥有更多的将士,获胜的机会就更大。但是,项羽却打破了这一魔咒,他坚信“兵不在多而在精”,只要有必胜的信念,出色的战术布局,加上誓死追随的士兵,不管对手多么强大,充其量只是摆设。

不是项羽太过自大,这份自信源于实力,别人以少胜多靠的是运气,而在项羽这里成了家常便饭。巨鹿之战中,面对的是曾经威震天下的40万大秦铁骑,指挥官为名将章邯和王离(王翦的孙子),阵容非常豪华,如果换做别人,估计开战之前腿就吓瘫了。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愿回江东?

此时可供项羽调遣的军队只有五万左右,他仔细分析了战局,把做饭的大锅砸碎,将乘坐的战船凿沉,伙夫和船夫都被编入军队。不是项羽疯了,而是他明确告诉将士,已经没有了退路,此战必须打赢,否则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项羽作为全军统帅,没有坐镇后方指挥,抄起家伙,冲在了最前面,结果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后来的彭城之战,刘邦亲自带着50多万汉军守城,攻城的项羽只有3万兵马,按照正常情况,项羽几乎没有成功的几率,但他再次赢得了胜利。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愿回江东?

公元前202年,项羽与刘邦决战于垓下之地,在此之前,项羽从未有过败绩,而刘邦失败的次数两只手都数不过来。然而今非昔比,项羽还是那个项羽,而刘邦再也不是以前的刘邦,韩信、彭越加入了刘邦的阵营,高手过招,非同凡响,项羽被曾经不被自己重用的韩信击败了,从而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乌江亭长钦佩项羽的为人,准备了一条船,极力劝说项羽上船逃走,却被项羽婉拒。他把战马送给亭长,头也不回地杀入敌人阵中,一口气杀掉几百个敌军,随后站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挥刀自刎。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愿过江逃生,力图东山再起呢?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愿回江东?

有人说,心爱的虞姬已死,痴情的他不愿独生;也有人说,项羽太过好强,接受不了失败的打击。其实,以上都不是主要原因,之所以选择自我了断,只是因为项羽认清了一个真相:即使成功回到江东,只会连累更多江东父老,生灵涂炭。往事越千年,项羽虽然丢掉了天下,却成为世人心目中的战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