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爲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江蘇融媒特別展示

○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楊 波 侯雲春 江蘇經濟報記者 曉 立

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五糧液特有的“包包曲”工藝

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劉友金,中國首屆釀酒大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五糧液傳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兩代釀酒人

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量質摘酒

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把控嚴密的質檢,確保出廠產品合格率100%

中國,為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劉友金,中國白酒界的傳奇人物。

1981年,28歲的他還是一個從未接觸過釀酒的農民,進入五糧液酒廠,從一線釀酒工人做起,最後成為了廠裡的高管(原五糧液酒廠分管生產的副廠長),也成為了中國首屆釀酒大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五糧液傳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退休後的劉友金又被返聘回五糧液集團做釀酒生產技術專家,用精湛的技藝,釀造五糧液,也“鍛造”五糧液的年輕人。

日前,記者見到了這位酒界傳奇人物,聽他講述了五糧液神秘的釀造過程和新時代五糧液人的精氣神。

釀酒前輩劉友金

“有兒不進武槽房,熬更守夜命不長。有女不嫁烤酒匠,半夜三更守空房。”這首不知從何時開始便流傳起來的打油詩,道盡了烤酒匠的辛苦。

劉友金尤其能體味這份辛苦。他是土生土長的宜賓人,在進入五糧液酒廠之前,挑、抬、打、夯、撬,開山帶放炮,犁田耙田,栽秧打穀拋糧下種,開溝壯行,河壩裡清漂搬筏拖船放船,做過搬運工,拉過闆闆車……28歲才進五糧液廠,從下苦力的釀酒工幹起,到組長、車間主任,一路做到五糧液酒廠分管生產副廠長。

成功的背後,是一點一滴的辛苦積累。一天,劉友金下班回家已是凌晨一點左右了,為了多學一點釀酒發酵方面的知識,他坐在馬桶上看書,不知不覺就是4個多小時,直到妻子一覺醒來喊他,他才從書本里回過神來。

成功的背後,還有自律和責任。“1981年剛進廠開始烤酒時,一天要抽2包煙,我師傅說,要烤好酒,就要戒菸,不然舌頭嘗不出酒真正的味道,從那一年我就戒菸了。”劉友金說,許多烤酒工也是一輩子不抽菸,勾兌崗位的女性師傅,一輩子不化妝。

他一直記得,1981年進五糧液廠時,廠長在三天培訓課上說,五糧液是傳統工藝,工作很辛苦,需要傳統作風才能保證品質,進五糧液廠工作,要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後來,劉友金在後面又加了六個字——懂一行、精一行。正因為有這種追求品質的精神和工作作風,進廠4年後的1985年,劉友金帶隊的班組,收了51壇酒,其中47壇是一級酒,一級酒率近95%。1986年,他帶的班組,是五糧液江北擴建車間第一個交驗合格特等酒的班組。

道法自然排在前

與酒打交道近40年,劉友金總結出的釀酒經驗共十六個字:道法自然、古今恆通、傳承發展、匠心善工。

劉友金把道法自然放在首位自有他的道理,萬事萬物都應遵循自然規律,比如微生物,它是釀酒的主角。釀造過程中,工人所做的工作只不過是給微生物提供合適的條件而已。為微生物做好服務工作,也要遵循自然規律。比如酵母菌,最適合的溫度是28℃—32℃,濃香型白酒釀造最需要的丁酸菌、己酸菌最適合的溫度是30℃—34℃。若溫度條件不能滿足,就會休眠死亡,同時也會感染釀酒不需要的雜菌,產生異味,破壞釀酒條件,讓酒質量變差。

因此,為了出好酒,自古以來,進入夏季,釀酒工人都從白班轉成深夜班生產。因為夜間溫度比白天低,有利於保證質量,更適合釀酒。

釀造濃香型白酒,有句話叫“酒香全靠窖池老”,意思是說,窖池裡的微生物越豐富釀造的酒就越好。五糧液的一些老窖池,一克窖泥就含有數億微生物,產的酒香濃醇甜淨爽,老百姓很喜歡喝。據劉友金介紹,老窖池一級酒率能達到70%,而一些新窖池只能達到10%—20%。

匠心善工釀好酒

在劉友金總結的經驗裡,“匠心善工”雖然排在末位,但卻非常重要。

在五糧液,同一批次糧食、同一個窖池、同樣的季節溫度,不同班組生產出的一級酒率也不一樣。五糧液有400多個班組、1000多個班組長,他們性格、作風、學歷、經歷不一樣,釀酒水平也不一樣,一些班組產出的一級酒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一些班組只有百分之十幾,這是由於工人的技藝差異。

劉友金告訴記者,釀造好酒,靠的是工匠精神和技藝傳承,這沒有捷徑。釀酒有十個要素:糧、糠、水、曲、溫、酸、糟、窖、搞、並,雖然複雜卻並不孤立。五糧固態發酵,是極端工藝、複雜工藝、出好酒的工藝,需要傳統精神和傳統作風,老老實實、腳踏實地。

烤酒有句行話:“生香靠發酵,提香靠蒸餾”。入窖要求溫度是16℃到20℃,糟醅要求疏鬆不糙,這一過程當中度的拿捏,就需要現場工人根據經驗做出正確判斷了。

摘酒環節同樣考驗技藝能力。剛出來的酒,需要靠烤酒工品嚐,判斷先流出來的是三級酒、二級酒還是一級酒。摘一級酒,多摘一斤就能多創造近千元的價值,判斷晚了,就流到二級酒裡去了,造成浪費。摘到後面,如果沒控制好,把二級酒流進一級酒裡,又會破壞原本一級酒的質量,弄不好會全部變成二級酒。這些技藝是檢測設備替代不了的,全憑釀酒工人的真功夫。

作為頂尖的民族品牌,五糧液極其重視品質和質量管理。“能產多少好酒絕不馬虎,蘿蔔就是蘿蔔,青菜就是青菜,絕不會拿二級酒充當一級酒。”劉友金常常告訴員工,要虛心向前輩學習,鑽研技能,用最好的方法釀酒。“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做好了就是行家;重複的事情用心做,做好了就是專家。” 劉友金說,一名好的釀酒師傅,聞一聞窖房內的香氣,抓一把糟醅嚐嚐,就能知道酒釀得好不好。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攤涼糟醅,好的釀酒師傅,只要看糟醅煙霧,就知道溫度多少,何時拌曲。

品牌傳承是未來

在宜賓生活了一輩子的劉友金,瞭解宜賓,瞭解白酒,瞭解五糧液。

作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糧農組織定義為“地球同緯度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白酒的地區”,宜賓適合釀好酒,有大大小小300多家酒廠,但為什麼只有一個五糧液?

劉友金說,釀酒是個系統工程,從原料進廠到磨粉、制曲、釀酒、勾兌、包裝,是一個嚴格的過程,一個環節出問題整批酒的質量都會受影響。

要做好白酒,需要品牌、人才、資金,三者缺一不可。“一個好的品牌,根本靠品質,而品質靠工藝,工藝靠人才,人才的操作技能決定了釀酒品質。”一些酒企挖五糧液的班長、車間主任去公司,但他們招聘的只是單方面人才,而不是綜合人才。這種不求系統工程的做法,簡單炒作五糧液人才,釀不出好品質白酒,可以算是“誤入歧途”。

“白酒行業就像軍隊,班長、排長、連長很多,但將軍很少,從某種意義上說,宜賓白酒產業也缺釀酒帥才。”劉友金說。

現在白酒界流行機械化、智能化,但劉友金認為,要慎重。他說,濃香白酒是傳統工藝,很講究自然條件,固態白酒,要遵循微生物的規律,科學使用它,要滿足工藝路線,該傳統要傳統,該現代要現代,不能一概而論。

劉友金認為,五糧液釀酒是傳統工藝的產物,不是現代技術的產品,食用酒精可以工業化生產,在設備裡把糧食、酶、酵母、水、溫度等參數設計好操作就行。而固態釀酒不行,同樣的一批糧食、同樣位置的窖池,同樣的季節溫度,但不同班組產生的一級酒率不一樣,這就是烤酒工的技藝不一樣。正因如此,五糧液1988年出臺了《工藝文件》,明確工藝方向和操作要求。

“我經常在週末休息的時間去生產車間檢查,那個時候最能看到真實的生產情況。”劉友金說,“五糧液的工人們都嚴格遵守五糧液的釀酒工藝,踏踏實實釀酒,好酒率不斷提升。”

每每說起五糧液,劉友金都充滿感情。前幾年退休時,有不少酒企要高薪請他去當顧問,但五糧液需要他時,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公司的返聘,回到五糧液一線,把一生的釀酒經驗,再次奉獻給公司。劉友金說:“我從一個農民進入五糧液,是五糧液培養教育了我,我對公司感情很深,無論何時,只要需要,我都會竭盡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