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称得上「道貌岸然」的名人?

ou-zhou


道貌岸然一词出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形容一个人外表严肃正经,内心却卑劣,险恶,表里不一,比如前《人民的名义》中高玉良书记,就是道貌岸然的典型代表。

在我回答之前,这个问题已经有128个答案了,可以说是热度非常高,所以我也没有必要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我给这个问题做一个统计和概述吧

在诸多答案中,呼声最高的是郭沫若,其下依次为大圣人朱熹,伪君子康有为,云中鹤徐志摩,当然还有乾隆,翁同龢,李世民,苏东坡等历史知名人物

下面我大概说一下这公认的前三名

第三名:康有为。

康有为是晚晴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在一些人心中康有为是一个正义凛然为国家民族自强而奋斗的人,确实我们不能抹杀他主导的戊戌变法带来的思想启蒙,但是康有为的人品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出逃海外,整个变法过程康有为草率冒进,狂妄自大,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

在逃亡过程中假借“衣带诏”大肆敛财挥霍无度,尤其在私生活方面,康有为说一套做一套,表面上支持一夫一妻,背地里却风流成性,55岁时还娶了一名16岁的日本太太,此后又数次纳妾,60多岁还娶了一名18岁的妓女。

第二名:朱熹

喜欢他的人将其奉为圣人,厌恶他的人骂他是千百年来集大成的伪君子。

朱熹推崇“存天理,灭人欲”在他看来想要悟到天地道理就要从心底祛除人们的私欲,而从别人弹劾朱熹的罪状来看,朱熹本人却没有很好的控制私欲,“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

而他本人为了攻击反对朱熹理学的唐仲友,拷打台州营妓严蕊一事,更非圣人所为。

第一名:郭沫若

关于第一名我想已经无需多说,郭沫若在学术领域确实有着很高的造诣,但他抛妻弃子的行径确实令人不齿,而他所主导“明定陵考古发掘”更是中国考古史上的悲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此后郭沫若不知悔改再次提出挖掘武则天和唐高祖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幸亏被及时制止。

其实道貌岸然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我们没必要刻意夸大阴暗面,有时候也应该客观的看待他们所做的一些贡献。


一点点历史


冰清玉洁苍……,铁骨铮铮郭沫若!


其实郭沫若在前期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文学大师,但是后期就只能呵呵了。郭沫若如果说才真的有才,争议点主要在于其感情生活上。


▲郭沫若

刚开始学习了解郭沫若还是在初中,当时并没有深入了解过,所有的印象都是来自于老师。只知道他是作家、考古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还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

随着对其深入了解,又有了新的看法。如果说真的是要找个成语来评论他,“道貌岸然”可能是恰如其分。至于其“道貌”我就不多说了,就着重说一下其“岸然”部分。

始乱终弃的混乱生活

郭沫若虽然从小受的是传统的中国教育,5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但是有着一颗叛逆的心,因反对学校的教师专制,再加上罢课闹事,遂被学校开除。

在其十九岁的时候,在外参加革命的他,收到母亲的来信。在信中告知为其定了一门婚事,是远方亲戚张琼华。



▲张琼华

信中将张琼华夸的美若天下,甚是符合郭沫若的心意。而郭沫若秉承着“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回家和张琼华晚婚。

在婚礼当天晚上,两人才是第一次见面。 当掀开张琼华的头盖时,发现新娘和自己想的差别太大。

郭沫若干脆是连同房都不愿意,在婚后的第五天就离家出走。以后但凡回来,也都是睡在厢房。而张琼华的一生,也就是守活寡中度过。



▲郭沫若与佐藤富子和孩子

两年后郭沫若赴往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与佐藤富子结识。当时郭沫若在日本攻读医学,而佐藤富子是一名护士。两人很快陷入爱河,佐藤富子甚至辞去工作,专职照顾郭沫若。

郭沫若还给她起了中文名字——安娜,两人在日本期间育有四儿一女。而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准备回国。直接抛弃了母女几人,也从未给他们寄过任何钱财接济。

没了工作的安娜还要照顾几个孩子,生活状况可想而知。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郭沫若,就1948得知郭沫若去世的消息,甚至是专门前来吊唁。他发现郭沫若早已重新组建了家庭,又只好回到日本。



▲于立忱

在与安娜的婚姻过程中,郭沫若还曾经出过轨,他曾经疯狂的追求于立忱。告诉于说他和安娜之间没有感情,准备和他离婚后与其结婚。

天真的于立忱相信了他,在没有结婚前就把身子给了郭沫若。当郭沫若得知于立忱怀孕后,态度突然大变,要求其把孩子打掉,那时她已经怀孕三个月。

这个时候他才真正认清郭沫若的面目,但是时候太晚了。等到回国之后,由于实在受不了世人的眼光,于立忱很快自杀,那一年也正是郭沫若回国的时候。



▲郭沫若与于立群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时间,郭沫若又重新勾搭上了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于立群虽然是一位明星,但是文化素养也很高。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跟着郭沫若东奔西跑,担任夫人和秘书的双重身份,两人一生育有六个子女。

除了这几个人之外,郭沫若还与彭漪兰、黄定慧有着不清楚的联系。再加上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而原配张琼华守寡了68年,安娜独自拉扯几个子女,于立忱堕胎自杀,于立群奔波一生从未休息,后因精神问题而死。

损失殆尽的万历陵墓

郭沫若的名头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而其甲骨文的造诣,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而也凭着这个名头,在1948年当选为我国第一届研究院院士。

郭沫若对于历史文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又没有实物可供考察,因此将目光转向那些帝王陵墓。一开始郭沫若与吴晗准备开掘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但是经过勘测发现长陵的难度太大。 而万历皇帝的定陵相对来说简单的多点,准备用其练手,积累经验。


▲陵墓挖掘

这个提议遭到了很多历史学家的反对,因为当时的技术太不成熟。可是这些人人微言轻,最后还是被郭沫若等人拿下了挖掘权。

这座被封闭了300年的古墓,里面确实是发掘出了相当多的文物。然而由于保护不当,大部分都被突然涌入的空气给氧化,有价值的寥寥无几。 再加上考古工作发展不完善,当时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被当做垃圾扔掉。


史之策


云中鹤徐志摩。

云中鹤是徐志摩的笔名,金庸(徐志摩表弟)后来在《天龙八部》中写四大恶人,其中最好色的就是云中鹤,这其实是在影射徐志摩。

徐志摩一生颇为好色,梁启超在他和陆小曼的婚礼上,评价徐志摩性情浮躁,学无所成,做人更失败。为什么失败呢?因为徐志摩离过婚,感情上十分混乱。

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叫张幼仪,真正的大家闺秀,“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但徐志摩很嫌弃她,觉得她是“乡下土包子”,结婚后徐志摩从来不正眼瞧自己的妻子,纯粹是为了传宗接代。

后来,徐志摩去了英国留学,1920年,张幼仪前往法国与徐志摩团聚,在从巴黎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因为晕机,徐志摩再次嘲笑张幼仪是“乡下土包子”。张幼仪到英国后,又怀上了孩子,但徐志摩这时喜欢上了林徽因,正在千方百计追求她,为此他命令张幼仪打掉孩子。

当时堕胎技术并不先进,打掉孩子有风险,张幼仪很担心,说有人因为堕胎死了,徐志摩却嘲讽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后来徐志摩就与张幼仪离婚了,离婚后的徐志摩也没追到林徽因,于是他将目光转向陆小曼。1926年10月3日,陆小曼与徐志摩正式举行了婚礼,成为夫妻。

和陆小曼结婚后,徐志摩还是没改本性,依然放荡不羁,公然去逛青楼,还对陆小曼坦白,陆小曼很生气。1931年6月25日,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心中发誓说:“再不去了,你放心。”

陆小曼原谅了他,但没过多久(当年10月1日),他又去了,回来还对陆小曼描述当时情景:“晚上,某某等在春华楼为胡适之饯行。请了三四个姑娘来,饭后被拉到胡同。对不住,好太太!我本想不去,但某某说有他不妨事。某某病后性欲大强,他在老相好鹣鹣处又和一个红弟老七发生了关系。昨晚见了,肉感颇富。她和老三是一个班子,两雌争某某,醋气勃勃,甚为好看。”

徐志摩这种行事作风,绝对配得上“道貌岸然”四个字。


司徒伯雷


要说道貌岸然,肯定非杜月笙莫属,明明就是个老流氓,却搞的很多人分不清形势,看不清局面,非得说他是个好人;对于他的流氓行径,不是鄙之弃之,而是敬佩不已,真是乾坤颠倒,世事浮沉的厉害!(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杜月笙的一生深刻诠释了“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道理,与黄金荣、张啸林同样位列上海滩流氓三大亨,但就名声上来说,杜月笙却是口碑最好的,不但好,而且被很多人当成了楷模去模仿学习,简直是爱上一匹野马,也顾不上弄片草原了!

为什么说杜月笙的“道貌岸然”是装出来的,而不是真情流露?因为一个人的好与坏,不在于他说了什么,或者打扮成什么样子,主要还在于他做了什么,因为世上说着人话不干人事的人太多了,说的多做得少的人更多。


杜月笙基本上就是从打扮上来看,不但正经,而且还是文化人,一袭长衫,那个文明扇,加上三代贫农的长相,单从外表来看,还真是不显山不露水,简直斯文到家了。

再听杜月笙攀谈一番,全是戏词,文邹邹的的,估计都是从姚玉兰、孟小冬那里学来的,一个人的谈吐是装不出来的,杜月笙却能与国学大师章太炎找到共同话题。

当年杜月笙可没少送钱接济他,搞得章太炎逢人就夸杜月笙的好;再说袁世凯称帝的始作俑者杨度,跟杜月笙也是一见如故要拜把子,杨度在民国的身份和地位可不低,就杜月笙那样式的,跟谁都有共同话题,这就是本事。

要是坏人说他坏,那他是真坏,要是好人也说他坏,那也是坏,可要是这些社会名流都说杜月笙好,那就比较忽悠人了,搞得杜月笙干的流氓的事,得来的却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口碑!


历史三日谈


我这里提一个人,胡适。


我觉得胡适“道貌岸然”不是出于政治立场,而是出于民族立场。


前段时间因为某些工作上的原因,我集中阅读了一大批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资料,发现自己之前确实忽略了很多东西,也误解了不少人,比如宋子文在争取美国援助过程中就表现的很好,但是以前对宋子文这些贡献不太了解。


而对另一个人也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人就是胡适。


怎么说呢,以前我就知道胡适在抗战那个特殊时期不算是特别称职的驻美大使,因为当时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实际情况,需要驻美大使既是狐狸也是豺狼,总而言之是需要特别高超的外交才能的人才能胜任,而胡适显然不是合适人选。


我自己也很早就知道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评价过胡适这段驻美大使经历是“摸鱼捉虾,耽误工夫”,但是当我这次仔细深入的阅读了一批相关史料后,我对胡适先生这段驻美大使经历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觉得胡适先生可能真的对美国社会以及美国制度抱有一种超越国家与民族的感情,是这种感情导致了胡适先生在驻美大使任上的“无能”。


有两件事让我比较感慨,第一件是桐油借款。


桐油借款一直被宣扬为胡适做驻美大使一大功绩,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右为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


尤其是第二次桐油借款,在罗斯福总统已经原则上已经批准对华借款(1939.9.8胡适见罗斯提提请求,9.10罗斯福原则上同意),并且让胡适直接找当时美国财政部部长摩根索对接;然而在这样火烧眉毛的状况下,胡适居然过了两个多星期才去见摩根索,让早就等着胡适来找自己的摩根索非常吃惊。


我把两者对话抄录如下:


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大使先生,我等了两个星期,一直没听到您的消息。


胡适:鉴于局势纷扰,我未敢前来拜访。我知道您一直很忙,因此不感冒失前来。


摩根索不相信这个理由,一再请胡适明示为什么过了两个多星期才来见自己。


胡适还是坚持:战争期间您的政府一定很忙很忙,我感到我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冒然来访。


摩根索只好回答:当您要求见我的时候,我总会安排时间与您会面的。


之后1941年美国与日本谈判,当然美日谈判,对中国是最不利的消息,作为驻美大使当然是要想尽办法去阻止和破坏,然而胡适过分相信美国,也过分相信美国国务卿赫尔,在1941年11月24日居然给蒋介石拍了一封电报,说“情势紧迫,难于遏阻。”


美国国务卿赫尔


而此时宋子文已经在华盛顿,他通过其他管道以及他在白宫朋友得知美日之间妥协方案并不完全代表美国政府的态度,白宫很多人反对与日本妥协,所以宋子文一面给国内发电报,一方面到处找关系试图阻止。


两相对照,蒋介石对胡适在日美谈判过程中表现出的软弱极为不满。11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本月反省录》中写道:“倭派专使来栖赴美交涉,彼仍抄袭甲午战争时迁就列强…此等官僚与政客(指胡适,注释),无胆、无能而不愿为国家略费心神,凡事只听其成败,是诚可痛、可悲之至也。


为什么胡适会认为“情势紧迫,难于遏阻”?就是因为胡适对美国抱有一种特殊感情,所以太相信美国政客了。这不是我的污蔑,而是史料如此。


根据齐锡生教授的研究,宋子文长驻美国后,经常为了美援问题和白宫以及美国军部闹得很不愉快,原因也很简单,宋子文总想尽可能多要援助,而美国军方早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就已经对远东战场做出定位:花最少的物质,尽可能拖住最多的日本人。


所以因为立场,两者是天然冲突的,宋子文为了多要物质无所不用其极,很多时候直接捅到罗斯福那里,这让白宫和美国军方对宋子文产生了极大地不满;甚至这种不满发展到罗斯福特使居里到重庆见蒋介石的时候,还专门说了很多宋子文的坏话,提出希望蒋把宋子文替换掉。


而白宫和美国军方对胡适的观感就要好很多,因为美国官员认为胡适担任大使期间从不对美国任何决定提出异议和反对,总是很平静接受美国政府的任何决定。


站在民族的立场,站在抗日的立场,胡适这种“平静接受美国的任何决定,从不反驳”行为让我在感情上很难接受,所以我只能认为胡适先生可能真对美国社会抱有一种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感情在里面。


兰台


论”道貌岸然“,孔子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1、满口仁义道德,满脑子升官发财

诸如什么仁爱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啊、礼制(也就是等级制)啊,孔子从来没少说过。这些甚至成为孔孟、儒家的标签。

实际上,孔孟终身追求的始终是升官发财。孔子为了当官,不惜投靠叛乱。幸亏子路劝阻,不然孔子或许就在平叛的时候被”推出午门斩首“了。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六十多岁的孔子,还奔波在升官发财的路上。以至于站在城门口灰头土脸的情形,被人取笑为”茫茫如丧家之犬“。

孟子周游列国推崇仁政、谋求当官发财,君王不采纳,就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来要挟。结果,齐王不为所动,孟子也果然没有拉动民众造反。民众从来就不在儒家的眼里。儒家的眼里只有君王、只有官位俸禄。

董仲舒就更搞笑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杀人一万自损八千,百家被屠杀了、儒家也付出了自宫的代价,从此儒家沦落为统治者驯化百姓的儒教。而董仲舒本人,直接被踢出庙堂,在地方政府混一口饭吃。或许是内心不满,以两次火灾为由企图鼓吹仁政,结果惹恼了汉武帝,差点被杀。虽最终捡回一条性命,但仕途从此断绝,回归教书谋生的旧业,然后就死了。


2、孝字挂在嘴边,实则是升官发财的工具

孔子出生就不被父亲承认,三岁生父就年逾70而亡。但孔子有个铁骨铮铮的母亲。未婚生育、独自将孔子抚养成人,终身未攀扯孔子生父。必须为这样的母亲点个赞。可惜,孔子的母亲一死,孔子就急吼吼认生父、并将母亲与其葬在一起。其母亲独立、傲然的一身被打上折扣。孝,成了搞笑,成了孔子向上攀爬的扶手。

后世儒家秉承了孔子的这一点。”举孝廉、父别居“,那些将老父亲赶出家门的不孝子,反而以孝顺的名义当官领俸。举孝廉成了伪君子升官发财的工具。


3、口称仁爱,实则等级、礼制

什么仁者爱人,什么仁者等等,都是扯淡。【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的眼中,克己复礼才是仁。什么时候实现克己复礼了,天下就仁了。

总有儒生说,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对孔孟的歪曲。克己复礼和存天理灭人欲,两者有区别嘛?孔子要恢复礼制、朱熹要存天理,两者都是要求百姓泯灭人性去实现。泯灭正常的人性,是仁?是爱?愚弄当时99%的文盲百姓而已。


儒家诞生之前,世上有君子、有小人。

儒家诞生之后,世上有君子、有伪君子。

论「道貌岸然」,谁能比肩孔子?


沧桑短笛


第一,康有为。

康有为是清朝著名的“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梁启超的师父,在历史书上大名鼎鼎,并且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然而真实的康有为,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康有为主张男女平等,并且主张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度,然而他本人却迎娶了许多妻妾。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他却提前逃跑;在海外,他声称有光绪帝的“衣带诏”,借此骗取了大量的款项,并不是用来救国救民,而是被他用作房地产生意;同时,康有为经常以“借”的名义索要其他人的珍贵珍藏,之后就死活不还,将之归为己有。

第二,翁同龢。

两代帝师翁同龢,清末非常著名的大臣,在文化艺术上的造诣并不算低,同时他还担任军机大臣、执掌户部大权,似乎是很多正面形象。

然而事实上,翁同龢的兄长翁同书,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不战先逃而被流放,李鸿章参奏之后翁同书被流放,翁同龢屡屡与李鸿章作对,掣肘洋务派。而且非常喜欢做“事后诸葛亮”,甲午战败,翁同龢默不作声,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被翁同龢攻击;维新变法中,翁同龢并不懂变法,却总是横加干涉,以主人自居,最终得罪了光绪皇帝。

第三,朱熹。

作为南宋大儒,历史上著名的理学集大成者。他最著名的就是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然而事实上,朱熹本人为人非常不堪。

朱熹强娶两个尼姑为妾,其儿子死后很久,其儿媳妇却莫名其妙怀孕。朱熹还在自己的挚友死后,强行霸占故人的财产。

历史上这样道貌岸然的人数不胜数,如同《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表面君子剑,暗地里却伪君子。比如将结发妻子吕雉抛诸脑后的汉高祖刘邦、比如虚伪做作的刘备等等。


澹奕


”扒灰“,是一个形容乱伦的词语。专指公公与儿媳之间发生的不正当男女关系。现代婚礼有不少拿此来开公公的恶俗玩笑。民间对扒灰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和传说。但是也有一说。扒灰的由来是由这个可以算得上”道貌岸然“的人首创的。

野史说苏东坡(也有一说是王安石。但我个人认为,苏东坡的真实性稍大些。)夏日一晚,苏东坡很晚才回家,在院中看见儿媳的房间因炎热,屋门大开。透着月光,依稀能从透明的床帐看到儿媳窈窕的身段。做为一个诗人,不,一名大诗人。见到此香艳情景,老苏也不免凡人一遭。诗兴大发,在布满灰尘的墙上写道:”“缎罗帐里一琵琶,我欲弹来理得差。“下一句一时续不上来,于是就又观察儿媳的睡姿。其实儿媳并没有睡着。因天太热,叫他丈夫给她去倒碗水。故此屋门大开。她看见公公在外头一会摇头晃脑,一会鬼鬼祟祟朝屋内看。于是就穿衣出去,看公公倒底在做什么!出得门外,见到公公在墙上题 的诗,顿时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就在后面续了两句:”愿借公公弹一曲,尤留风水在吾家“。

苏东坡见此,不禁心花怒放时。不料,儿子倒水回来,见父亲大半夜在院中手舞足蹈,欣喜若狂,就欲上前询问老父什么情况。苏东坡此时见儿子,怕墙上的诗被儿子看到,于是赶快用袖子去涂抹字迹。边对儿子说:”我没事,没事,我就是在扒灰而已。“

这似乎就是扒灰的由来。为什么我说苏东坡的可能性大一些呢?因为当时的文人,风流成性。老苏因为有老案在身。似乎他还把已经怀孕的小妾送给朋友。口味不是一般的重。

二、乾隆帝号称”十全老人“。这里的十全,后人对此有多种说法。但是俱史书记载,乾隆对他的文功武运较为满意,曾亲自撰写《十全记》,并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树碑于布达拉宫前,并以“十全老人”自称。:“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但是乾隆有几件做的事却实不怎么地道:他修订的四库全书期间,从民间搜罗了大量的孤本珍本。然后任意篡改,甚至不惜将原著毁掉以达到他的目的。更大兴文字狱,”且把壶儿搁半边“、更有王锡侯《字贯》案。为了取得文化上的最终解释权,他不惜毁书、杀人......

乾隆更流氓的一件事是凡是他看过的名人字画,不论幅面大小,都要盖上他的”乾隆御赏“大印。很多名画就此变成了狗皮膏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

其余毁的字画更是不少。在这里就不一一诉说了。可以说,乾隆是一个道貌岸然的皇帝。

三、李世民。这个历史上的盛唐明君。其实他还干过一些让人发指的事情。杀兄,劫父,夺皇位,抢弟媳妇做自己的妃子,而且还在杀兄后,见父亲李渊,更是吮着高祖的乳头哭泣。这一段让人感到肉麻,世民心机之深让人恐怖。暗暗篡改史书,将史实修改,更夸张的是,还故意留下一段,即便是皇帝我,也根本无法修改史实。史实记录的事情都是真实的。还多次嘲笑汉武迷信长命金丹,但自己最后也是痴迷于炼丹之术。

其实做为人来讲,每个人心里都有卑劣的黑暗面。无论贫富、年纪......这是人性所在。名人也不失为人,他们有的克制住了这种阴暗面,有些因为权力、地位的关系,而肆无忌惮地将黑暗面展现于历史面前。

做为人来讲,我可以理解他们那时的做法。但是我绝不赞同与认可。一个人,是堂堂正正的活下去,还是为所欲为地将自身的黑暗面尽情挥洒。何去何从,留待着你的选择。

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恒实说"与您一同追寻历史的真相。您的阅读是对恒实的赞许!您的关注是对恒实的支持!


恒实说


郭沫若先生的几首诗词不知道有多少拜读过,试着发了几次,无论怎么删减就是发不上了,就放弃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自己去找来看看。


既然郭在公事上的见风使舵不能发,那就发一点他私生活的问题。但这毕竟是私德,不便评论。

1912年郭沫若与第一任妻子张琼华结婚,郭在五天后就离家,两人没有离异,张一直在老家等他,并替他赡养父母。如果说这是父母包办,无可厚非。那下面的几个就是人品问题了。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安娜结婚,安娜为了他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育有五个子女。1937年郭沫若离开日本不辞而别,抗日战争结束后安娜带着孩子来找他,当她知道郭已经有了家庭以后选择了离开。后来还是组织给他们生活上提供帮助。

在日本期间他追求于立忱三年,口口声声说与安娜无感情,但是于立忱怀孕后,他立即改口。还诬陷于和在日本的郁达夫有染。1937年5月于堕胎自杀。

回国后他又追求于的妹妹,安娜在1951年请求见他一面,他托辞拒绝,还请求组织帮他解决。

后面乱的就更狠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找看,不方便发了。但是毕竟这是私德,个人不便评论。最无耻的是他的公德。


渔耕樵读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却道水太凉。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入关,南京城破。

一向以“清流”自居,满口仁义道德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在其小妾柳如是的劝说下,打算一起投水殉国,以报国恩。可这位堂堂的礼部尚书,副国级干部,深受大明朝皇恩的钱谦益同志,仅仅试了一下水,为难的说道“水太凉,跳不得”。

而柳如是身为一个青楼女子,却能“奋身欲沉池水中”,可真是一介奇女子也。

柳如是想要殉国了却余生,却被钱谦益硬生生的托住了。在民族气节上,一个名誉天下深受国恩的大文人竟然不如一个青楼女子。

真是高低立判,不可谓不嘲讽。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领诸位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向清军开城投降。

当时的清军统帅是豫王多铎,下令剃发,正是所谓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而此时的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家人都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结果不一会,钱谦益就剪了头发,留着辫子回来了。

钱谦益,身为东林党魁,是当时士子的模范和榜样;身为朝廷的礼部尚书,是朝廷的核心和脸面。

在其位,谋其政。可是他钱谦益,身居高位,却无相称之德。

如果你贪生怕死,那么从此退出官场,和柳如是一起归隐田园男耕女织誓不仕清,那也不失是一桩美谈。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和河南参政兵备道袁枢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可是,他又出任了大清王朝的礼部侍郎,而后,钱谦益又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虽然在柳如是的四处奔走营救,斡旋下无罪释放,当时政治生涯彻底终止。

此时的他,又开始联络各方反清复明势力,积极奔走,可惜大节已亏。

或许有人会说,身处乱世我们不一定会比钱谦益做到更好,身不由己。可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正所谓英雄难做,小人好当。我们更应当敬仰英雄,而不是自我代入的为小人开脱。

钱谦益是一个才高于德的人,明明只有普通人的意志,却偏偏以“清流”自居,说他一句道貌岸然,不为过吧。

以上。


注:有人说“头皮痒,水太凉”是为后人杜撰,真假难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