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三法印: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

编者按:有着“经中之王”之称的《金刚经》,属于般若类经典。《金刚经》与种族、年龄、性别、爱好、职业没有任何关系,尤其与信仰没有任何关系,它超越了信仰,不是佛教宗教信仰者的专属。它是哲学经典、修行经典、智慧经典,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习《金刚经》并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

2012年,潘麟先生在净土宗祖庭终南山香积古寺,讲授千古第一经《金刚经》。《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一书即由先生此次授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内容深入浅出,首次从生命科学角度,引领读者直探《金刚经》之本义,重新认识东方文化的内涵与本质。2017年1月,此书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正在“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连载中,敬请关注。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佛陀三法印: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究竟无我分”之“无我”是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初境界,起步追求无我,最高还是追求无我。这叫即工夫即本体,即本体即工夫。《金刚经》所教导的是究竟无我,是最高无我。无我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就是没有我执,“法无我”就是没有法执。“究竟无我”就是彻底没有我执,彻底没有法执。这一品是教导我们要彻底去除我执和法执,达到究竟无我之境。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句话在此经的开始就问过了,为何再次提出来讨论一番?因为需要对一品至十六品的核心教导作一个小结。鉴于所涉及的问题在前文中分别进行了详述,所以在此不再赘述。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授记”是佛教特有之术语,即预言或预测之义。每一个佛都有自己的名号,如燃灯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还没有成佛时,他的上师燃灯佛就预言曰:你呀,若干劫后就会成佛,佛号是释迦牟尼。预言果然应验。

佛法在印度分为三期,每一期大约都是五六百年。从释迦牟尼佛圆寂到公元纪元前后,这五六百年的时间,是第一期——小乘期,其时僧人们只读诵小乘经典,故叫小乘僧,其经文则叫小乘经论;纪元前后,在短短的一二百年内,在小乘僧众中冒出大量的大乘经典,于是便有越来越多的小乘僧人开始读诵受持这些大乘经典,他们称自己为“大乘僧”;到公元七至八世纪,大乘经典也开始走向衰败,又冒出很多金刚乘的经典,出现了一个新的佛教思潮——密教,又称金刚乘。为何会突然冒出这些经典?这是佛教史上的谜,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谜。这也导致了佛教发展后期内部的分裂。

佛陀三法印: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

小乘经典的读诵者、传播者拒绝承认大乘经典是佛陀亲口所说,而认定是魔说的。即使到了现代,依旧这样认为。因为大乘经典在佛陀圆寂后500年左右,几乎一夜之间出现。而在这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历史记载讨论过大乘经典,包括历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前236,印度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之一,曾将佛教立为国教)。阿育王曾令工匠于全印度及周边地区树立很多石柱,在石柱上镌刻一些重要的法律条文等,其中就有很多石柱上镌刻与佛教相关的法律与政策。这些石柱据说有八万四千个,在严重缺乏历史意识和史籍编撰传统的印度,这些石柱成为了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至今仍有一些柱子被保留下来。后人根据其文字解析出了很多关于古印度的民俗、法律、宗教、政治等信息。但这些文字从未提到过诸如《金刚经》《法华经》《心经》等大乘佛教经典。可是,在佛陀圆寂500年左右,即阿育王去世200多年后,大乘经典出现了。所以小乘人认为大乘经典来历不明,故而不予承认。

我接触过部分泰国和斯里兰卡的小乘佛教徒,他们一提起中国的大乘佛教就义愤填膺,明确指出佛陀的一生只说了小乘经典,后世的所谓大乘佛教经典全部都是伪作,故认为大乘经典是魔说而非佛说。现在,小乘经典完整地保留在了斯里兰卡,大乘经典则完整地保存在了中国。佛教界出于对佛教的关爱,没有说过大乘经典的来历,以至于国内的佛教徒不知道小乘与大乘的矛盾。不过猜测终归是猜测,小乘证明不了大乘是不是佛说。几千年来,有多少人想找到证据,但一无所获。

更有趣的是,不少大乘佛教徒也不承认密教,认为密教非佛说而是魔说,这个争论一直到现在仍然持续着。到公元七八世纪,大乘佛教开始衰败,在短短的一二百年内,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密乘经典突然大量出现,而且数量非常多,所以大乘就说密乘的那些经典是假的,是后人的杜撰。密乘期在印度持续了五六百年后于公元十二世纪彻底消失。密宗的消失,标志着佛教在印度的彻底消失。但幸运的是密宗在印度消失之前,就被成功地移植到了我国的西藏地区,并在那里扎根开花。西藏的僧人们认为,密乘是佛陀亲口所说,是佛陀最后也是最究竟的教导。正如小乘无法证明大乘是不是佛说一样,大乘也无法证明密乘是不是佛所说,因为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在这个问题上,只能诉诸于信仰了。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句话相当有名,在佛教圈中广为流传。佛法无实无虚,涵摄一切虚实而又超越一切虚实。无所谓是佛法还是非佛法,能够让你解脱的都是佛法,不能让你解脱的就不是佛法。后世很多禅师使用棒喝等方法让人开悟,就是这个意思。学习佛法要灵活运用,不可将佛法着实了看。

尽管佛陀在此明确地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但是佛陀在它处还是给什么是佛法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的,即佛法中著名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可不予采纳;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根本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鉴即可确认公文之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除“三法印”之外,还有“四法印”之说:“一切行无常,一切受皆苦,一切法无我,涅槃永寂灭”。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佛陀三法印: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

《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的作者:潘麟先生

此大段经文我们在前面已经详作解析了,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我们引述著名禅宗典籍《续指月录》中的一段话,以资启迪:

(明代万峰时蔚禅师开示大众云:)禅无可参,道无可证。无证无参,是为禅定。定无所定,所定非定。欲得真定,但莫诤兢。诤兢既忘不存心境。道本无修,从兹而证。如斯证者,方知无三界可出,无涅槃可证。无禅定可修,无轮回可脱,无染无净,不生不灭。古云:不断烦恼而证菩提。烦恼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烦恼。离菩提即无烦恼,离烦恼即无菩提。菩提烦恼出乎心,更无别法。明只明自本心,见即见自本性。见又离见,离见之见即见本心。本心非心,非心之心,即见真心,此名为正悟,此名为精进,亦名为解脱,亦名般若真如佛性。大觉金仙(佛陀之别名。引者注)总是假名,如是悟者,方知佛与众生性原平等,无二无别,只因迷妄不能修禅定智慧,沦坠生死苦海,无有出期。大觉世尊方便诱进众生,假说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若无禅定、智慧、布施、持戒者何也?即贪、嗔、痴,烦恼贼劫夺功德法财,若无贪、嗔、痴,更无言说五千余卷,如叶止啼相似。达磨(摩。引者注)大师自西天十万八千里道途来至此土,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自后神光(即慧可。引者注)立雪断臂,觅法安心,从此问答为禅,顿契明心为道。嵩山到这里恁么也三十棒,不恁么也三十棒,恁么不恁么亦与他三十棒(卓拄杖一下云)。夜来风卷残云去,一轮明月照天心。

(又一日开示大众云:)大凡参禅做工夫者,不得安然静坐,忘形死心,澄空守寂,昏沉散乱。须是抖擞精神,猛着精彩,急下手脚,剔起眉毛,咬定牙关,提起话头,立地要知分晓,不得今日也恁么,明日也恁么,便就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上大起疑情,疑个一归何处。即将此一则公案,尽平生气力提在手中,如一柄铁扫帚相似,佛来也扫,魔来也扫,邪来也扫,正来也扫,是也扫非也扫,有也扫无也扫,扫来扫去,扫到无下手处,无着力处,正好着力,无扫荡处正好扫荡。忽然扫破虚空,突出一个苕帚柄来?元来却在这里。在这里,依前即是个张上座,一翻翻转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尽是自家珍宝,草木砂砾尽是自己法身,到这里说甚么一归何处。只这一柄铁扫帚亦乃和身放下,坐断常寂光,超出无生界,唤作无为无事人也。

若是打不彻透不过,切莫匆匆草草,道我会禅会道,不用参疑。我问你腊月三十日到来,从前会得底道禅用得着么?所以参须实参,悟须实悟,不可弄虚头,认光影,不求正悟,须向遮里将本参公案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并作一个疑团。顿在眉毛眼睫上。看定。通身是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行也如是参。坐也如是参。静也如是参,动也如是参。参来参去,通身是个话头,物我俱忘,心识路绝,澄澄湛湛,寂静无为。蓦然疑团子爆地一声,直得须弥粉碎,大地平沉,迸出一轮杲日照耀山川,遮藏不得。那时却来嵩山门下吃痛棒。

潘麟先生《到彼岸赏月——〈金刚经〉的智慧》连载二十四

关联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