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宋朝打仗無論輸贏,都是給別人送錢進貢?

範範範小軒


說實話,宋朝對外戰爭,自從宋太宗之後,基本就沒有真正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無論是面對強大的遼國,還是面對偏僻的西夏。而宋朝國內的情況,又難以支持長期的大規模的作戰,所以,宋朝必須得用錢買來和平。

首先要明確,在這裡只討論北宋而不討論南宋。因為南宋基本上不存在勝利,且南宋從名義上而言,是金國的附屬國,因此納貢是應當的。

北宋所向其他政權提供的錢財,統一叫做歲幣。北宋在其存在的167年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向遼國和西夏提供歲幣。下文將分開講北宋和這兩國達成歲幣協議的過程。

先說遼國

北宋與遼國達成歲幣協議,是在澶淵之盟中。當時的情況是,北宋由於宋太宗的雍熙北伐失敗,使得北宋的精銳禁軍基本上全軍覆沒,從那以後,北宋再也無力北伐。到了真宗朝,遼國時常南下侵擾宋朝邊境,北宋防禦有餘而進取不足。

公元1004年,遼國的主政者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親征,一度深入到澶州。而在澶州城下,遼國兵鋒已經衰竭,再加上宋軍擊斃了遼軍的主帥,導致遼國的士氣不振。但宋朝本身也不見得勝利,因為畢竟遼國已經快打到宋朝的都城。

所以,當時的情況是,宋遼兩國,誰也吃不掉誰,只能妥協。而宋朝由於在軍事上處於相對的劣勢,所以向遼國提供歲幣。

最初在澶淵之盟中,歲幣用“賜”,但後來的遼興宗時期,發生了著名的重熙增幣,即提高歲幣數量,並且改用“納”字。因為當時北宋忙於應對西北李元昊的挑戰,再加上北方的軍事防禦由於承平日久,已經非常破敗,根本沒有和遼國講條件的資格。所以,自此之後,歲幣(對遼國)用“納”字

再說對西夏

西夏的情況其實大抵相同。

由於北宋自身的問題,比如三冗問題,在宋仁宗皇帝時期已經及其嚴重,尤其是軍隊,戰鬥力弱,武將被壓制,導致了其對西夏的戰爭曠日持久。

而西夏的李元昊,也採取聯合遼國抵禦宋朝的政策,依靠遼國的支持,不斷騷擾宋朝。然而,西夏畢竟只是小國,滅掉宋朝對於其而言,是不可能的。同時,在經濟上,西夏又非常依賴宋朝。所以,宋夏兩國,在各自有需求(宋朝不想打仗,李元昊要經濟援助)的情況下,達成了契約,宋朝“賜”給西夏歲幣。

綜上所述,宋朝之所以用錢解決戰爭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北宋自身由於制度原因,軍事實力並不強,所以曠日持久的戰爭雖然不會敗,但是會處於僵持。而北宋由於不抑制土地兼併,其農民起義的情況很嚴重,若是一味地對外用兵,必然導致稅收增加,到時候國內矛盾更加尖銳。所以,北宋但凡能用錢解決的(北宋本身經濟比較發達),都不會繼續打仗

二是由於外部的環境很險惡,遼國和西夏都是不同於以往遊牧民族的政權,其吸收了漢文化的精髓,為己所用,但又沒有徹底漢化,所以相比之前的少數民族政權,更具威脅。而西夏與遼國,又是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北宋兩面受敵,只能通過錢來換取和平,因為一旦開戰,很有可能就是兩線戰爭,如此一來,北宋根本無法抵擋。


庭州行者


送錢進貢也並不絕對就是壞事。

關鍵是送完錢和進完貢以後,怎麼辦?

送錢進貢是比較丟人,但是丟完人以後,要有羞恥,要奮進,要強大自已,幹掉對手,把送出去的加倍拿回來,這就是好漢。



漢朝也曾經送錢進貢,還送女人,但漢朝人懂得羞恥,他們無時無刻不想著報復回來,他們一代又一代懷著刻骨的仇恨,臥薪嚐膽,奮發圖強,勵精圖志,終於在自己擁有足夠的實力的時候,暴起發難,把自己的仇敵打得落花流水,四處奔逃,遠遁歐陸。這就有了漢武雄風,衛霍功業,陳湯霸氣。



唐朝也曾經送錢進貢,也送過女人。但唐朝人也懂得什麼是羞恥,他們內修德政,廣納英傑,外布武備,鼓勵軍功,崇尚勇武,當擁有足夠實力的時候,遠征四方,平定天下,迫使仇敵穿著華麗的衣服,在朝堂上跳舞取樂。這就有了李靖雄才,李績戰功,大唐氣象。



什麼情況下,要送錢進貢,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果你不送錢,不進貢,人家就來打你,就來破壞你的生產和發展,就讓你永遠不能安寧,越來越虛弱。

你送了錢,進了貢,敵人就會因為不勞而獲而逐步喪失武勇和進取心。而你通過與敵人的交流和通商,再把送出去的錢想法子賺回來,而你也有了發展自己的喘息之機。



宋朝在這一點上沒有做好。

他只知道以財富去換取苟安,為自己延續虛弱的生命,卻不想著去努力強大自已,武裝自己,為自己擴展生存空間。

所以說,漢朝的進貢是成功的,唐朝的進貢也是成功的,他們雖然也曾經丟人現眼,但總體上是有開拓意志和進取精神的。



而後來,明朝的不納貢、不和親就是純粹的狂妄自大,自我感覺良好。

清軍曾經五入明境進行劫掠,除第一次遇到了強烈的抵抗外,其餘幾次都如入無人之境,如公共廁所一般,想進就進,想出就出。

在這種時候,仍然不肯談和,那就純粹是愚蠢了。事實上,清軍進行擄掠所收到的戰利品,遠遠超過和談所付出的代價百倍不止。



自己陷入了泥沼而無法自拔,反而以“硬氣”自詡,真是可笑。當敵人把俘虜的婦孺迄邐數百里牽走,居然沒有人敢去解救追擊,這樣的朝廷也有臉稱“剛”?

朝政對策,要實事求是,因時而動,而不能墨守成規。隱忍和退讓是為了自己的發展和壯大,而不是苟延殘喘。

宋朝做的不好,明朝幹得更糟。


饞嘴肥貓1


宋朝花錢買和平,確實是不假,但是說給人“進貢”,那宋人得跟你翻臉。因為那不是進貢,是賜予的“歲幣”。

宋人給人送“歲幣”,主要就是三次:澶淵之盟給遼國送歲幣,好水川之戰後給西夏送歲幣,紹興和議給金國送歲幣。宋朝在送歲幣的時候,都有一個底線,堅決不允許逾越,那就是:這是我送給你的歲幣,絕對不是我進貢給你的,你要說是進貢的,我就不給錢了!

雖然都是給錢,但是名頭不一樣,那性質就絕對不一樣。歲幣的話,是我作為平等的外交關係,甚至是上國(對西夏)賜予你的,是看你漠北化外之民,又窮又破,給你們點錢拿去花花;但要是進貢,那就完全不一樣了,那是我作為你的下屬國,你的番邦,給你這個主子送錢!那我天朝上國臉面何在?我華夏正朔何在!

還有一點,作為一個以商業立國的國家,長期的戰爭是不符合宋朝的利益的,貿易才是符合利益的。因此,用歲幣換來的和平,在不屈辱的條件下,如果能帶來貿易的話,那對宋朝絕對是好事一樁,而實際上也正是如此,無論是對遼還是金,宋人都處於絕對的貿易順差之中。

另外,宋人也不是沒發動過成功的侵略戰爭,比如“熙河開邊”,就一口氣吃掉了西夏五分之一以上的領土,要不是那個砸缸的司馬光把這些又重新給人送回去了,這本來是一件相當偉大的成就。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青言論史


是嗎?宋可沒給北漢送錢,也沒給南唐送錢,還把人家徹底滅了。

所謂無論輸贏都送錢,根本不成立。所謂的贏了送錢,其實是輸了,真要贏了,哪裡可能送錢,宋想軍功都想瘋了,連鐵桿盟友羌人都要打,就為了所謂河湟開邊的軍功。

這種說法,和中法戰爭不敗而敗的說法差不多,是一種意淫。中法戰爭滿清真要那麼牛,你讓他繼續和法國人打啊,你看看法國人會不會把你打跪下。李鴻章很清楚,所以力主趁形勢有利,趕緊和談,別等到丟人現眼時候再配上一大堆東西。

北宋唯一和你說的有點像的是司馬光把佔的夏地退回去。司馬光他們保守派的思路是,大宋的體制不適合打仗,大宋的軍隊也無法勝任開邊的任務,那就最好不折騰,之前佔的地方別人不可能就這麼和你算了,那好,還回去,大家和平。

不是軍人出身的皇帝要想沒有危險,就必須讓沒有造反能力的文人掌權,文人掌權就必然導致武人地位低下戰鬥力下降。其解決辦法就是讓皇帝成為軍人皇帝,但這在大宋是不可能的。司馬光是很清楚這裡面的根本矛盾,所以司馬光選擇了退地保和平。無可厚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